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王永
摘? 要 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调动学生情感参与、高效解答学生疑难问题、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5-0100-02
1 前言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2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整合成有机的统一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诗歌《再别康桥》的过程中,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读视频,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学生边欣赏康桥优美的风景边聆听深情的吟诵,仿佛置身于作者特定的康桥风光中。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再如教学《科学是美丽的》时,学生因难以理解“科学是美丽的”而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笔者就把课文中讲到的黑洞等抽象知识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片感受电子云的朦胧美、叶绿素的神秘美、DNA双螺旋结构的活力美、碳纳米管的精致美,一幅幅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高涨。当讲解数学之美时,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文章、图片,理解文中讲的人体的曲线美、几何图形的视觉美、分形图案的变幻美,理解了“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说法。
可见,多媒体技术能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使课堂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立体丰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会抽大量的时间讲解教学重点、难点及某些抽象的知识,但是学生仍有可能理解不透彻。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重点、难点及抽象的知识直观、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教师将会讲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了解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片段,从视听角度了解课文情节;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林黛玉的行踪;再结合幻灯片展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他们就读懂了林黛玉在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人。通过这些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课文,学生从视觉方面了解到贾府的特点,外观宏伟壮观,内部布局考究、陈设华贵;也感受到人物之间森严的等级、烦琐的礼节,主要人物穿着非凡的服饰,具有骄矜的气质;同时理解了哪些是课文重点人物及部分思想内容。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中人物抽象的外貌描写及华丽的场景描写,现代人不熟悉的生活用品等,用影视作品直观地展现,帮助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的清晰了解,起到突出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朗读是文字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的重要作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朗诵或有关视频,学生耳聆其音、心醉其情,课文中的形象和情感会迅速渗透到心里去,引发感情共鸣。如《永远的蝴蝶》一文,学生不易读出课文的感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我”对樱子的感情,笔者让学生听朗诵录音。听了一遍录音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读得太有感情了。老师,能再放一遍吗?”学生又听了两遍,大呼有感情。当学生自读课文时,就能够绘声绘色,被文字流露的情感深深地打动。读完课文后,笔者立即让学生谈对课文的感受。学生说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樱子是个完美的人。我的心与作者共颤抖。”“樱子的行为怎能不叫人叹息?怎能不叫人悲痛?”……
再如教学王蒙的《善良》一文,学生由于缺乏实践感受,对“善良”仅通过读文字难以理解其意。笔者给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深圳著名歌手丛飞的视频,学生了解到,丛飞经常进行公益演出活动,每到一地,他都要认领资助当地几个贫困学生,从1995年到他身患癌症住院的前一年,他资助的孩子已经有178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为六名眼疾患者带去光明。
丛飞的故事使学生入境入情,深受感动。他们认识到“善良”不只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也不是人们平常所理解的“心眼好”;真正的善良不但是心眼好,而且是富有同情心。笔者教育学生,善良是一门深奥的做人处世的学问,需要每一个人尽自己的一生去学习、去实践,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做一个善良的人。
高效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高效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如在教学《种瓜得豆》一文时,“要警惕DNA重组技术的消极一面,某些国家已用它来进行生物战、细菌战,制造出危害人类的菌种为战争服务”这句话讲的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道理,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笔者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积极面、消极面。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很多学生还是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笔者播放已准备好的课件:转基因技术使农业增产,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用细菌屠杀中国人民。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立刻理解了DNA重组技术的利与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跳出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装备,可以高效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让学习变得简单、高效。
陶冶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语言文字构成的课文内容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相关内容,为陶冶学生情感提供了可能。如教学沈从文的《边城》的第一节,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翠翠的形象特征,不易理解“湘西人性美”。在教學过程中,笔者用《边城》电影展现课文内容,把文字形象转化为实体形象,让学生从电影中看到湘西山青、水绿、人美,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感受湘西的人性之美,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当再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他们较容易地掌握了文中主要人物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了“湘西人性美”。
文中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边城》表达的是“美”和“爱”。学习名作,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教学关汉卿的《窦娥冤》的第三折,学生不喜欢阅读元杂剧课文,但喜欢看电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电影《窦娥冤》,让学生对《窦娥冤》内容有全面了解。分析课文时,学生看到了一个反抗、善良、不屈的窦娥形象,对窦娥产生同情之心。拓展课文内容时,学生对“冤”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被杀头的虽不是窦娥,但可能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学生认识到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悲剧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从而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化简教学内容,变难为易?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把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转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内容简化,变难为易。
再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举例说明。该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文中有比较多的方位和地点,不同的地点,林黛玉见到了不同的人物,作者又对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有侧重地进行描写。如这段话:“邢夫人……遂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门……拉至宽处……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进入院中。黛玉……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大多数学生仅凭文字来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故事情节,会看得晕头转向。教师可以把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的行踪制成课件:
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足之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学生结合课件就较容易了解文中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的行踪,同时讀懂本文的情节链,达到化简教学内容,变难为易的效果。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中职语文教学中也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可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种瓜得豆》一文时,笔者先用幻灯片帮助学生认识DNA双螺旋结构,为了说明“DNA重组技术的前景灿烂辉煌”,制作有关“科学家想使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将害虫身上的遗传密码换成对人类有利的基因密码,使害虫改恶从善,为人类造福”的幻灯片。学生观看完之后,不少农村来的学生突发奇想:科学家为什么不把小麦、水稻的DNA应用到野草、水草中,不仅能够减轻农民的种植劳动强度,还能够让人们不种庄稼而收获粮食?此言一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异议:这样做不是打破了生物界的平衡吗?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还有学生说:“这样做不是不劳而获吗?”这样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他们立志为人民造福,为社会造福;同时,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应恰当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愉悦。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切实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