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信念的毕生追求

    今天能有幸参加纪念任仲夷百年诞辰座谈会,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今天,我想从一个晚辈的角度,谈一下我爷爷任仲夷。之前,也有领导和朋友建议我多谈一谈任老生活的一面。但我们家里人觉得,让我们难忘也最骄傲的还是任仲夷思想的闪光。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今天想谈谈我爷爷的政治信念与理想。

    首先说一下我心目中的爷爷。在很多年以前,我心目中的爷爷更多的是一个经验丰富、务实强干,同时又很豁达幽默的人。现在很多年过去了,我再看他的角度,我对他一生经历的体会,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时间推移,我对他的理解越深,就越发地敬仰他,越能感受到他的独特之处 。

    现在,我对他体会最深的,是他作为一个老共产党人,用一生的时光去追求自己青年时代就树立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我在哈佛大学帮助傅高义教授做《邓小平时代》的研究时,探讨过一个学科叫政治心理学,当时看到有这么一个学术研究,研究人为什么会投身政治。学者们认为,有几大因素在驱动人们从政。一是政治的权力与影响力;二是政治直接或间接带来的某些利益;三是人们处在社会核心决策圈与信息圈里获得的心理满足,四是从信念与理想出发,把参与政治作为实现理想的途径。

    尽管许多宏大的政治理想与理念都由政治家表达,但在历史长河中,投身政治的人中,真正且始终有强烈理想或信念的人可能只是少数。越经历时光,我越能感觉我的爷爷就是执着追求理想和信念的一群人。像这样的人,在老共产党人中有很多。

    早年投身革命的人中,有一批人是家庭条件尚可,受过一定的教育,被看做是知识分子革命者的。除了早期留日、留欧的一代,一个代表性群体是一二·九运动一代的学生,在三十年代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出于爱国主义,为了抗日救国和民族复兴的事业加入了共产党。一二·九一代中的许多人后来也成了革命的中坚力量。

    回过头来看。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家境尚可的青年人,踏上革命道路,不但要放弃普通人的生活,还要把自己置于生命危险之中。如果没有非同寻常的信念和勇气,是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当时激励我爷爷和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投身革命事业的,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理想与信念。

    贯穿我爷爷接下来一生的,就是对这青年梦想的追寻与努力。回顾他的一生,回顾他的理想的思考与演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老一代共产党人,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梦想,帮助我们理解理想与信念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

    纵观任仲夷的一生,他的政治理想的发展有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1935年到1949年。这是解决民族独立问题的战争年代。1935年,任仲夷是在中国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学生,国难当头之下,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带着一腔热血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并在193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段时期,他政治理想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国家和民族维度——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同时,他的政治理念也在发生演变,从质朴的五四精神,系统化地发展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社会主义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路径。

    第二阶段是1949年到1985年他正式退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经济的时期,这段时期,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走了一些弯路。任仲夷长期担任地方领导职务,是第一线的政策执行者,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的利与弊。作为一个从青年时代就受五四科学精神所熏陶的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而是通过切身经历,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早在1977年7月,任仲夷作为辽宁省委书记,就是最早表态支持反对“两个凡是”、支持“真理标准讨论”的地方领导人之一。1978年秋天,他针锋相对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两个凡是”——“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就要坚决纠正”。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为张志新平凡昭雪。

    其后几年,任仲夷主政广东,为广东先行一步,为改革开放事业在中华大地的全面开花打下了基础。在当时的环境下,改革事业的攻坚需要突破许多禁区,要有大智,还要有大勇。没有强烈的信念与理想支撑是很难做到的。而任仲夷的信念,来自于他革命时期的理想,也来自于多年实践工作中的切身经历与思考。

    这段时期,他的政治理想更多地趋向于社会:他希望帮助建立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快乐的社会。

    第三阶段:1985年到2005年他去世。这段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经历巨大变化。国家面貌翻天覆地。同时,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体制的一些流弊开始暴露,人民的诉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时,我爷爷虽然已经退休,但仍非常关注国家大事,仍然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

    概括这段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不妨引用两个小小的典故。他曾经说过,“‘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条,应该包括经济利益,但也不止是经济利益,还包括政治利益,比如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不能只想到群众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其政治利益、政治权利。要做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就必须使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他们的经济利益,什么是他们的政治利益。”

    对于什么是“和谐社会”,任仲夷有这么一番风趣的诠释,他说,和字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表示人开口就要吃饭,谐字,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皆,表示人人皆言,言无不尽,就是要让人说话。所以,人人有饭吃,能自由地开口说话,社会就会和谐。

    不难看出,在新的环境下,他的政治关注,除了经济发展之外,又开始更多地转向民主与法治,转向个体的自由与尊严, 而这些关注,并不是对前两个阶段目标的简单延伸,而是他对青年时期政治理想与抱负的一种回归。

    2000年的一天,他与几个退休老同志一起吃饭,吃到一半,他突然放下筷子,问大家:“你们说说,年轻的时候,我们究竟为什么加入共产党?”大家沉默了。这时我爷爷说:“还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自由、富强、民主的国家吗?”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还要回忆当年参加革命的原因。答案或许并不复杂。老共产党人经历了一生的挫折、磨难、考验,经历了大是大非。他们不但见证了历史,而且帮助塑造了历史。对于把理想深深埋藏在心中的人,在暮年之际的反思,正是想最后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否能够忠于自己青年时就设立的理想,希望评判自己一生的功过是非。这种坚持和执着,很是令人感动。

    最后,我想和大家再分享一下任仲夷思想的闪光,不同人在不同时候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一代老共产党人政治理想的演变,看当代中国的大历史。任仲夷的政治理想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革命时期以民族和国家维度为主导;经济建设时期以社会维度为主导;经济发展后期又转向以个体维度为主导。三个阶段的三个维度都以爱国理想为基础,相辅相成,逐步铺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指向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即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让中国人民过上自由、富足、有尊严的生活。用今天的表述说,这正是一位老共产党人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追寻的“中国梦”的一个循序递进。而国家、社会、个体三个维度政治理想的历史递进,又为现代中国人民族梦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二是从任仲夷的身上,看到信念的可贵。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坚守信念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精神。在现实的消磨之下,能保持激情,坚守信念,坚持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历时日,大多人可能不得不告别青年时代的追求。而任仲夷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时代变革中的各种波折起伏。他的信念经历过成功的验证,也经历过挑战与反思,但在历练之下,不仅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增强。每当回忆起爷爷的晚年,我都有十分特殊的感觉。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亲人,还是一个见证了历史,坚定,执着,像年轻人一般富有激情,有着特别力量的老人。

    在病重那段时间,虽然有病痛折磨,他还坚持用超大倍数放大镜坚持读书看报,了解社会动态。他反复思考并和我们讨论:中国未来的路在何方?他不断叮嘱我们,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心中要有真理,要敢于追求真理。临终前,爷爷留下了遗愿:他希望看到一个更好的中国。我很能体会到他临终时因为自己不能继续陪伴中国前行的莫大遗憾。直到最后一刻,他的激情和理想依旧如初,只是比年轻时更加深沉,更加广阔。这一切,都极大地鼓舞着我和他身边所有的人。

    我们希望人们能够铭记,中国曾经有这么一代的老共产党人,他们用毕生精力,执著地追寻着自己的信念,追寻着民族复兴的梦想。他们为实现他们的中国梦奋斗、流血、牺牲。没有他们对信念和理想的坚定与执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让我们踏着他们未走完的路,承接那未完成的事业,继续为实现复兴中国之梦而奋斗吧!

    (本文系任仲夷孙子任意同志在2014年9月17日广东省纪念任仲夷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