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科学初探
徐翠花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许多活动都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开展,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区域游戏作为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内容。其中,科学区域游戏活动对幼儿逻辑思维、空间建构、想象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接纳并尊重幼儿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支持并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实践和操作,让他们从实践中得到反馈,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一、案例再现
最近,在大班开展的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发现幼儿谈论的内容大都来自他们的现实生活及周边环境。科学区域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促使幼儿通过游戏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场景一:区域游戏开始啦!科学区中,几名幼儿正在一边探索磁铁的玩法一边谈论自己喝过的饮料:“我喝过橙汁、柠檬汁,还有奶茶!”“我还喝过咖啡呢,你没有喝过吧!喝咖啡之前要加一袋糖,不然会很苦的。”“我也喝过咖啡,妈妈带我去喝的。咖啡是棕色的,上面还有一个白色的爱心,味道有一点儿苦。”……
场景二:第二天,教师悄悄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材料。区域游戏时间到了,细心的幼儿发现了这些新材料。“我认识这些材料,这个是茶叶,那个是菊花,旁边的是玫瑰花瓣。咦,那个是什么?”一名幼儿指着一堆白色的、方块状的材料问道。孩子们围绕这个新材料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我知道,这个是糖!”“不是的,不是糖,糖是细细的、一粒一粒的。”“这个是点心,我在超市里看过这种样子的点心!”孩子们认真地观察着、讨论着。最终,一名幼儿拿起并放到嘴里品尝了一下,说道:“味道甜甜的,好像是糖。老师,这个是糖吗?是什么糖呢?”“是糖,它的名字叫方糖。”教师答道。接着,孩子们继续围绕这些新投放的材料讨论起来。“茶叶可以泡茶,我爸爸最喜欢喝茶了。”“这个菊花也可以泡水喝,有清热功效。我们可以拿去泡水吗?”“我们去问问老师。”“当然可以,没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答复后,孩子们开始冲泡各种茶水。冲泡过程中,孩子们观察并比较了不同材料泡出来的水的颜色不一样,还发现了方糖投放量的多少决定了水的甜度。不一会儿,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孩子们立刻停止了游戏,开始收拾材料。虽然活动结束了,但我相信孩子们的探索还没有结束。
场景三:与此同时,旁边的幼儿似乎在讨论钱。“一块钱很多吗?一百块钱才多呢,一百块钱是最大的钱。”“现在买东西都不用付钱的,直接用手机就可以支付了。我妈妈每次去超市都是扫描二维码付账的,我还帮妈妈扫过二维码呢!”
通过连续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谈论最多的话题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大多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如上述案例中的冲泡饮料、钱币、二维码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那么,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怎样提升他们的相关经验呢?怎样追随幼儿的脚步并支持他们的兴趣呢?我园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组织科学组教师进行现场观摩和讨论,大家集思广益,进一步支持幼儿的区域游戏。
二、案例分析
(一)教师的反思
教研组教师在观摩游戏后思考:大班幼儿对溶解有一定的经验,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不仅要接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感兴趣,还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游戏中涉及的多领域内容也是教师需要讨论的,教师在研讨现场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超市的收银、饮料店的点单,以及冲泡饮料、辅助游戏场景照相館的出现。当然,这里包含了许多数学经验,如收银找零、一一对应、容器刻度等,以及溶解的观察和比较等科学领域核心经验。
(二)材料支持
接下来开始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游戏场地的布置,同时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前期实验,观察材料是否适合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是否对幼儿的经验有所提升,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期预设。
(三)同伴学习
于是,幼儿有了第一次的数学和科学相结合的游戏活动。首先是对幼儿的引导,当幼儿进入游戏场地后,开始熟悉游戏环境,自由了解材料及即将开展的活动,讨论如何进行游戏,以及游戏中的人员分配。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能力很强,能自主进行人员分配,并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自己在游戏中需要做什么,去超市需要买哪些物品,如何排队结账,如何扫描二维码付款,如何正确使用钱币,等等。
在一一对应的点单游戏中,幼儿画出来的物品要能够被同伴所理解,同时要记住当前是第几个人在点单。在冲泡饮料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自己把握大、中、小杯的量,并能根据顾客提出的要求制作各种饮料。第一次游戏结束后,教师针对发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排队时人数太多怎么办?所有东西的价格是否一样?所付的钱是不是刚好和买的东西价格一样,如果多了或者少了怎么办?如果顾客提出“添一点水”“要冰的”“要中杯”等要求该怎么办?抛出问题后,教师并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是让幼儿自主和同伴或家人展开讨论,然后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讨论各自的想法。
(四)教师的有效支持
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再次反思材料提供的合理性,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经验提升。活动中,教师只观察和比较了冲泡饮料的幼儿,且观察了方糖的溶解速度,并没有特别观察和比较买饮料的幼儿。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冲泡饮料的幼儿和买饮料的幼儿相互进行比较,同时做到不干涉幼儿的活动呢?辅助场景照相馆没有人光顾,幼儿的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呢?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哪些材料上的帮助以及经验上的指导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讨。对此,教师可以增减一些游戏场景,如提供二次分类的场所;还可以提供自助冲泡区、不同温度的水、辅助材料果珍等,供幼儿自主选择;也可以在照相馆投放一些装饰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等等。在和幼儿展开相关讨论时,教师可以针对幼儿提出的材料给予支持,从而帮助他们梳理和提升经验。
(五)调整后的游戏跟进
改进游戏后,幼儿再次开展了活动,同时增加了活动人数。如此,面对同样的人员分配和游戏活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相较于上一次有了明显减少,也不会有幼儿觉得无所事事或是活动区拥挤。例如,照相馆里的幼儿在开心地装饰活动区域;收银台的幼儿在认真地结账,并会有意识地告诉顾客收了多少钱、应找多少钱;点单的幼儿会自觉地问顾客要大杯、中杯还是小杯,冷的、热的还是温的,需要几分甜;自助冲泡台上的杯子也被标注了刻度,旁边还有环保杯和一次性杯子,幼儿可自主选择;购买饮料的幼儿和自助冲泡的幼儿也会相互观察和比较,并小声地交流着;教师作為顾客也会有效地介入和支持幼儿的游戏;等等。在改进后的游戏中,幼儿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并通过不断讨论逐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三、案例反思
《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次科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也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通过游戏去发现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观察——研讨——再观察——再研讨——再观察”循环往复的过程,幼儿提升了自身经验,教师也在科学活动中提高了观察和研讨的能力。
(一)教师先观察后支持
教师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相互间的交流,以及他们的活动状态,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所需要的支持,及时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和有效指导。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其中。
(二)游戏中的相互融合
教师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并将不同领域的活动相互整合,在科学区生成了综合多个领域的游戏活动。同时,讨论中有师幼、幼幼、家幼、师师间的互动,大家的参与度和活动积极性都非常高。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教师及家长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讨论和设计,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
(三)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形式新颖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把区域活动游戏化,并设置“游戏——讨论——再游戏—再讨论”等环节。
(四)游戏中师幼的成长
每一次的活动都是教师对话的平台,通过每一次“现场观摩——教学研讨——反思调整——幼儿游戏”的过程,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接纳和尊重幼儿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支持和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和操作,让他们从实践中得到反馈,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此外,教师要学会放手,相信幼儿,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时间和探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