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丰富生活素材
陈锦萍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一名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达到怎样的水平看他的习作就可知道。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习作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没有信心,并且写出来的作文语言匮乏,习作内容空洞,千篇一律,读起来枯燥无味。因此,传统的习作教学方式亟需改变,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路上教师更应该多作尝试,力求创新。
【关键词】习作教学;口语交际;丰富素材;巧用课文
一、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相互融合,让学生“有话会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在往常的习作指导课上,一般都是老师说得多,拼命地把知识点塞给学生,往往说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会写。其实“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完成习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没有学生自己充分地说,又如何写出自己的文章,即使能写,写的也只不过是“师口说师心,我手写师口”罢了。
因此我们在上习作指导课前应该充分利用好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内容以及交际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丰富学生习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充分思考、学习表达、互相对话、认真聆听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关于“生命的启示”的口语交际。上课之际我首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四篇紧扣主题是“热爱生命”的课文,接着播放了美国“半截人”肯尼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朗读一则小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轻生的新闻材料,然后抛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追问:“哪些东西有生命?”“在现实生活中,你有看到过不同的人或物用不同的态度对待生命吗?”“那么对于你来说,生命是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启发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内涵。其实本次的口语交际课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它最终是为习作服务的,因此在交流之后我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生命,可以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可以搜索关于热爱生命的名人事迹,可以搜集新闻时事里报道过的人甚至是植物动物如何使用生命的事迹,可以观察身边所有关于生命的现象,下一次的课上再进行汇报和交流。学生兴趣大增,主动进行观察,认真地查找相关的资料。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再进行习作,他们从无从下笔到“有话可说”“有材可写”,能够不跑题并且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连平时写作能力差甚至是写不出作文的学生也有所进步。在这一次尝试中我有了深刻的领悟:把口语交际课与习作指导课融合在一起,能够大大提高习作教学效果。
二、丰富学生习作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米是煮出一锅香喷喷的饭菜的前提条件。同理可证,有素材才能写出好文章。我们的学生有多少个是“巧妇”呢?如果还不教会他们“找米”,只怕会有更多的学生“无米下锅”,从而“饥饿而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们不能每一次的习作指导都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的习作思维走出课堂,飞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那么学生才会“有话可说”,说出真情实感;学生才会“有米可炊”,煮出一锅诱人的佳肴。
在进行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关于“生命”主题的习作指导前,我在口语交际课后布置了学生一周的任务:
1.继续观察,搜集我们生活中能体现生命这一主题的人、物、事,并以拍照的形式记录,以文字的形式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把这两个作业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
2.网上搜集关于生命主题的新闻、故事,自己进行资料的整理,并把它记录在周记本上。
3.网上搜集关于生命主题的名人名言,整理后记录在周记本上。
学生在这一周里进行有意识的观察,成果显著。而且在观察之后要求写出自己的想法,把生活中的所闻、所见变为自己的习作材料。也锻炼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学会把画面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在习作指导课上,我把微信中孩子们上传的图片截图下来并在电脑上展示给他们看,48名学生有39名完成了这一观察的任务,剩下的9名孩子在课上通过观看、聆听,自己也有所触动,不用老师硬塞硬填,孩子们经过同伴的力量也获得了知识,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吗?
除此之外,我还在课上教导孩子如何删减名人故事,交流理解名人名言,如何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运用这些搜集而来的材料。在这一周的实践活动和课堂交流中再让孩子重新说说对生命的感悟,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许多让我惊叹的话,仿佛生命不再是一个抽象深奥的词,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然后我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生命生命》的写法进行创作,阅读完学生这一单元的习作,我犹如品尝了一顿色香味俱佳的盛宴。孩子们的作品不再是空洞的,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写出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文章,不仅能引用符合主题的名言警句,还能引用新闻材料、名人事迹,就连平时写不出文章的“困难户”也写出了可圈可点的习作。因此我们要多想办法,不同内容的作文用不同的方式丰富学生习作的材料,让学生“有米可炊”,还要让学生变成“有米可炊”的巧妇。
三、巧用课文,让学生“有例可循”
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都是精心之作,有些甚至是一些大作家的作品。众所周知,著名的书法家都是通过临摹各大家的书法进而形成自身的书法特色的,我们的孩子要想练就“下笔如有神”的写作功力首先可以通过仿写这一途径来实现。课文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例子,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范例渗透习作指导和习作练习。
在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中有不少特殊的句式,如对比句式1: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对比句式2: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在阅读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感受这两个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導学生说说这样写的妙处,学生通过这样的品读明白了相同类别的事物运用对比的写法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加深读者的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我马上让学生进行仿写小练笔,再通过巡堂指导,发现不少学困生也能写出合符要求的句式。
当然,在《桂林山水》一文中还有像“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样用相同的句式写出同一种事物不同特点的句子。我同样通过“品读———理解———说话练习———运用”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在该单元的习作指导中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一些好的句式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习作的仿写练习外,课文的结构、写作方法等都是很好的仿写例子。如《乡下人家》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时间与空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中的乡下人家,流露出浓浓的乡村风貌。学生通过这样可品可学的课例,在同样写作风景类作文时,写出了与第一单元迥然不同的文章,这就是优秀课例的示范力量。
【参考文献】
[1]陆云峰.作文要回归儿童生活的家园[J].小学语文教学,2003(10).
[2]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管建刚.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