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学案目标叙写中存在的问题

屈鹏飞
“学校”这名字起得非常好,揭示了这个地方的本质是供学生学习的。可是进入学校内部,“教室”“教材”“教案”……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变成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成了附庸。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来时,当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关注时,学案便应运而生了。
学案的作用是什么?这是编写学案时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如果不清楚,仅仅将“教案”的名称变成“学案”,实质内容不变,课堂的实质就不会有什么变化,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要编写好学案,就要先弄明白编写学案的目的是什么。编写学案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楚:我要学习什么内容?(学习目标)我怎样能学会这些内容?(学习流程)我怎样知道我是不是学会了这些内容?(学习效果)一份成功的学案,学生拿到手里应该能够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反过来讲,教师在编写学案之前,首先要考虑三个问题: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我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这份学案一定不是一份好学案,这节课也不会是一节好课。所以,一份好的学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指路牌”。编写学案需要系统分析、准确把握,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活动的设计到检测反馈的实施,绝不能跟着感觉走。
现在学案中的目标叙写,主要问题表现为学习目标的设定欠科学。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定非常重要,需要做的第一步是细化解读课标,将课标的要求分解体现到每份学案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可是现在学案中目标的叙写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表述,依然以教师为本位
如语文《与朱元思书》学案中,有一个学习目标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山水奇异的景色美”;物理《单摆2》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练习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通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案的编制者仍然念念不忘的是“我要让你干什么”,而不是学生拿到学案后决定“我要去干什么”。
建议:第一人称的表述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责任感,效果也会更好。
二、照搬课标当学习目标
如物理《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中的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简谐运动的特征”。历史《日本明治维新》中的目标“(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历史《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的目标“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这些内容严格来讲并不是学习目标,只是课标转述罢了。
建议:立足校情、学情,设置适合自己学生的目标。
三、目标表述中动词的表述不够清晰、明确
如语文《〈坛经〉两则》学案目标中“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历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学案目标中“知道不同选举方式既有各自的优点,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明确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这些表述中的“了解” “积累” “批判地继承” “知道”具体含义很难界定,学生说“我了解了、积累了、继承了、知道了”,作为教师怎么确信“我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建议:多用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出”等。
四、多个课时的目标类同
这种情况常见于文科尤其是语文学案中。与理科的课程标准相比,文科的课程标准相对笼统得多,整篇文章出现的形式使得有些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不管几个课时只在开头设置一次目标。如语文《求谏》学案学习目标为:(1)积累重要词语(“寻” “理” “信” “遇” )的含义,提高在语境中推知词语含义的能力。(2)搜集整理古今异义词(“颜色” “举措” “相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3)翻译文中重要句子,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学习这篇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可是只出现了一次学案目标,把两个课时的内容糅到一块儿写,缺乏针对性。
建议:一节课一个学案,每个学案有一个(或多个)目标。
(责 编 晓 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