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
周立新
特殊教育学校将残障孩子集中起来施教的办学模式存在种种弊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些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主流社会融合。孩子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非常不适应,缺乏社会沟通能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同时,普通人群也不了解他们,不习惯同他们打交道,还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排斥、歧视心理。我觉得健康人同残障人打交道的原则是“适度帮助,人格平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太少了。
西方相对来说改革起步较早,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残障学生大部分在就近的普通学校上学,只有重度残障的学生才接受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或者送教上门,所以这些国家健康人对残障人的认同感、责任感在学校里就已经形成了,双方的交流相对顺畅,残障学生走上社会也能与大家很好地融合。
那么,我们如何来做好残障孩子和社会的融合工作呢?
随班就读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中国自古就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一些地方,部分轻度残障学生进入了普通学校。但由于教育理念的滞后,一是许多教师片面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就是所有学生同处一室听同一个教师讲课,而不是课堂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有人认为对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降低教学要求,就是照顾差异,而忽视了残障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由于我国普通学校的教师在师范院校未学过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造成了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也和普通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追求同样的教育目标,教师对他们采取同样的教育措施。这对残障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兴起和社会科学向各个学科的渗透,特殊教育领域开始主张每一位儿童都应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应该让残障儿童留在与外界隔离的特殊教育学校里,这样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于是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主张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回归主流”,将他们从封闭的特殊教育学校里解放出来,到普通学校(主流学校)与健康儿童一起接受教育。
1988年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大量附设特教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辅助的特殊教育的发展格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当地的随班就读实施细则,可以召开随班就读文件解读与推进会,安排试点学校先行尝试,积累经验后再进一步推广。可以建立随班就读资源中心与资源教室,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建立资源中心,为全区特殊儿童就学提供资源支持,配齐必要的仪器设备,如行为矫治的感通康复器材、语言康复器材、物理治疗器材、智力测量器材等。特校教师应具备相应的随班就读指导能力和师资培训能力,能指导教师制订个别训练计划,定期进行巡视指导。有5个以上残障儿童的学校要成立自己的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设备和教师,采取跟班学习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估。
各地要加强资源教师的培训工作。师资是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人力保障,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特殊教育基本知识,了解其基本规律,热爱特教事业,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医疗康复等能力。
要定期召开随班就读经验交流会和年终考评会,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校重视这项工作。还要落实承担随班就读任务学校和资源教师的福利待遇,接纳一名随班就读残障学生可按普通学生经费的相应比例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而相关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补助。
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根据我国国情,以特殊教育学校为残障学生教育骨干和中心的模式还要加强,使中度、重度残障学生能上学、上好学,并使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资源中心、指导中心和送教上门的职责。只有将整个特殊教育网络组建好,残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才能有保障,这些学生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
(责 编 晓 月)
特殊教育学校将残障孩子集中起来施教的办学模式存在种种弊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些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主流社会融合。孩子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非常不适应,缺乏社会沟通能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同时,普通人群也不了解他们,不习惯同他们打交道,还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排斥、歧视心理。我觉得健康人同残障人打交道的原则是“适度帮助,人格平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太少了。
西方相对来说改革起步较早,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残障学生大部分在就近的普通学校上学,只有重度残障的学生才接受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或者送教上门,所以这些国家健康人对残障人的认同感、责任感在学校里就已经形成了,双方的交流相对顺畅,残障学生走上社会也能与大家很好地融合。
那么,我们如何来做好残障孩子和社会的融合工作呢?
随班就读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中国自古就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一些地方,部分轻度残障学生进入了普通学校。但由于教育理念的滞后,一是许多教师片面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就是所有学生同处一室听同一个教师讲课,而不是课堂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有人认为对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降低教学要求,就是照顾差异,而忽视了残障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由于我国普通学校的教师在师范院校未学过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造成了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也和普通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追求同样的教育目标,教师对他们采取同样的教育措施。这对残障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兴起和社会科学向各个学科的渗透,特殊教育领域开始主张每一位儿童都应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应该让残障儿童留在与外界隔离的特殊教育学校里,这样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于是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主张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回归主流”,将他们从封闭的特殊教育学校里解放出来,到普通学校(主流学校)与健康儿童一起接受教育。
1988年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大量附设特教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辅助的特殊教育的发展格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当地的随班就读实施细则,可以召开随班就读文件解读与推进会,安排试点学校先行尝试,积累经验后再进一步推广。可以建立随班就读资源中心与资源教室,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建立资源中心,为全区特殊儿童就学提供资源支持,配齐必要的仪器设备,如行为矫治的感通康复器材、语言康复器材、物理治疗器材、智力测量器材等。特校教师应具备相应的随班就读指导能力和师资培训能力,能指导教师制订个别训练计划,定期进行巡视指导。有5个以上残障儿童的学校要成立自己的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设备和教师,采取跟班学习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估。
各地要加强资源教师的培训工作。师资是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人力保障,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特殊教育基本知识,了解其基本规律,热爱特教事业,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医疗康复等能力。
要定期召开随班就读经验交流会和年终考评会,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校重视这项工作。还要落实承担随班就读任务学校和资源教师的福利待遇,接纳一名随班就读残障学生可按普通学生经费的相应比例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而相关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补助。
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根据我国国情,以特殊教育学校为残障学生教育骨干和中心的模式还要加强,使中度、重度残障学生能上学、上好学,并使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资源中心、指导中心和送教上门的职责。只有将整个特殊教育网络组建好,残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才能有保障,这些学生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