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咬慢嚼品真味
董 榜
【摘 要】面对一篇阅读材料,我们应该从标点符号、字词音义、语句含义等方面入手,细咬慢嚼,咬出情感,咬出意境,嚼出形象,嚼出关系,品出真味。
【关键词】阅读;咬嚼;真味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里说:“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作家写作时需要咬文嚼字,我们在阅读时更需要咬文嚼字。
那么,咬文嚼字到底该咬嚼什么呢?首先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不仅标明停顿,还辅助表情达意。“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这里的省略号表达了鲁迅得知柔石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身中十弹的消息后,对同志被杀的无比痛心,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仇恨。“贤士大夫者,迥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张溥《五人墓碑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这里的第三个逗号不能表明层次,不能表明孟长姚公的官职。只有改为顿号,才能和前面的贤士大夫照应,表示孟长姚公和文起文公一样是太史。
《史记·项羽本纪》写刘邦到鸿门赴宴时和项羽的一段对话,不少本子都是这样标点的: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其实刘邦的一套花言巧语是事前精心炮制的,在“令将军与臣有隙”以后,一定还有我是如何焦急地盼望将军前来等等剖白心迹的话语。但项羽没有等他说完,便抢过话头,告诉刘邦这是由谁造成的。所以有的版本在“有隙”之后合情合理地加上了一个省略号。这六个小圆点点出了刘邦当时说话的神态,也点出了项羽心直口快的性格,与刘邦的狡诈圆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太史公地下有知,也会点头首肯的。
其次,咬词语的音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特别是多音多义字,音义的联系更加紧密,需要细细地咬一咬、嚼一嚼。李白的《将进酒》之“将”,应读作qiānɡ,是“请”的意思,不读jiānɡ,更不读jiànɡ。《送东阳马生序》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冠”的意思是帽子,应读ɡuān,不读表动作义的ɡuàn。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初稿第一句为:“他正在思想时,一个小蛾飞来了,是黄白色的小蛾。”最后定稿为:“稻草人正在想的时候,一个小蛾飞来,是灰褐色的小蛾。”“想”当然比“思想”好;“黄白色”,是黄中带白,还是白中带黄,还是黄白间杂,难以确定,改为“灰褐色”就明确了。《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该写作“魏徵”还是“魏征”?《辞海》(词语分册)有一则释义:徵,成。《仪礼·士昏礼》“纳徵”郑玄注:“徵,成也,使者纳币以成昏礼。”据此来看,这个古人的名字还是保留古字“徵”为好,能够让人看出名“徵”与字“玄成”的关系。
再次,要咬句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林冲对李小二说:“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话,分量却不轻。它表明扶危济贫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里的这几句话,对罗敷的美丽的描写始终没有来到她的脸上、手上,并不涉及具体美丽之所在,而是大量地从侧面去展示,以他人之口、之行、之态来言罗敷之丽。这就给人一种无边的遐想空间,隐含之意为任何华丽艳语、好喻奇夸用在罗敷身上都不为过,也都显得无力而苍白。试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这是一种任何人都会陶醉其中的美。
我们又应该咬出什么呢?
一、咬出情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它传达出词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而独居的寂寞毕竟难耐,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第三、四句中,“又开封”的细节告诉人们草就之家书,在行人匆匆上路时,生怕漏了什么内容,又匆匆拆开信封。万重心思、万千思绪在这一细节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
二、咬出意境。叶圣陶先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曾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了这样的赏析: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的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给“孤烟”加上“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便来了个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惟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离愁别怨的意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一个“合”字,一个“斜”字,将绿树怀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合和谐,依依相伴,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三、咬出形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杜甫《送蔡都尉》)“过”字表现人物的身影像飞鸟一样从眼前飘掠而过,形象地写出了蔡都尉矫健的身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王熙凤看到林黛玉的容貌,先是赞扬标致,既而联想到贾母的嫡亲孙女,短短几句话,既称赞了黛玉的风姿,又不忘安慰探春三姐妹,阿谀了贾母,真是八面玲珑,圆滑之至。“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个“目眩”就把秦王在荆轲行刺之时的胆战心惊、行刺之后的后怕神态表露无遗,同他平日里的横行无忌、凶暴残忍形成鲜明对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这两句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在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这两句的关键在“悠然”二字,如果不是邈远的样子,而是有意望南山,人为地去寻真意,反而失去自然之趣。
四、咬出关系。既要咬出文本内部的关系,又要咬出文本外的关系。《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第一部分在叙述与白莽的三次相见经过时,别有意味地写到:“所以还郑重其事,托柔石亲自送去的。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在结构上,这两句话巧妙地提及“托柔石亲自送去的”,勾连起第二部分,即记叙作者与柔石的交往;后一句特意提及“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连起第三、四部分中柔石等被捕、遇难等事件。这样第一部分结尾时作者着意写的两句话,不仅为作品后面部分的展开作了伏笔,而且又与其内容表达相映成趣。这就使文章结构上呈现出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艺术特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杜甫的创造,但继承了先哲们的思想,与孟子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史记》的“君之后宫婢妾,被绮旖,余粱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餍”、《淮南子》的“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餍刍;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等,是一脉相承的。
五、咬出原意来,同作者发生共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灵魂是什么,众说纷纭。多数认为笼罩全文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有人认为不是“淡淡的喜悦”,而是“浓浓的哀愁”;有人认为不是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作者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作者洁身自好、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应该说,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将时代的角度和文本的角度结合起来,解读也许会更中肯一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思想、信仰和性格的真实写照。从他所勾勒的这幅妩媚、幽雅、令人销魂的荷塘月夜图里,看到了他的身影:一个徘徊于歧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敢投身于严酷的现实斗争。
总之,面对一段优美的文字,我们要仔细咬嚼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的意义,咬出情感,咬出意境,咬出形象,咬出关系,咬出原意,真正领会,成为作者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