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因缘》中的时代呐喊

    胡晨悦

    摘 要:《啼笑因缘》无疑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为成功的有关爱情的通俗小说——“上至党国名流,下至风尘少女,一见着面,便问《啼笑因缘》。” 张恨水之所以能够使一本通俗的市井小说变成经典,这与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宽广的意识领域以及那个年代现代与传统视域的争辩、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碰撞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张恨水;通俗小说;时代;《啼笑因缘》

    张恨水在创作《啼笑因缘》时,中国近代文坛上新旧文学的斗争极为激烈,而他却立于两者中间,在拉扯中保持住了独具特色的“本我”——既没有完全被新文学同化,也没有继续顺从旧文学,既接受了五四新思想和批评浪潮,又不抛弃传统的价值观念。可以说,他吸收了两者的特点,并兼收并蓄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张力,这种独一无二的特点,在其作品里对角色的设置,情节的发展,故事的描写,新人性的体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男主人公樊家树是个出身官宦,家境富裕,身处上流,却可谓是奇怪地带着一种平民意识的青年学生。张恨水在将他设置成主角的时候,未尝没有透过他的眼睛去观察这个贫富悬殊、动荡不安、新思想和旧传统相互排斥却又交融的拉锯时代的意思。他和同属一个阶层的父辈母辈、表哥表嫂的认知不一样,他和伺候他的小使小唤的认知不一样,他和那三个有着情感纠缠的女子还是不一样。在通篇的阅读中,我读出了一种男主人公与整个时代社会有着小隔膜的微妙感。樊家树在与所有人相处的时候,他的态度不管是理解与否、赞同与否,都有着那么一种突然冒出的,莫名其妙的心理活动。

    在《啼笑因缘》中,张恨水明显地流露出去下层人民的一种观察、揣摩和偏爱,这部小说在我看来可以算得上是张恨水写作角度的一种转型之作。在《啼笑因缘》之前,他下笔的落脚点,大多都落在了社会上层人士身上——官僚、军阀、地绅、富商,最差的也是个小知识分子,而在现实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下层群众即便是出场,也往往是用来衬托主人公的陪衬品罢了。而在撰写这部小说时,他将正义、热情、善良、淳朴、耿直等等美好的品格赋予了关寿峰和关秀姑两位武侠式的人物身上,将他二人以及那三个小徒弟塑造成典型意义上的理想角色,正可以表现出作者越来越对自己从前推崇的“高傲雅洁”产生的怀疑和发问。尤其是“山寺锄奸”这一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情节,如此安排只是出于通俗小说追求离奇、博人眼球的结果,还是作者内心隐秘的期许的展现呢?

    “一个作家的思想情绪对于他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怎样的题材和人物常常是有决定性的。”张恨水所生活的时代是翻天覆地、动荡不安的“过渡”,这个时代的特征反射在文学领域,则表现为文学思想的活跃,文学形式的创新和文学观念的极速变化,新旧文学逐渐形成两极,相互吸引相互联系却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从而构成了只属于这个时代作家的独特思想模式。

    目睹着这个他所生活的时代极速变迁的张恨水绝对是怀有满腹疑问的,坎坷的生活揭开了前期蒙在眼帘上的纱雾,社会的黑暗和贫富不均种种现象让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但是无奈于,张恨水这部小说带出的反抗和进步意识,更多是无意的,它归根结底还是一部娱乐性大于思想性的通俗小说,思想深度屈从于多角恋情的题材,作者意图屈从于俗民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底层人民在社会沉浮中艰难求生的挣扎绝不是大众乐意在茶余饭后去谈论的,因此不得不添加进去的、大量的甜甜腻腻、卿卿我我、打情骂俏的情爱描写大幅度地冲淡了新思想性强烈的生活素材,迎合读者而留下的旧意识的根也深植于其中。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杂糅”——现代与传统视域的争辩、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碰撞。当种种冲突和矛盾拉扯到极致,这个复杂多变,晦涩扭曲却又熠熠生辉的时代便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读者在通读之下,也恍然耳畔听到他模糊的问声了。

    “像刘将军这样的人,在军阀时代,不知能找出多少,像书中所叙的情节,在现代社会中,也不知能找出多少。”张恨水这段在自述的话勾勒出一个模糊的影子,即使披着通俗小说的外衣,《啼笑因缘》的内在也是一种反抗式的呐喊。五四新文学的传播打破了旧文学的壁垒,明确的阶级意识推动着张恨水觉悟的转变,这是一种以新旧文学差距而促进创作者进步的发展,是一种从将劳动人民看作需要怜悯爱护的对象转向对其产生尊重、乃至最后在他们身上寄托了用暴力推翻黑暗统治的希望的转变。你可以清晰地读出,张恨水对時代的叩问——当自上而下的改革遭到了各式的阻力,曾经的寄托实际上怯弱无力,我们该如何去推动时代的进步?即希望所有阶层的人民群众都能去反抗!去斗争!去用暴力回击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即使一朝一夕无法胜利!即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引用文献

    [1]《通俗小说的雅俗魅力——兼论张恨水、张爱玲和苏青的社会言情小说》,姚建华

    [2]《茅盾论创作》

    [3]《<啼笑因缘>艺术魅力之探究》,陶翔明

    参考文献

    [1]《张恨水评传》,袁进,南京大学出版社.

    [2]《怀疑中的接受——张恨水小说中的现代日常生活》,朱周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封建的小市民文艺》,沈雁冰,1933年2月《东方杂志》.

    [4]《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张友鸾,1982年第1期《新文学史料》.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