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何坚定、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中学阶段是文化自信深耕细作的根基。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长久措施。
一、深刻认识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什么样的未来中国的建设者?会做题?能考高分?我们的接班人,除了扎实的知识学识外,还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诵读国学经典,培育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一直关注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根据对一些家长和中学生的了解,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显示出某些倾向。一些中学生平时喜欢听的喜欢唱的不是活泼向上的校园歌曲,也不是主旋律的正能量歌曲,而是《学猫叫》等流行歌曲、网络歌曲;一些中学生自私自利,文化文明意识淡薄;一些中学生将来梦想的职业不是科学家、工程师等职业,而是当明星、当网红等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倾向?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学生处于价值体系正在形成的时期,二是中学生受社会流行文化影响大,三是学校、家庭、社会,文化教育薄弱。
改变这种不良倾向,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从孩子抓起,从中学生抓起。“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
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学生充分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才能从思想深处接受,并成为终生的信仰。增強中学生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学生深厚根植爱国主义情怀。英国教育家约翰· 洛克在经典著作《教育漫话》中强调:“因为我觉得,尽心竭力地给祖国服务,乃是每一个人不可不尽的义务;谁若没有这种想法,他便与他家里的牲口没有什么区别。”树立文化自信,才能更有力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爱国主义情怀,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增强文化自信,需要中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做支撑。
“儿童应当及早好好训练,确乎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一只瓶子新的时候可沾染的气味是可以保持很久的。”中学阶段,是学生文化心理的可塑期。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学生成人后,再想改变他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就会出现困难。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就要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各个维度都认识到中学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
二、坚决抓好中学教育这个主阵地
学校是文化思想宣传的主阵地。如果学校的这块阵地没有抓好,中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
1.科学部署,长期规划。
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科学的部署,采取长期的规划,把增强文化自信的方案措施条理化、制度化。不搞一阵风,一刀切。真正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浸润中学生的心灵,默化他们的一生。
2.创新方式,灵活实施。
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切记采用枯燥宣讲的老套方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而要创新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灵活新颖的契合时代特点的方式方法。
3.课程建设,深度融合。
中学生以课程学习为主,可以把课程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度融合,让中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如,语文课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学生可以在盘古开天、女蜗补天等古代神话中体会中国人民勇于追求的气魄,在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等成语典故中吸取中华民族拼搏进取的力量,在诗词歌赋、金声玉润的华彩篇章中接受深厚的文化滋养……历史、政治课堂更是中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音乐课堂也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领域。音乐课堂可以改变原来重理论轻演唱的方式,多安排歌曲演唱课,将正能量的爱国歌曲有计划地安排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中,让中学生能够熟练演唱爱国歌曲,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课程中传播文化时,切记生拉硬扯,空洞说教,而要借助视频、图片、故事等资源,通过讲故事、谈感受、互动体验等活动,以更加生动、灵活的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除了基础课程,学校还可以根据师资等条件开设校本课程。如,以爱国故事为线索编制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可以加入国旗的故事,国歌的产生等爱国主义重要元素,让中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培植热爱祖国的情怀。如,以公民小故事为线索编制公民素养养成教育课程……
4.常规管理,全面贯穿。
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对他们成人以后的文化生活习惯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班级学生排座位,班干部选举,班级纪律管理,班级荣誉评选等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都可以有效地融入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法治文化、公正文化等。在孩子成人后的公民生活中,一定会受到中学时代文化生活的影响,做一个守法守则的公民。相反,如果教师在这些常规管理中,有独断、偏袒等不良文化因子渗入其中,中学生也会深受其害。
三、积极把握家校共学的良好机遇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终身的学校。目前,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老百姓家风家训的建设,教育部门也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学校、家长论坛活跃起来。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引领作用。“从妈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自己可以效仿的榜样。”家长的文化修养文化态度对孩子产生直接而长远的影响。“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家长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带动孩子的文化学习热情。家长少看手机多读书。主动读经典书籍,看经典影视作品,给孩子买书时多选择爱国书籍,带孩子出游时多选择红色教育基地。习总书记的母亲齐心老人就是很好的家长榜样。“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家长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文明守法,诚信友善,关爱老人,善待邻居,主动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为孩子树立文化自觉的榜样。
孩子同样也可以带动家长。孩子在学校学习到交通规则、文明公约,就可以在生活中监督家长的行为。如在接送孩子放学上学时,有的家长为赶时间,可能出现侥幸闯红灯的行为。有孩子在身边监督提醒,家长可能就会杜绝这种行为。学校也可以经常举办亲子活动,如家长和孩子共唱爱国歌,共看爱国电影等活动,家长就可以在孩子的带动下重温爱国经典,坚定爱国热情。
家长和孩子互相监督,共同学习,一起沐浴文化的照耀,齐心建设文化之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不断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民族的魂才会更好的传承下去。“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多措并举深耕细作,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稳固推进中学阶段文化建设,切实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刻不容缓。
[本文系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育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9NG377)]
耿亚静,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