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制胜的关键
方媛璐
高职学院不同于职业技术培训所
高职学院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由于受就业导向的影响,高职学院和产业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高职学院在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认为应该多加强专业课程的讲解与训练,在非专业课程上就不必再多耗费时间了,一时间高职学院的公共课和基础课成了不必要的耽误时间的课程,大量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在高职学院的各系各专业中被取消。有的高职学院为了应付上一级领导的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表面上安排了一些公共课和基础课,在具体实施中却是另一个操作方案。
由于高职学院所开设课程的职业取向越来越明显,所以专业的划分越来越专门化、精细化、工具化,这样表面上看对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一技能技巧上有一定的效果,但面对当今的知识社会与网络时代,面对全球性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这种单一性的技术工作终将会被未来逐渐淘汰。更主要的是,这种专业教育虽然暂时顺应了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也造成了许多高职学生在知识技能与思想上的割裂,进而导致了高职学生思想上的功利化和发展上的片面化,他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心理越来越狭隘,缺乏诚信、公平、正义等基本素质。现在的高职学生中已出现在文化水准、审美情趣、待人接物、包容宽容等问题上日渐走向低谷的现象,他们缺乏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能力与思考热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已成为一些高职学生的症候。由于我国高职学院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也是学历教育,因此,高职学院不能等同于职业技术培训所。高职学院除了赋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同时更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
什么是文化素质?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它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具有内在性、精神性的特点。”文化素质教育是指“用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熏陶学生,并内化为其内在品质和内在精神,使其在知识、能力和教养上得到程度更高并更为协调的发展。” 因此,文化素质是高职学生提升素质的重要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学院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素质教育正是通过公共课和基础课来完成的。
海外的通识教育
目前,文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在海外,文化素质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美国是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国家。美国的通识教育认为,一个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和工作,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健康的情操、宽阔的胸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都不是专业教育能够完全提供和解决的。因此,美国在教育过程中,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作为最终目标。日本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受美国的影响,日本也把通识教育引入大学教育,旨在为民主社会培养明达以及有责任感的公民。在日本,学校教育系统的职能,突出体现为人才育成和学术研究,并形成以素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和科研原则。港台地区更强调把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一种理念,香港的通识教育比较重视古今中西文化的沟通与整合;台湾的通识教育更侧重于人格提升的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首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育人是高校的首要责任。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首要。一旦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即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那么大学生的个人思想和行为就会以法律、社会公德、社会群体为参照,自觉规范自我的一言一行。这样,在大学生的带动下,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大幅度地提高。这一切说明:文化素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理想信念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深层次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既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是高职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而这些需要是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多层次的公共课和基础课来实现的。
我国高职学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产业大军的使命。如果我们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突出的是一种功利取向、单一性的技术技能学习,那么将使学生的学习被限制在狭窄的领域中,局限了学生的视野、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高职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起步晚、底子薄,又以职业培训为特色,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便显得“先天不足”,如果再不注意“后天调养”,那么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就难免“缺乏维生素”。所以高职学院应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心灵,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职学院可以借鉴国外的许多良好经验。例如,美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要求也不尽相同;日本通识教育经验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提供各科目的任课教师、授课计划、成绩考核方式等,供学生参考。
由于高职学院是以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的学校,因此,除了主要课程应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外,其他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授课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参观实践课、演讲发表、自习写心得等。学院不仅可以举办知名人士的讲座,而且还可以举办身边的好人好事讲座等,这样可以通过名人效应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使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知道什么是幸福,进而关心他人,认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上参观实践课、演讲发表课等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谐相处等。为了配合文化素质教育,学院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如读书学习型社团、社会实践型社团和有一技之长型社团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又充实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减少了他们无所事事的烦恼。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在他们中间传播着“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换来自己的衣食”“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正能量。这些做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的理论相符合。“学习如何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学习如何做事(learning to do);学习如何自处(learning to be);学习如何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with);学习如何日新月异(learning to change)。”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道: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当没有学生能答对时,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教育首先应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目标,然后才是教授知识和方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职学生能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将成为长期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谭秀森主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王森勋主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严加红的《日本大教育系统及其权力配置》(选自《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5月(上)).
[4]傅国涌的《南国都市报》(选自《读者》2013年11期).
