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悲剧原因探析

    内容摘要:吴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讲述了一个跨种族家庭的悲剧故事。该研究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无声告白》,分析莉迪亚死亡的多种深层原因,指出良好宽容的外部环境与稳健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莉迪亚 家庭背景 社会环境 心理素质

    《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80后华裔女作家吴绮诗的处女作,作家凭借该作品一举荣获了2014年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奖第一名。美国作家赫克托·托巴尔在洛杉矶时报中评论该作品是“异常优秀、非常完整的一部处女作……这个故事令人心痛,吴绮诗非常巧妙地将这部复杂、跨越多个年代的小说的线索串联在一起。《无声告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独具魅力,她深入写出了这个美国家庭里每个人内心的秘密。读完的时候,仍讓人泪流不止。”[1]吴绮诗是当代美国少数族裔作家中的一颗新星。作为一位女性,她非常关注女性生存状态。她在处女作《无声告白》中讲述了一个跨种族家庭的悲剧故事,不但深入探讨了主流社会中的种族问题,而且对亲情、友情、爱情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思考。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怀。莉迪亚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跨种族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1.家庭背景

    该作品在一开始就讲到了十六岁女孩莉迪亚的死,营造出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气氛。莉迪亚是谁?她为什么会死?是自杀还是他杀抑或是意外?在她生前究竟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就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禁不住急于阅读作品、寻求答案,以解决心中的种种困惑。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出生在美国的华人,是华人移民第二代,自小饱受歧视,内心深处很自卑,很难融入美国社会,所以一直极力隐藏自己的华裔身份。但是他一直很努力,希望可以在当时美国的主流社会谋得一席之地。他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哈佛教职,却终究没逃过种族的原因,最终惨遭拒绝,只能委曲求全地任职于另外一所学院。他在哈佛认识了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一位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白人。玛丽琳成绩优异,有理想有抱负,她想成为一名医生,希望能在男人主导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但是遇到了詹姆斯以后,当时的情形使得她在大学期间不得不辍学,成为了一位家庭主妇,医生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2.社会因素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婚礼是在1958年举行的,在当时的弗吉尼亚州,他们的婚礼是违反法律的,即便在波士顿这样的大城市,他们也会遇到人们异样的目光。跨种族婚姻没有得到玛丽琳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并最终使她和她的家庭走向决裂。[2]他们在一起生活的几年里生下了内斯、莉迪亚,但是玛丽琳心中一直念念不忘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但当时的整个社会对女性是有性别歧视的,女性想突破自我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后来,玛丽琳的母亲去世,她在整理母亲的遗物中发现了母亲一直喜爱的一本有关如何烹饪的书,这本书让她想起母亲的反对,也让她猛然惊醒,突然意识到自己正过着不如愿的生活,开始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不甘心,于是后来她狠心抛下丈夫和孩子,一声不响地离开家庭到莱多的社区大学里学习了好几个月。家人为此焦急寻找而又失落难过。在此期间,莉迪亚意外发现了外婆的那本书,她认为是那本书改变了母亲,于是便将书藏了起来,在母亲回来时告诉她,书已经被自己扔掉了。

