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思考
杨润芝
【摘要】本文从明晰课堂价值、注重教学过程、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平等机制、强调合作关系、改革教学方式六个方面谈到了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学中如何让教学设计更加有效、合理。
【关键词】课堂价值;教学过程;教师角色;平等机制;合作关系;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一般认为,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衡量课堂有效性的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教学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这可能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明晰课堂价值
课堂价值取向不明晰,教学目标模糊,这几乎成为一些语文课的通病,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师生的一问一答的热闹中流失了。因此,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明晰价值取向,十分重要。一般认为,课堂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对教材、学生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准确把握上。一方面,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教材要有多元理解,有效调控教学目标,以便适时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深刻的把握。衡量课堂教学含金量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语文素养的积淀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等。
二、注重教学过程
如果随意截取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从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引导学生认知时教学程序混乱,对话交流时思想不能深化,甚至严重脱离文本而忽略对语文本质的理解,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说教课等等。对此,我的建议是:用理性思维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理解文本,获得知识,升华情感,发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等。这中间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片段。
首先,在课文整体操作上,把握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顺序。比如,对课文的分析,就应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整体认识,然后内部分析,最后总体概括。而不应该一开始就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讲解。其次,在片段操作上,必须把握好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学生回答问题实质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应鼓励学生理解文本。再次,在课堂进程中,“听”、“说”、“读”、“写”、“思”的活动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许多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练”出来的。积极、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表达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能脱离课本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所谓的讨论。
三、转变教师角色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教师应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作者。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传授知识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枯燥乏味,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主动性也逐渐丧失。这种仅仅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长时间进行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成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一讲到底。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富有智慧,最好有点幽默,“一石激起千层浪”,像“主持人”一样,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
作为“主持人”,要给学生思考提供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备知识”,充分占有资料,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能是孤立静态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但还可以涉及“春秋无义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内容。谈写作手法、“皮里春秋”、处事方式、言语技巧等等。教师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甚至有点漫谈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而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四、构建平等机制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千差万别,民主意识也大大增强。我们应顺应时代要求,研究学生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关键在于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个性特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建立师生交往的互动和对话的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是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强调合作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应是平等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别差异,还存在知识经验的不足,这会给学习造成障碍。要使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有必要使学生个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使他们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得到互补,由整体发展到促进个体进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还能体现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指出其不足,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
六、改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新课程还要求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教师注意把握课堂导向、流程就可以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真理。学会自己找路、走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当然,“自主”并不等于“无助”,并不等于教师就不讲,“讲”是为了不讲,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从这三方面去考虑:
(一)提示性讲解:如对文章的有关背景作简单介绍,阅读时提出启示性问题,指出问题思考的途径。
(二)释疑性讲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自学中讨论交流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教师需讲解,帮助其弄明白。
(三)补充性讲解:当学生交流的问题认识角度过于肤浅时,要适当的补充,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总之,我们认为,在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