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摘? ? 要:新冠肺炎疫情对每个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疫情的不同阶段高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不同。进入后疫情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文章在对高校师生心理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呈现的主要心理困扰,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可以采取的应对举措。

    关键词:后疫情;心理健康;创伤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91-02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每个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对于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深入落实科学防治要求,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后疫情时期,随着高校返校复学工作的逐步展开,精准掌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是维护社会和校园稳定、确保大学生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的基础,也是每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呈现的主要心理困扰

    (一)对现实安全防范措施的担心

    对生命安全的担心是人的一种本能。虽然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境外输入形势严峻、无症状感染者的难识别及疫苗研制开发的不确定等因素让人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健康仍旧受到威胁。对学校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到位的担心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他们对食堂就餐、宿舍卫生、快递消毒、浴室接触及出行管控等现实问题的疑虑较多,而且更大程度上也引发了部分学生家长的焦虑。

    (二)对学习生活秩序恢复的焦虑

    失去对正常学习生活的掌控感是疫情下引发焦虑的重要原因。网课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毕业论文和实验进度受阻、期待的毕业计划被打乱、现实人际社交的缺失、家庭经济收入锐减出现经济困难以及宅家引发亲子冲突而无处回避……都成为了引发学生焦虑的重要因素。这种失控感和不确定感导致的心理困扰,使大学生对于尽快恢复到正常学习生活的期待较为迫切。

    (三)对原始创伤记忆激活的恐慌

    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傳播的快速便捷,人们极易受到传播内容的影响而产生替代性创伤[2]。对于曾有过创伤经历、心理疾病史和情绪不稳定情况的易感人群而言,这种替代性创伤极易成为导火索,激活原始的创伤和不愉快记忆,如果再加上一些不太满意的现实因素,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最终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复发。此外,社会性恐慌和焦虑带来的“传染性”也是一个现实因素,例如,部分学生产生了“恐鄂”“恐海外学生”心理,疫情严重地区和境外回国学生担心受到歧视和区别对待,等等。

    (四)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隐忧

    疫情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当下,可能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对于毕业生群体而言,如何在目前经济受影响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如何在“云面试”中取得考研的最终胜利是需要直接面对的现实困扰。同时,疫情引发的人际互动模式改变,以及由于经济发展受影响导致的产业、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使得在校大学生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感到迷茫,对如何在受限的社交领域中提升职业能力、如何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等方面都存在隐忧。

    (五)重大生活事件引发的创伤

    每一次重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所引发的心理创伤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显现出来。对于在疫情中受到直接影响的学生而言,这种创伤的疗愈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来共同应对。这些学生包括被确诊或因密切接触而隔离的大学生、经历丧亲或失恋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因疫情陷入经济学业等极度困难的大学生以及参与抗疫一线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大学生,疫情有可能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形成心理应激障碍和延长哀伤障碍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后疫情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疫情本身的特点和情绪传染性导致受影响

    人数多,心理疏导需求压力大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因其传染性强、潜伏期长和扩散性快等特点,受影响人数众多。加之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速度快,情绪传染性导致出现各种身心反应和情绪困扰的人数增加,在部分疫情严重地区可能出现群体性创伤,心理疏导需求大。高校心理健康队伍在社会心理援助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面对这种大规模的需求,也存在专业人员紧张、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

    (二)后疫情时期严重心理困扰逐步显现,受影响程度重,所需疗愈时间长

    进入后疫情时期,大部分人因疫情导致的身心反应会自然缓解,但也有一些人表现出较严重的身心反应,甚至达到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医学诊断标准,这部分人群需要长期的心理重建。疫情后心理重建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对人群的排查与评估,建立长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机制,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排查评估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咨询的专业要求和时间跨度提升。

    (三)疫情导致社会经济受影响,由于现实原因

    导致的心理困扰增加,解决现实困难的资源受限

    疫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一些现实问题上,例如就业困难、职业迷茫等,这些现实困难与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当现实困难在短期内无法获得有效的外部资源帮助时,仅仅依靠调动和挖掘内部资源来支持,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心理疏导的难度。

