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必要性研究

    杨曙光

    摘要:

    公共休闲空间作为村庄“客厅”,呈现了整个村庄的公共精神和气场,是整个村庄的“眼”,它可以促进村民的社会交往,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村庄的和谐发展。文章以苏北农村的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为例,分析了苏北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现状,并阐释了建设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方向与建议,也为将来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新农村 公共休闲空间 精神生活 社交 必要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在苏北农村,作为东部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突出,“空心村”现象越来越突出,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浪费严重,村庄的整体格局和秩序混乱,原来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也处于无序状态,使用效率底下。而在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则为新农村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时大量青壮年农民进程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日益增多,缺少亲人的情感呵护,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迷失,正常社交活动减少,精神生活极度匮乏。这就为建设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其必要性则显得尤为突出。

    一、建设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意义

    1.建设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可以促进农民社会交往,丰富精神生活

    记忆中的三五成群,见面顿足小叙的温馨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农村已经逐渐打破传统村落格局,独立建房,分散居住,各自为营,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但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会交往,这种交往会形成一种相互理解、信任、友爱、关怀的心理环境。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会造成人际关系“僵化”,影响心理健康,生活乏味单调,精神上更是极度空虚,特别是以老人、孩子为主体的农村更是如此。如果有这么一个公共场所,可以引导村民为了某项活动共同聚集这个地方,或可以跳舞,或可以举办一场文艺演出,或可以交流培养孩子心得,亦或引导孩子在这里无拘无束地玩耍而流连忘返。他们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和满足,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而这个场所就是公共休闲场所,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认真去规划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2.建设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可以极大丰富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

    心理治疗医生乔安娜·波平克说:“只要不离开房间,人们就会被电视所创造的虚幻感和人们自己的恐惧感所占据。”公共文化生活的缺失导致人们不愿意走出家门,更加妄谈去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曾几何时,大街上、小商店、食品店门前,常常是人们搓麻将、下棋打牌、集聚聊天的地方,那一幕幕温馨欢乐的场面仿佛就在昨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场面都一去不复返了。公共休闲空间的缺失,致使农民的闲暇活动的空间基本上在家里进行,家庭娱乐成为现阶段苏北农民娱乐的主要形式。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下乡活动,如送演出、送书籍、送科技等,但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被动式的帮助,这种帮助针对性不强,不能形成常态,很难与农民形成共鸣。当前,缺少群众参与性的文化组织及其相应的动员机制,无疑是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缺陷,而大力建设公共休闲空间,可以极大丰富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苏北地区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现状问题

    1.公共休闲空间的地域特色渐失

    在苏北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人口的流失,“空中村”现象愈发严重,他们的活动多数以群体或渴望以群体形式出现,这种人们自愿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场所就成了传统乡村聚落中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是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顺应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渐渐有机“生长”出来的,其空间的布局、形式和特征都深深根植于当地、顺应于当地,是一个自然生长发展的过程。村民长期生活在固定的社会环境中,其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念、乡土文化都会在交往的公共空间中体现出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钢筋混凝土和工业化定制的各种看似很美观建筑构件,充斥各地的新农村建筑,文化同质现象愈发严重,原有的高低错落、曲径通幽的趣味空间已经消失殆尽,盲目的“风格城镇化”丧失了原来特有的地域特征,同时由于经济财力和设计规划能力的限制,让这种“风格”显得不伦不类。村庄地域特色的生命力正在慢慢萎缩、衰败。

    中国美术学院李凯博士曾经说过:“乡村的存在,保佑着地方文化真正的根基以及我们与传统存在方式的现实关系。乡村生活一直在无形地建树一种文化的源始观念,乡村生活作为那种直接源自土地的存在方式,是地方性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的生活基础。对于今天中国文化的本土性再造运动而言,乡村空间的存亡和兴盛,维系着我们现在仍然还能够依稀辨识的、仅存的传统线索之一。”