(作者单位: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高职学院不同于职业技术培训所
高职学院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由于受就业导向的影响,高职学院和产业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高职学院在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认为应该多加强专业课程的讲解与训练,在非专业课程上就不必再多耗费时间了,一时间高职学院的公共课和基础课成了不必要的耽误时间的课程,大量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在高职学院的各系各专业中被取消。有的高职学院为了应付上一级领导的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表面上安排了一些公共课和基础课,在具体实施中却是另一个操作方案。
由于高职学院所开设课程的职业取向越来越明显,所以专业的划分越来越专门化、精细化、工具化,这样表面上看对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一技能技巧上有一定的效果,但面对当今的知识社会与网络时代,面对全球性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这种单一性的技术工作终将会被未来逐渐淘汰。更主要的是,这种专业教育虽然暂时顺应了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也造成了许多高职学生在知识技能与思想上的割裂,进而导致了高职学生思想上的功利化和发展上的片面化,他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心理越来越狭隘,缺乏诚信、公平、正义等基本素质。现在的高职学生中已出现在文化水准、审美情趣、待人接物、包容宽容等问题上日渐走向低谷的现象,他们缺乏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能力与思考热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已成为一些高职学生的症候。由于我国高职学院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也是学历教育,因此,高职学院不能等同于职业技术培训所。高职学院除了赋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同时更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
什么是文化素质?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它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具有内在性、精神性的特点。”文化素质教育是指“用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熏陶学生,并内化为其内在品质和内在精神,使其在知识、能力和教养上得到程度更高并更为协调的发展。” 因此,文化素质是高职学生提升素质的重要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学院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素质教育正是通过公共课和基础课来完成的。
海外的通识教育
目前,文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在海外,文化素质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美国是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国家。美国的通识教育认为,一个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和工作,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健康的情操、宽阔的胸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都不是专业教育能够完全提供和解决的。因此,美国在教育过程中,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作为最终目标。日本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受美国的影响,日本也把通识教育引入大学教育,旨在为民主社会培养明达以及有责任感的公民。在日本,学校教育系统的职能,突出体现为人才育成和学术研究,并形成以素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和科研原则。港台地区更强调把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一种理念,香港的通识教育比较重视古今中西文化的沟通与整合;台湾的通识教育更侧重于人格提升的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首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育人是高校的首要责任。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首要。一旦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即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那么大学生的个人思想和行为就会以法律、社会公德、社会群体为参照,自觉规范自我的一言一行。这样,在大学生的带动下,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大幅度地提高。这一切说明:文化素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理想信念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深层次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既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是高职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而这些需要是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多层次的公共课和基础课来实现的。
我国高职学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产业大军的使命。如果我们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突出的是一种功利取向、单一性的技术技能学习,那么将使学生的学习被限制在狭窄的领域中,局限了学生的视野、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高职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起步晚、底子薄,又以职业培训为特色,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便显得“先天不足”,如果再不注意“后天调养”,那么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就难免“缺乏维生素”。所以高职学院应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心灵,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职学院可以借鉴国外的许多良好经验。例如,美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要求也不尽相同;日本通识教育经验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提供各科目的任课教师、授课计划、成绩考核方式等,供学生参考。
由于高职学院是以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的学校,因此,除了主要课程应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外,其他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授课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参观实践课、演讲发表、自习写心得等。学院不仅可以举办知名人士的讲座,而且还可以举办身边的好人好事讲座等,这样可以通过名人效应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使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知道什么是幸福,进而关心他人,认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上参观实践课、演讲发表课等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谐相处等。为了配合文化素质教育,学院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如读书学习型社团、社会实践型社团和有一技之长型社团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又充实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减少了他们无所事事的烦恼。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在他们中间传播着“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换来自己的衣食”“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正能量。这些做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的理论相符合。“学习如何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学习如何做事(learning to do);学习如何自处(learning to be);学习如何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with);学习如何日新月异(learning to change)。”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道: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当没有学生能答对时,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教育首先应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目标,然后才是教授知识和方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职学生能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将成为长期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谭秀森主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王森勋主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严加红的《日本大教育系统及其权力配置》(选自《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5月(上)).
[4]傅国涌的《南国都市报》(选自《读者》2013年11期).
(作者单位: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