缅怀革命先烈纪念留守红军

    我本人作为一名老同志的后代,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重要的活动,心中充满感慨。罗屏汉、张瑾瑜这两位广东籍的烈士,牺牲已近八十年了。今天我们在这里,庄重的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内,以隆重的形式纪念他们,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表明我们的党没有忘记他们,没有忘记那些在战争年代,为共和国的建立抛洒热血、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也没有忘记我们自已,所走过的艰难困苦的战斗历程。

    我们的历史是连续的,我们的队伍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能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来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凝聚更多的共识;就会有一种新的姿态,来面对未来。今天我们用这样一种形式,来纪念长征,来缅怀那些为长征做出过重大牺牲和奉献的革命先烈们,应该说是一种很恰当的做法。在这一点上,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今年是红军长征80周年。粤东北革命老区,作为当年中央苏区的一部分,也是见证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地区之一。罗屏汉、张瑾瑜两位烈士,是当年这一带苏区(即中央苏区南部和赣粤边地区)著名的革命领导人之一。他们本人虽然没有直接参加长征,但多年以来,他们在这一带长期坚持武装斗争,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加强苏区政权建设的工作实践,为后来主力红军实施战略性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罗屏汉、张瑾瑜夫妇,不仅是长征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为长征做出过巨大牺牲和奉献的革命先烈。

    根据《烈火忠魂——罗屏汉、张瑾瑜夫妇烈士》一书的史料记载,粤东北苏区以及罗屏汉、张瑾瑜夫妇同长征之间是有着紧密“关联”的。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长征之前的情况看,粤东北苏区五兴龙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屏蔽了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保障了中央苏区的南翼安全,为主力红军在必要时实施战略性机动,提供了一条相对安全的行走通道。这一带地形条件十分有利,群众基础广泛,地方党组织工作深入,且又熟悉当地情况;并且当时根据中央精神,已展开对粤系军阀的统战工作,双方长期“打打和和”,互有“默契”,等等。这些有利因素,对于中央及主力红军,最终选择从这一方向,实施战略性突破,不无关系。最后的情况证明,事实也确实如此。主力红军长征出发以后,在这一地区成功实现“借道”,顺利穿越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迅速将追兵甩在身后;其间没有发生大仗、恶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和损失,保存了红军的战斗实力。这与此后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血战湘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屏汉同志作为五兴龙苏区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在这一历史时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从长征之后的情况看,主力红军撤出以后,罗屏汉同志受命担任中央分局后方留守处主任。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牺牲精神,毅然担负起了这份艰难的工作任务。他同张瑾瑜同志一起,发挥自已“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迅速分散、安置伤病员,转移、疏散红军家属和群众,掩护中央分局机关和领导同志突围,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善后工作;为保存苏区革命力量,坚持日后长期斗争,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后,罗屏汉、张瑾瑜夫妇,为掩护中央分局突围而英勇牺牲。他们以自已的忠诚,向党交出了最后一份答卷。

    英雄不死,浩气长存。罗屏汉、张瑾瑜夫妇烈士的光辉业绩,将永远在粤赣大地传颂。

    (本文系开国上将周纯全之子、军史问题研究学者周宏林同志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80周年暨《烈火忠魂》首发座谈会上的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