    2.公共休闲空间规划无序、尺度不当

    由于传统村庄的公共空间基本都是根据村民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仅仅满足其生存和简单交往的需要,因此它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尺度较宜人,给人亲切的感觉。然而大多数村民交流范围和频率都较小,往往利用“串门”以及“走亲访友”的形式传递信息,发生婚丧大事或者逢赶集、庙会的时候才会有大规模的聚集。而大量村民进城务工,“空心村”现象愈发严重的情况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显得更为分散。同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村民的需要。而且在一些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中,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壮观,而建立大规模大尺度的空间,这种完全脱离实际不考虑使用者感觉的公共空间,显得特别的空旷,围合性也很差,根本无法支撑村民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使得其利用率很低,丧失了作为公共空间应有的功能。

    3.邻里关系淡化

    一个农村社区在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发展必然会形成若干个关系较密切的成员组的小群体,这种具有相对亲密关系的小群体就是邻里。和谐邻里氛围的营造,能给人带来认同感与归属感。由于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单一性和均质性倾向,使得空间呈现特别单调的特征,缺乏了邻里应有的生活乐趣,违背了居住空间本应多元、丰富的内在需求。这显然不能提供给当地村民明确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很多空间设计中,往往出现举目四周房屋一式,空间极端单一的局面。各户与各户之间缺乏一种自然的、具有共识性的交汇点,这极易造成住户在精神上对环境的孤独和空虚感,不利于传统和谐的邻里氛围和关系得到正常的维系与延续。

    三、建设苏北地区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的方向与建议

    1.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构建人性化公共空间

    规划空间的本质目的是更好服务于村民,必须充分研究村民的生活规律和行为规律,积极听取村民的合理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规划决策。绝不能照搬城市的规划套路,更不能试图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而盲目设计。

    每年农忙的时候,村民都是早出晚归,极少时间待在家里,多数都在田间度过一整天的生活。困了累了也在田间休憩一下。如果有这样一个空间专门供在田间劳作的人休息娱乐,这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劳作情趣。这种空间不能过于集中,体量面积不宜太大,与耕作的田地距离不能太远,可以根据田间分散情况灵活设计,让其成为田间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农闲的时候,多数村民都待在家里无处可去,没有固定的可以方便去的公共休闲场所。这就要求根据村舍的建设布局而人员活动规律合理布局公共休闲空间,此空间在布局上可以相对集中,要包含健身、娱乐、儿童、老人服务设施,兼顾晾晒功能。公共空间形态、规模、尺度的设计上,应该创造人性化的小型空间,宜人的尺度容易创造富有亲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同时,结合村庄的地域特色,展现地域文化,营造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设计不同的交往空间。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而使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身体不便带来的障碍,且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要,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的使用,并确保群体之间的活动不相互影响。

    3.尊重原有空间布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苏北传统农村,由于受本土文化特色的深远影响,大多数村民都具有地域特色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特点,从而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积淀,深深地植根于村庄的公共空间中,成为传统村庄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因此在对苏北新农村社区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应该充分挖掘当地深厚的文化精华,在尊重原有历史文化和乡土特色的基础上,促进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发展,使农村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得以延续和传承。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空间布局,无视本地文化特色,简单复制所谓的“现代化公共空间”,形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不利局面。

    4.提升环保意识,构建优美生态环境

    在新村庄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现代化的理念和产品被引入到村庄空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消化”功能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于是我们看到很多村庄公共空间满地狼藉,垃圾随处堆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村民在使用公共空间便利的同时,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作为设计者应该合理分析其构成要素,运用生态性设计原则,保护山水等生态资源。

    村庄的公共空间是自然和人工共同形成的系统,是空间主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交互运动组合而成。村庄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性体现在村庄道路、广场、建筑、山体、河流、绿化等协调共存,以及建筑造型、色彩、符号、绿化的种类及场地的材料色彩等的统一。在村庄公共空间的规划中,总体空间的环境布局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空间的各种因素,并使这些因素能够取得协调一致、有机结合。对公共空间风格和氛围的营造,需要着眼于空间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环境和功能特点的考虑,对整体环境进行分析了解。

    结语

    在稳步推进苏北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公共休闲空间作为村庄“客厅”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它连接了整个村庄的精神和气场,是整个村庄的“眼”。所以充分研究村民的公共精神,了解当前农村的公共空间现状和精神世界,建设苏北新农村公共休闲空间是非常必要的。

    项目基金:201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SID460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