    三、后疫情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畅通信息:心理困扰讲出来

    一方面,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疫情防控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等材料,正确看待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情绪困扰,引导其按照指导手册缓释压力、调节情绪;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心理自助和求助的意识,畅通心理危机热线、校内咨询服务网络等宣傳和服务渠道,鼓励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寻找资源,积极寻求帮助。同时,强化朋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在学生群体中营造良好的自助互助氛围。

    (二)加强排查:重点对象找出来

    有效的评估筛查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和基础,能确保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可以采取心理中心集中调查和学院一对一摸底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筛查工作。返校前后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集中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需求和动态,同时,指导各学院对原有重点关注学生数据库中的学生、三困(学业困难、心理困扰、经济困苦)学生和疫情严重地区学生等特殊群体进行逐个排查,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较为全面和精准的评估[3]。

    (三)整合资源:情境优势显出来

    1.积极探索“专业+”心理防疫。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将心理防疫知识宣传和实践服务与专业教育特色相融合,增进专业教师、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广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广大师生学以致用、有效防疫,有效发挥专业心理场的积极因素。

    2.深入开展心理防疫网络宣传。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QQ空间、微博及学生群等网络阵地的科普功能,编撰推送师生原创网文,精选疫情相关心理科普知识文章、视频讲座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广泛开展各类线上成长活动,提升网络心理场的浸润效果。

    3.着力夯实班团心理防疫基础。依托大学生心理协会和学生班级,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平台,围绕“逆境携行,你我同心”等主题,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防疫心理漫画、心理原创征文和心声分享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班级、学生社团等组织在科普宣传、心理支持方面的优势,增进朋辈陪伴、支持和协作,拓展班团心理场的援助功能。

    4.持续营造社区互助防疫氛围。依托校区心理工作站提供咨询服务,组织生活辅导员及楼层长、宿舍长专题培训,开展情绪宣泄、音乐放松、心理团体辅导、心理沙龙和心声分享等活动,强化社区心理场在信息收集、情绪纾解和危机识别等方面的作用。

    (四)分层分级:服务体系建起来

    根据评估筛查结果,构建校园心理服务三级体系,分级分类制定干预举措。第一级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主要通过大型科普讲座、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普及性教育,并指导各学院以班级、寝室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第二级服务对象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主要通过提供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方式进行干预;第三级服务对象为严重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主要通过校院联合、家校会商等多种方式,有效进行危机预防和干预。

    (五)发挥合力:“护心同盟”连起来

    整合校内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保障处以及保卫处等各部门的资源,争取缓解学生学习科研就业压力、解决学习生活现实困扰、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以及营造轻松愉悦校园环境,为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心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家校联合,指导家长正确面对居家生活中引发的亲子冲突、有效应对子女出现的严重心理困扰,共同帮助学生度过特殊时期的心理适应。加强与精神科专业医院的联合,畅通转介诊疗机制和专业诊断咨询渠道,确保学生危机预防干预的及时有效。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强心理疏导 做好人文关怀[N].人民日报,2020-02-10.

    [2]蔡智勇,等.大学生抗疫心理情境应对指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9.

    [3]魏静,李媛,白树虎.对高校复学学生心理预案工作原则及工作思路的思考[EB/OL].(2020-04-20)[2020-05-12].?http://lzyun.jyj.liuzhou.gov.cn/index.php?r=studiowechat/album/view&id=4459&studioid=270&st=1601554053.

    [责任编辑? 宋? ? 宇]

    收稿日期:2020-06-10

    作者简介:周敏(1982—),女,湖南宁乡人,扬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校心理援助工作机制研究”(2020SJB1026);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新冠肺炎疫情专项课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心理援助的作用发挥研究”(20SSXGH014);

    2019年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课题“大学生网络社交与自我同一性研究”(xjjxg2019—07)

猜你喜欢后疫情创伤心理健康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建议“后疫情”时期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政务服务实践与思考幼儿园班主任工作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从“心”开始,幸福启航“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的变革与展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近期效果、创伤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的临床评估VSD治疗32例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