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家庭式园所文化的思考

    班艳琴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代表,无论是远古的历史文明还是现代的经济文化,都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呈现。正如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所说,人类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尺,也是人类发展的需求。生活中的文化随处可见,大到一个世界,小到一个家庭,甚至路边的一花一木都被人们赋予了文化的气息。但凡有一定层次的企业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自己的文化传达对生活的热爱,体现自身价值。教育作为人类最自然的行为,更是与文化密不可分,大到大学,小到幼儿园,不同的教育機构都从不同的角度创建自己的校园文化,展现自己的教育内涵。

    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前期阶段,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园所文化是幼儿园发展的价值体现,蕴含着幼儿园的教育内涵和发展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同时,《纲要》表明:“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纲要》已经对我们提出了“环境育人”的理念。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跟外界有形的东西相比,孩子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合他成长的环境。”那么,何谓良好的成长环境呢?这是幼儿教育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追本溯源,教育的主体是儿童,儿童的发展需求才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因此,“满足儿童发展需求”成为教育的方向,也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我园自建园初期的园舍建设和文化理念打造,就已经充分考虑怎样的环境才是真实有利于幼儿生活和发展的。一切都应该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到幼儿是如何生活和学习的,我们所提供的环境和教育才有可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结合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我园开始探索“家庭式”园所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一、从教育的起源寻求文化的内涵

    人类最初的学习从生活开始,并最终回归于生活。美国教育哲学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陶行知先生“一日生活皆课程”的主张为教师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给孩子带来了幸福的曙光。孩子们来到幼儿园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曾几何时,成人为了所谓的教育把孩子“圈养”起来,隔断其与外面世界的联系。

    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人是如何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并发现了人脑发展的关键期是婴幼儿时期,即0-6岁阶段,此时的儿童大部分时期是无意识地全盘吸收信息。一个3岁的孩子如同天才学习家,这3年内学习吸收的信息是成人所无法比拟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刻意为孩子设计的课堂仅仅是杯水车薪,那些课堂之外的大片“森林”才是真正助力孩子成长的最佳课堂。生活才是孩子自我成长和蜕变,完成向“社会人”发展的关键。只有真正关注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完整的、真实的人的教育。因此,“重建儿童的生活、关怀儿童的生活”成为了我园园所文化建设的前提性和根本性工作。

    我们认为: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小的单位,永远是人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种自然法则,如同人类需要空气、水和阳光。学习是人类自出生开始就拥有的自然行为,教育的起源来自家庭,并最终回归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间教室”。幼儿园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承接着孩子从家庭到社会的过渡。如同婴儿从母体剥离一般,医学家建议母亲在水中分娩是为了让婴儿在类似于母体中熟悉且温暖的羊水环境里以最佳的状态逐步适应未来的世界。因此,我们提出了家庭式园所文化理念,同样是希望把孩子对家庭的熟悉感和依恋感带到幼儿园,让孩子在最轻松、最温暖的环境中自然健康成长,完成一生中“使人成为人”的第一次社会成长过渡。

    二、让教育回归生活本心

    1907年,蒙台梭利创建了第一所世界闻名的儿童之家,她的教育理念至今深刻影响着世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全世界的幼儿园都在为孩子创建适宜其发展的环境,从便于儿童使用的硬件设施到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软件课程,无不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寻找教育的根本所在。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幼儿园多么漂亮,多么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孩子来园后总免不了会产生“分离焦虑”,这正是因为家庭环境永远是幼儿园所无法取代的,其根源不是环境的复制,而是来自父母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熟悉的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依恋,对家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同时,父母又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老师”。因此,家园共育的文化环境是幼儿园教育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我们的家庭式园所文化就是把“小家”汇成“大家”,借助大家庭社会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协助孩子健康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应继续停留在课程和时间安排上,而要与人类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符。”生活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属于幼儿自己的,是成人错误的爱使幼儿远离了生活世界。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让幼儿摆脱成人的束缚,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和体验生命成长的有力脉动。这种儿童自我发展的生命科学理念是家庭式园所文化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的价值体现。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能力和个性发展上大相径庭,除了天生遗传因素影响以外,教育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幼儿就像成人手中的风筝,线放得越长,就飞得越高;线拉得越紧,就飞得越低,甚至断裂、坠落、无法起飞。教育环境的宽度和广度决定着孩子的成长方向和发展潜能,教育回归生活才能真正造就孩子的“花园”“乐园”。

    三、营造“家”的氛围

    幸福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目标。家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最初概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对家的固有的不可侵犯的执念。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老师,每个人对家的想象和需求都不一样,但对家的安全感、幸福感和依恋感却是相同的。因此,我们积极将精神文化作为创建园所文化的重点,让每一个来园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能真正感觉到“家”的安全感、幸福感和依恋感。

    安全感首先来自熟悉感,我们通过“家”的概念把幼儿园打造成一所别墅式家庭园所,一个大家梦想的温馨而漂亮的家。不同于幼儿园常见的色彩斑斓和喧闹,这里更多了一分家的高雅和宁静,有着如同家庭一样的客厅作为幼儿园接待大厅,每一间教室就是一个温馨的小家,以家命名。这里没有“园长”,没有“老师”,只有相互称呼的小名,让大家一进入幼儿园就像走进了一个大家庭。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协助孩子生命的活动,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我们遵循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基于孩子的视角和发展需求,以孩子的口吻提出园所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这里,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家。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发现了前行的路。这里,充满了爱、尊重、自由和平等,我学会了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每天早上,家长都会和孩子一起做“让爱住我家”的园操,用手语表示“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让爱住我家”,同时大声说出来。

    在这里,我们静待花开,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步调,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例如,孩子、家长和教师可以一起参与幼儿园盛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也可以直接去园长办公室提出自己的建议和需求,因为他们本就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从开园第一天起,园长每天早上都会站在幼儿园门口向各位大、小朋友鞠躬问好,以确认“家人”的健康和快乐,并向他们传递自己的爱,给予“家人”第一缕阳光和微笑。当然,“家庭”的幸福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的,同样传递给了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因为只有幸福的成人才会培养出幸福的孩子。幼儿园以实现健全人格和个别化发展为教育目标,以家一样温暖、社会一样多元、自然一样真实的环境协助每一个孩子完成属于自己生命步调的成长。可见,“家庭”不仅意味着温馨和快乐,还意味着发现和成长。

    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并非教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它不是通过聆听词汇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内汲取经验而得到的。”家庭式園所文化来源于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其以“三位一体”(幼儿、家长、教师)的方式构建着幼儿园的发展,围绕着“以幼儿为主体,家长与教师为‘双师”的理念,最大化地挖掘教育的精神资源,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发展幼儿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在协助幼儿发展的同时,家长和教师也收获了自身的成长及价值体现,这正是家庭式园所文化推动幼儿园不断发展所体现出的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有吸引力的心灵[M].爱立方,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