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发展+”模式建构

摘 要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其的创业能力培养呈现出悖论式的困惑,主要表现为全面性教育中的个性化培养之惑、特殊性教育中的体系化培养之惑和拓展性教育中的创新化培养之惑。本文从破除困惑出发,提出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发展+”模式建构,即“发展+精神”:多元塑造;“发展+体系”:有机整体;“发展+社会”:双向互动;“发展+师资”:综合培育。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就创业能力 “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羊森,淮阴师范学院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098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也进入改革发展的深化期,这对当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主要矛盾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體现得尤为明显,而要真正改变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核心是要发展他们的就创业能力,在教育公平的彰显中,实现长远发展、全面发展。
一、培养之惑
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所有的大学生而建,有着相应的总的原则和要求,任何针对性的教育都需要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审视问题、直面困境。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其教育体现的不仅仅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追求,还有党和政府的教育公平追求。而在当前新形势下,贫困生资助不仅仅只是经济资助,更应该通过发展其就创业能力,授贫困生以“渔”,凸显教育终极追求。但又由于贫困生群体的特殊性,其就创业能力培养又呈现出悖论式的困惑。
(一)全面性教育中的个性化培养之惑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大众化、全面化、模式化、整体化特点较为明显,个性化教育更多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呈现的。但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要通过发展就创业能力来实现授“渔”目标,显然仅仅立足专业教育是不够的。贫困生之所以特殊,不仅仅是因为其家庭经济困难,更在于因“先天”的家庭经济困难而逐渐形成的特殊的精神特质、思想状态、心理认知、情感特点、行为习惯等,因此相比较于普通学生,贫困生的能力需求显然是不一样的,相应的培养要求自然也存在着差异。在当前高校整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贫困生被特别关注的主要是经济资助和心理关切,而关涉其长远发展的能力培养上的差异性很难得到充分关注。贫困生收获共性教育培养成果时,其能力的特殊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而因此形成的趋同性能力和素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又难以使贫困生展现出特殊的竞争优势。
(二)特殊性教育中的体系化培养之惑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贫困生教育的特殊关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聚焦,随之而来的课程辅导、心理教育、求职技巧讲解、人际交往培训等特殊培养方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但这些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呈现出零散性、“单兵”性等弱点,缺乏统筹整合,从而使得培养效果受到很大影响。而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简单化思维和不对称现象。 比如认为就创业能力培养就是一些就业创业基本知识的普及和求职创业技巧的讲解;认为贫困生创业的可能性小,对其的培养更多着力于就业能力的提升,轻视甚至忽视了创业的教育和引导;认为就创业能力培养主要靠培训,而忽视了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精神塑造,从而使一些贫困生只重视所谓的技巧性、技能性的能力训练,而忽视了深具全局性、决定性、发展性的就创业理念乃至人生信仰的教育。纵而观之,在面向贫困生开展的诸多特殊教育,因为缺乏体系化的理念、统筹、设计,在看似极富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开展中,支离破碎,不仅不能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往往会产生短视、功利的潜在负面效应,影响贫困生发展的长远性、可塑性。
(三)拓展性教育中的创新化培养之惑
当前高校的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培养中注重素质提升层面的拓展性教育,但这种拓展性教育更多的体现为内容上的宽泛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实践上“纸面性”。所谓“纸面性”指的是高校针对贫困生开展的素质拓展性教育更多的是“闭门造车”式的,缺乏社会性和时代性,更缺乏强烈的“实战”意味,呈现出一种“纸上谈兵”式的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脱离性。而所谓创新化培养,核心内涵有两点,一是着力于贫困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创新的就创业理念意识培养,二是着力于贫困生勇于担当、勇于实践、勇于开拓的就创业能力素质锻造。也就是说,贫困生就创业能力的创新化培养就是要在传统贫困生“输血”资助模式的基础上,赋予其“造血”功能并不断激发为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能力。可见创新化培养是要充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贫困生能力发展特殊需求和自身特点,着眼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目标。传统“灌输式”的课程、培训、讲座、素质拓展等都不足以支撑创新化培养要求,也难以激发贫困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新路径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显然无济于事,“一盘散沙”难以取得实效,“固步自封”更可能弊端无穷。所以,发展贫困生就创业能力,要具有全局性、整体性,要有体系化、针对性地部署和努力。新形势下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发展+”模式的构建正体现了这种诉求和探索。
(一)“发展+精神”:多元塑造
