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改互批能力的培养
王晓霞
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改和互改和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同等重要。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能力,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减轻教师的批改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养成自改的习惯,激发学生向上的成就动机。
一、通过自改互批,诱发学生对作文互改的兴趣
组织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使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得到了互换,学生在心理上就能产生一种新的兴奋。学生每次批改作文数量较少,就能避免精力不足的问题。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旁窥心理,使批改者对阅读他人作文,有浓厚的兴趣。有一个学生就曾主动向魏书生老师说:“我特别愿看别人的作文,又很愿给人家挑毛病”。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在互批作文的过程中,大都比较关心别人的文章,评语也写得相当认真,被批改者更会前所未有地关心起作文的评语来,对它进行反复琢磨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毫无疑问,作文互批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对写作和评改的关注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通过自改互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文章应当反复修改,修改文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却在越俎代庖,学生作文教师改,仍然把学生放在非主体的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让他们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唱主角。文章应该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炼句,这种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在反复修改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而且应该努力使他们养成这方面的好习惯。写一篇文章,是一时一事的成绩,而养成好的习惯,则是受益终生的事。
让学生们自己批改作文,这是一种本职的复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的地位,它不光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批改的观念上发生了转变:第一,从只能由老师做到学生也可以做;第二,从能够勉强地做到能够做好;第三,从应该是老师的事到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培养这种观念和习惯,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生教育”。
三、通过自改互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信力
学生对教师评语的反应,除少数不看者之外,大多是顺从。而这种心理状态,很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开发。学生互批作文,情况就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分组互改,评语由大家集体讨论,组长执笔,改得不当,鼓励学生为自己争辩。这就打破了“一言堂”,增加了透明度,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化的氛围。面对这种“初级法院”的“判决”,许多学生找回了自信,总要查一查批改的结果,对一对自己的文章,有了不同意见,便会努力寻找为自己辩护的理由。结果,向组长要求修改评语和分数的有之,向老师“告状”说评判不公者也有之,这种现象,在教师批改中是难得碰到的。虽然这似乎有点“乱”的感觉,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鼓励探讨所创设的学术民主化情境,对于倡导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通过自改互批,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
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批改,有一种“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心理,评语的好差,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压力了。而在互相批改时,学生心理上就会发生某种变化。因为青少年心底有种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特别是在异性面前,尤其不愿露丑,有些本来不很重视作文的学生,也会在互批中尽力把作文写得更好些。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平时脾气比较倔的学生,对互改作文反应就越敏感。可见互改作文对于帮助学生控制错误的“自尊”意识,激发正确的成就动机是大有益处的。
五、通过自改互批,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感
旧的作文批改方法,教师批了,学生去看,就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功能。而学生互相批改,对此就有很大的调整:三五个人组成一个集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商量、讨论和争辩。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别人是如何思考的,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在集体批改中丰富这方面的心理体验,可以使个人位置摆得更正,交际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性格会逐步形成,个人的集体归属感会不断增强。这种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作文批改本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六、通过自改互批,满足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需求
成功体验,是学生在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在一个教学班上,学生的作文能力总是有高低的。但不管怎样,学生的篇篇作文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理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在批改中,教师应尽量去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当学生看到几处肯定的标论,几处赞美的批注,几句激励的文字时,定会产生一种“丰收的喜悦”。但这种体验更多是一种学生内心无声的感受。而学生互改互评,就能更好让学生直接体验到成功。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长负责轮流批改,或对调批改,一旦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就能马上告知对方,双方或轻声齐读,或倾心交流,或共同批注,或上讲台朗读,与同题作文的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等等。面对同学的齐声赞扬和老师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就会油然而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写作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的心理。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五十二中学)
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改和互改和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同等重要。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能力,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减轻教师的批改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养成自改的习惯,激发学生向上的成就动机。
一、通过自改互批,诱发学生对作文互改的兴趣
组织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使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得到了互换,学生在心理上就能产生一种新的兴奋。学生每次批改作文数量较少,就能避免精力不足的问题。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旁窥心理,使批改者对阅读他人作文,有浓厚的兴趣。有一个学生就曾主动向魏书生老师说:“我特别愿看别人的作文,又很愿给人家挑毛病”。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在互批作文的过程中,大都比较关心别人的文章,评语也写得相当认真,被批改者更会前所未有地关心起作文的评语来,对它进行反复琢磨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毫无疑问,作文互批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对写作和评改的关注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通过自改互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文章应当反复修改,修改文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却在越俎代庖,学生作文教师改,仍然把学生放在非主体的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让他们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唱主角。文章应该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炼句,这种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在反复修改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而且应该努力使他们养成这方面的好习惯。写一篇文章,是一时一事的成绩,而养成好的习惯,则是受益终生的事。
让学生们自己批改作文,这是一种本职的复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的地位,它不光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批改的观念上发生了转变:第一,从只能由老师做到学生也可以做;第二,从能够勉强地做到能够做好;第三,从应该是老师的事到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培养这种观念和习惯,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生教育”。
三、通过自改互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信力
学生对教师评语的反应,除少数不看者之外,大多是顺从。而这种心理状态,很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开发。学生互批作文,情况就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分组互改,评语由大家集体讨论,组长执笔,改得不当,鼓励学生为自己争辩。这就打破了“一言堂”,增加了透明度,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化的氛围。面对这种“初级法院”的“判决”,许多学生找回了自信,总要查一查批改的结果,对一对自己的文章,有了不同意见,便会努力寻找为自己辩护的理由。结果,向组长要求修改评语和分数的有之,向老师“告状”说评判不公者也有之,这种现象,在教师批改中是难得碰到的。虽然这似乎有点“乱”的感觉,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鼓励探讨所创设的学术民主化情境,对于倡导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通过自改互批,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
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批改,有一种“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心理,评语的好差,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压力了。而在互相批改时,学生心理上就会发生某种变化。因为青少年心底有种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特别是在异性面前,尤其不愿露丑,有些本来不很重视作文的学生,也会在互批中尽力把作文写得更好些。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平时脾气比较倔的学生,对互改作文反应就越敏感。可见互改作文对于帮助学生控制错误的“自尊”意识,激发正确的成就动机是大有益处的。
五、通过自改互批,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感
旧的作文批改方法,教师批了,学生去看,就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功能。而学生互相批改,对此就有很大的调整:三五个人组成一个集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商量、讨论和争辩。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别人是如何思考的,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在集体批改中丰富这方面的心理体验,可以使个人位置摆得更正,交际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性格会逐步形成,个人的集体归属感会不断增强。这种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作文批改本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六、通过自改互批,满足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需求
成功体验,是学生在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在一个教学班上,学生的作文能力总是有高低的。但不管怎样,学生的篇篇作文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理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在批改中,教师应尽量去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当学生看到几处肯定的标论,几处赞美的批注,几句激励的文字时,定会产生一种“丰收的喜悦”。但这种体验更多是一种学生内心无声的感受。而学生互改互评,就能更好让学生直接体验到成功。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长负责轮流批改,或对调批改,一旦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就能马上告知对方,双方或轻声齐读,或倾心交流,或共同批注,或上讲台朗读,与同题作文的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等等。面对同学的齐声赞扬和老师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就会油然而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写作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的心理。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五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