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卫敏杰++李兰红
[摘 要]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但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模板和一成不变的法则,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性质、管理体制、后勤现状等因素,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开展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内高校的广泛共识。在对国内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实现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建设高校信息化系统的初步构思与策略。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8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各高校后勤部门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尽快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一、国内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高度重视后勤信息化建设已成共识
目前,后勤信息化建设已在全国高校中广泛普及,大部分高校已认识到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同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后勤行业协会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积极指导各高校开展相关工作。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后勤处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纳入重点推进计划,专门成立了“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课题组”,对后勤管理、机构设置和运行等方面进行机构优化,并对岗位绩效评估与ISO9001、HACCP两个标准化的结合进行探究和探索。[1]
(二)具备一定的建设基础条件
根据北京高校后勤研究会对在京29所高校(占在京高校总数的1/3)开展的后勤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29所高校全部启动了后勤信息化建设,已投入使用的高校后勤业务应用系统达到132个,平均每校4.6个;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有24所高校(占调查对象的82.7%)未来三年内有明确的新建或更新后勤信息系统的计划。同时,后勤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学校支持,超过八成的学校领导明确表示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本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其中,7所高校通过申请取得中央部委或北京市专项资金建成现有信息系统,占总数的24.1%;22所高校通过学校划拨经费或后勤自筹资金来建成现有系统,占总数的75.9%。该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现状,具有普遍性。
(三)业务涵盖范围广,建设需求更新快
高校后勤事务繁杂,涉及面广,这决定了后勤信息系统需开发相应的业务应用板块作为支持,如后勤综合办公平台、餐饮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报修系统等。同时,高校后勤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现成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内容,且高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紧跟时代潮流的高素质人群,他们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人性化应用和更新速度要求高。因此,高校后勤信息化的需求更新相对较快,新兴的信息化交流工具更受欢迎,如自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的更新需求较迫切。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实现方式的对比分析
(一)一步到位
即在充分调研本校后勤管理的业务范围和办理流程后,提出切合实际的可行性与需求分析,最终实现基于统一的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全面的后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即建设需求大而全,建设步骤一步到位。该方式或“推倒重建”,或“模拟运行,螺旋实现”,其优势在于全员参与,数据库信息统一,短期内能充分实现用户需求,与后勤管理工作的契合度高;缺点在于建设步伐大、成本高、周期长、各业务模块专业性较差,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建设不当则会越改越糟,使后勤管理紊乱。该模式以中山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
(二)小步渐进
即先局部再整体的建设方式,通过充分调研并制定整体规划后,从个别部门或业务入手,通过局部的建设效果带动全局信息化效果的实现,最终目标是将各局部系统整合实现后勤管理整体信息化。该方式较为温和,优势在于风险小、见效快、阻力小、灵活性高、业务模块专业度高;劣势在于各局部建设的数据库统一性较差,信息缺乏共享,后期融合难度高、投入大。该模式以陕西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
三、关于实现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策略的思考[3]
开展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无须赘言。而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实现信息化,都必须解决“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应贯穿“一二三”思路,即“组建一个团队”,“搭建两个平台”,最终“实现三个提高”。
(一)组建一个团队,保证有人做
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现都离不开人,人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管理、维护、升级和应用需要有一个信息化素养高的人才团队。有了这支队伍,才能做到“三专”,即专人负责、专业开发、专职维护。
高校可设立信息化建设工作组或办公室,由其负责全面统筹后勤信息化建设各项业务和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接触和洽谈,委托专业团队(自主开发或委托高校技术团队)或软件企业开展专业设计工作,并配合其完善平台和系统。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意做好人员和技术储备,在工作中物色或招聘专职信息化管理人才,让其成为业务部门的管理者,逐渐让业务部门(办公室)作为技术支持和维护的牵头单位,做好信息化系统的运行、调整、更新和维护等工作,实现专人专职维护。
(二)搭建两个平台,明确做什么
后勤信息化系统,其本质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搭建一个信息共享、业务办理和交流互动的综合平台,即利用传统的网络平台(管理软件、网站)和新技术手段平台(QQ、微博、微信、云技术),实现管理层与操作层、后勤管理部门与服务对象的信息沟通和双向互动。
一般而言,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多是从传统平台(管理软件、网站)的建设开始,且更侧重于信息的发布和网络办公。然而,信息共享和利用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业务办理和交流互动的基础。因此,加强数据和信息共享建设,可实时调阅资料和数据才是现阶段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部分高校重视后勤网站的“信息服务”板块建设,为师生提供在线访问的信息资源,如在线报修、费用查询、班车服务等,就是重视数据共享建设的体现。
同时,以即时通讯工具(QQ、微信等)为代表的新(自)媒体发展迅速,其在信息发布、信息互动、人性化的便捷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已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因此,高校应顺应潮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物联网、云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快“数字后勤”建设,打造智能手机移动沟通平台,提高信息时效性和业务办理效率,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三)实现三个提高,知道如何做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提高管理服务质量,这是信息化建设“怎么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整体规划,资源整合,统一标准,提高信息共享效率。高校后勤业务范围广泛,内容庞杂,涵盖人、财、物、场地、物流等管理、服务和维护的内容,信息量大,且业务流程多样化,涉及面广,关系到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利益。这就要求在开展后勤信息化建设之前,必须深入调研和分析,掌握全面、详尽的信息和需求,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加强各方沟通,整合各方资源,对后勤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同时,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具有技术标准共性,必须符合后勤行业规范和信息技术标准。只有建立了后勤信息化的统一规范与标准,才能避免因规划不统一而出现数据或系统接口不一致的问题,才能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从而降低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最终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效果。
2.及时更新,修正完善,数据互联,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社会发展、服务对象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要与之相适应。后勤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及时更新各项动态数据,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系统和使用平台,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详尽,为学校和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主动“接地气”,推广使用,实现管理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服务质量。高校后勤信息系统可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互动,是开展后勤业务工作的综合支持平台,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建立后,必须积极推广,主动“落地”,引导管理者和服务对象自觉使用平台,充分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同时,后勤信息化建设和完善过程实际上是统一思想、统一标准、梳理后勤业务、整合后勤资源的过程,是后勤部门对自身需求和特点深刻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改进不足、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断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提高后勤管理服务质量的过程。
总之,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但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模板和一成不变的法则,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性质、管理体制、后勤现状等因素,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再辉.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9):279.
[2] 蒋宏潮,鲍伟.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27-29.
[3] 芶生平,唐国良.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系统[J].高校后勤研究,2014(6):79-81.
[4] 吴汉龙.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24-25.
[5] 郝志如,张方译.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3):91-93.
[责任编辑:陈 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