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激趣的几点做法
谢文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通过知识切入点激发兴趣
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是指导入新课要紧扣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特点,并有较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通过知识切入点激发兴趣,就是通过课堂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转移到新知上来,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新课。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动机又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第一应该从学生兴趣入手,第二要满足学生探索的心理需求。课堂导语内容新颖,风格多样有趣,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从浅显明了的事例中自然地发现问题,从问题着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关系”时,就可以利用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美伊战争问题,逐层设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课堂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目的都是快速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中来。高效的课堂导入的基本特征是:迅速吸引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并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课堂导入法灵活多样,如直接导入、间接导入、破题释意、创设情境等,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有选择地加以运用。
二、通过教学的中心点激发兴趣
把握好中心点,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主导;学生是“演员”,是主体。学生相对教师而言,知识是贫乏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体验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拨开他们知识上的迷雾,澄清思想,从而促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平等中的主导”这个位置,是教育本身赋予教师的。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那就是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争议和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教师不是一锤定音,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以自己的智慧火花和思想光芒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比如讲“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的责任”时,教师可以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当遇到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时,公民如果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结果会怎么样?在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时如果有损个人的利益,甚至危害自身的生命安全,该怎么办?若消极观望、害怕甚至逃避,结果又会怎么样?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归纳,最终使学生知道公民有责任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通过内容着眼点激发兴趣
着眼点就是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关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如讲“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时,既要说明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还要讲清楚二者的联系,让学生懂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还应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特别是对周边煤矿的开采及现状进行调查。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应就社会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调查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由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因而思想活跃、发言积极,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课本联系点激发兴趣
针对初中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在讲课中尽量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材料,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如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节中运用了这样一案例:青年工人朱某经常夜间放录像、声音很大,吵得邻居刘某无法休息。有天夜晚,刘某为此事向朱某提意见,朱某不仅不听,反而动手将刘某打伤。刘某被打伤后,及时到公安机关控告,要求依法制裁朱某侵犯其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依法对朱某进行了拘留。然后问学生:朱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刘某行使的是什么权利?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回答了问题:朱某的行为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刘某行使的是公民申诉、控告的权利。这一案例说明,行使公民权利,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行使公民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应该用法律手段维护和捍卫。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通过课堂归结点激发兴趣
一堂课的成功结束,需要精心设计,是戛然而止,还是归纳总结,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安排。但是,不管是什么形式,都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体验生活,去分析问题。归结点掌握得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谢桥中心学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通过知识切入点激发兴趣
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是指导入新课要紧扣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特点,并有较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通过知识切入点激发兴趣,就是通过课堂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转移到新知上来,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新课。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动机又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第一应该从学生兴趣入手,第二要满足学生探索的心理需求。课堂导语内容新颖,风格多样有趣,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从浅显明了的事例中自然地发现问题,从问题着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关系”时,就可以利用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美伊战争问题,逐层设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课堂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目的都是快速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中来。高效的课堂导入的基本特征是:迅速吸引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并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课堂导入法灵活多样,如直接导入、间接导入、破题释意、创设情境等,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有选择地加以运用。
二、通过教学的中心点激发兴趣
把握好中心点,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主导;学生是“演员”,是主体。学生相对教师而言,知识是贫乏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体验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拨开他们知识上的迷雾,澄清思想,从而促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平等中的主导”这个位置,是教育本身赋予教师的。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那就是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争议和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教师不是一锤定音,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以自己的智慧火花和思想光芒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比如讲“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的责任”时,教师可以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当遇到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时,公民如果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结果会怎么样?在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时如果有损个人的利益,甚至危害自身的生命安全,该怎么办?若消极观望、害怕甚至逃避,结果又会怎么样?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归纳,最终使学生知道公民有责任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通过内容着眼点激发兴趣
着眼点就是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关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如讲“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时,既要说明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还要讲清楚二者的联系,让学生懂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还应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特别是对周边煤矿的开采及现状进行调查。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应就社会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调查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由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因而思想活跃、发言积极,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课本联系点激发兴趣
针对初中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在讲课中尽量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材料,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如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节中运用了这样一案例:青年工人朱某经常夜间放录像、声音很大,吵得邻居刘某无法休息。有天夜晚,刘某为此事向朱某提意见,朱某不仅不听,反而动手将刘某打伤。刘某被打伤后,及时到公安机关控告,要求依法制裁朱某侵犯其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依法对朱某进行了拘留。然后问学生:朱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刘某行使的是什么权利?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回答了问题:朱某的行为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刘某行使的是公民申诉、控告的权利。这一案例说明,行使公民权利,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行使公民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应该用法律手段维护和捍卫。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通过课堂归结点激发兴趣
一堂课的成功结束,需要精心设计,是戛然而止,还是归纳总结,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安排。但是,不管是什么形式,都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体验生活,去分析问题。归结点掌握得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谢桥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