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中,贫困生的精神状态往往容易被忽视,论及相关问题时,又常常将心理问题简单地等同于精神状态。殊不知,心理问题仅仅只是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一个方面或一个表征。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逐渐导致的消极自卑、敏感焦虑、患得患失、不擅交际、目标低窄等精神状态不是单纯依靠心理疏导就能解决的,这些负面表征实质显现出一些贫困生的精神状态存在问题。新形势下,发展贫困生的就创业能力首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塑造,这是一个解决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系统性发展贫困生就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贫困生的精神塑造,旨在关注贫困生精神状态的基础上,注重提升贫困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贫困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实现贫困生整体的内在和谐、与自身美好未来憧憬的追求和谐以及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谐。在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背景下,要实现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塑造,不能通过单一的精神资源和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强化党史国情教育,注重理想信念立屹,不断励志感召激励,深化自主担当意识,强调积极开拓竞争,融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高雅文化、英雄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种精神资源,多元塑造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力促其丰沛、充盈。唯此,才能为贫困生就创业能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
(二)“发展+体系”:有机整体
发展高校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就要克服当前松散性、零乱化、短期性的培养现状,着力“一种教育,四大版块”的体系化设计,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和途径,形成培养的有机整体。一种教育,即着力加强贫困生的生涯教育。生涯教育不单纯指某一阶段或时刻的特殊教育,关涉贫困生整个的人生发展。发展贫困生的就创业能力,旨在实现其美好生活憧憬。由此开展的贫困生生涯教育就是要立足于以包括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等在内的整个人生的发展,实现的不单纯是求职能力的增强,创业水平提升,或者说经济物质收入的丰裕,更为凸显的是包括职业持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个人的全面成长。贫困生生涯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人生發展生涯教育。这是三种形态,其实也是生涯教育的三个阶段,不过这三种形态或阶段并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有承续也有交织。以高校贫困生的身份同时辅之以“四大版块”:一是牢牢立足专业,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区分和方向,也是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发展的一大特色所在;二是综合素质拓展,这是高校贫困生专业学习之外的主要素质培养所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是个人特色凝练,主要是指贫困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目标等,或选择参与符合需求的教育实践活动,或自主设计主动开展推进的学习提升活动;四是创业理念融入,并不必然创业,而通过相关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强化自主意识、担当意识、开拓意识、创新意识。“一种教育,四大版块”的体系化设计还需要注重对培养过程的评估和监测,通过对学习开展、实践活动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作出评估,进而进行适时的调整。
(三)“发展+社会”:双向互动
发展高校贫困生的就创业能力应该紧密结合时代形势,主动走向社会,一方面感受社会发展的节奏和要求,另一方面将校内培养的所得置于社会中考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既是发贫困生就创业能力的主动选择,更是必然选择。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参考考察、职场实训等多渠道和途径让贫困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还可以通过同社会的共同策划,专题设计针对贫困生的主题实践活动,让贫困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行业的特点,积累求职能力和创业经验,进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力引入社会资源发展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将优质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提升性资源、发展性资源,这样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可以实现对接。通过返聘骨干退休教师、优秀企业家进校园、曾为贫困生的校友返校、校企创业项目孵化等形式和途径,在扩大社会资源促进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发展的同时,大力促进培养实效提升。走出去、引进来,摒弃“闭门造车”式培养,以开放性、社会化的态度,在双向互动中,贫困生的就创业能力得到卓有成效的发展。
(四)“发展+师资”:综合培育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精神状况、性格品性、社会关系等都显现出独特性,为发展他们的就创业能力则对相应的师资队伍要有相应的一些特殊要求。当然,从现实的角度,高校很难专门为发展贫困生就创业能力而配备专职的师资,但仍可以综合培育和建设一支包括专业教师、就创业教师、社会兼职教师等在内的多元化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又有着明确的特殊目标,因而也有了相应的责任和要求,这主要体现为三个“融合”。第一,专业水平融合行业发展。这是一项基础要求。作为高校贫困生发展就创业能力的指导教师,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充分吸引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将其融汇到教学教育中,还特别需要关注同专业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情况,要能让贫困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充分了解相关行业领域的变化、发展,为就创业能力发展营造氛围、奠定基础。第二,就创业指导融合教育学知识与实践。这是一项针对性要求。高校贫困生自尊心强、心理承受力较为脆弱、敏感、焦虑,又有着强烈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所以与他们的沟通不可同普通大学生一概论之,要学习和掌握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教育教学知识,并积累丰富的沟通交流经验,这样才能在对贫困生就创业能力的指导中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第三,实践指导融合自身的社会实践。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发展工作如果脱离社会实践,那么其实效性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一方面要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以获得感性认知和实践经验,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实践指导,增进指导效果。只有综合培育下的师资才能胜任高校贫困生就创业能力发展工作,才能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推向深入。
注释;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9.
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化及其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2(5).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