    尽管莉迪亚是在美国出生、成长的,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但是在白人眼中,她永远是一个外来者,始终无法真正融入西方的主流社会。他们家是社区里唯一一个混血家庭,一家人都会遇到因为种族身份带来的很多问题,经常面临周围人的排挤与不信任。因此,“她的父母从不出门交际,也不在家请客,没办过晚餐派对,没有桥牌牌友、猎友或者午餐会上认识的哥们。”[3]母亲玛丽琳回来之后,错误地认为女儿和自己一样有着远大的抱负,于是便将自己的梦想与希望全部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全心全意地培养她,这给莉迪亚带来了很大的思想负担。现实生活中,因为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而将之强压给孩子身上的父母不在少数。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么是为了父母着想,不想让父母难过,于是忍痛割舍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去迎合父母的要求,看起来很乖巧,但是内心通常会比较压抑、敏感;要么就是很叛逆,完全与父母的意愿背道而驰,更有甚者会与父母反目为仇,甚至不归之路。当然也会有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愿望比较一致的情况,那样家庭里的孩子会与父母相处沟通得很轻松、愉快。该作品中的莉迪亚则因为害怕母亲再一次离开,一直表现得很乖巧,超负荷地学习,不参加同龄人组织的各种的活动;同时,为了父亲的感受,又假装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假装和同学打电话,却无法真正地做自己。而母亲玛丽琳对此却浑然不知,竟然想当然地以为女儿和自己一样很喜欢数学、生物等科目,以为女儿也很喜欢挑战高难度的题目。完全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此时的莉迪亚内心是多么委屈、多么压抑,她一直在做着自我牺牲,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母亲,由此可见她对母亲的爱是多么浓厚。而母亲一直以来都在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对待疼爱女儿,殊不知对女儿带来了多大的思想负担、精神压力。其实双方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沟通。由于出生环境、受教育背景、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父母不能因为自己是长辈,不能只是为了树立自己在家中的权威,就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起到的应该是引领、指导作用,而不是将孩子完全操控在自己手中。孩子不能只是父母用来实现自己理想的载体。那样的孩子将失去灵魂,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这里已为莉迪亚的死埋下了伏笔。

    3.个人心理因素

    因为父母似乎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莉迪亚,使得哥哥内斯在家里备受冷落,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兄妹两人的遭遇几乎形成了两个极端。后来,内斯被哈佛大学录取,他迫切地想逃离这个家。这让我想起自己认识的在读博士生中有的就是为了逃避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才决定考博的。有时,从那些人的言谈举止中,我强烈地感觉到他们有的想法在我看来真的很极端,让人难以理解,同时也会担心他们会发生什么意外。如今高校当中大学生轻生事件屡有发生,不管是因为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学业问题,其实主要还是关乎于心理因素,如何在紧张的环境下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一些高校的心理学老师就谈到去心理咨询室的并非都是学生,有很多在外人看起来整天精力充沛、激情洋溢、阳光乐观、活跃在各种社交活动中的老师、教授竟然也会刚踏入心理咨询室便忍不住泪流满面。可见,心理问题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自己能否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是否有人及时疏导都很重要。因为危险行为在青少年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随着性别、年龄、家庭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危险行为的发生与人格、自尊、负性情绪、冲动性、生活事件、个人欲望及应激应对方式等呈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3)抑郁、焦虑、人格、非适应性应对方式等个体心理因素一旦遭遇应激,可能会增大危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赵勇,2009)[4]由此可见,莉迪亚的悲剧不是个例,也不单单是与父母缺少沟通的结果,外界对她的刺激也是导致她最终走向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莉迪亚在和杰克的交往中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总是为他人而活,活得太累,她想做真正的自己,但又想到那样做会违背父母的意愿,于是在纠结中踏上了一条船,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此过程中,莉迪亚肯定会有一些反常的举动,如果此时身边的家人、同学、朋友及时觉察到了这一点,适时进行疏导,那么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案例其实也是如此。所以,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密切关注孩子、学生的心理动态的变化、行为举止的异常,并及时进行开导,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付诸于实践,之后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以免问题有所反复。

    4.结语

    对于莉迪亚而言,她的父母是爱她的,她也深深爱着自己的父母。虽然彼此都并不想伤害对方,但却因为极度缺少交流与沟通,因為父母急于让孩子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结果使得小小的生命失去了成长的自由空间,失去了选择的权利,最终失去了自我,走向迷茫直至死亡。此外,当我们迈入另一个社会群体时,要想真正地融入到其中着实困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思想,成为独立的个体,不应该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而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遇到问题时不回避、不退缩,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敢于向朋友、家人、老师等寻求帮助。永远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正如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We must accept finite disappointment,but we must never lose infinite hope.”我们必须接受有限的失望,但我们决不能失去无限的希望。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满怀信心与希望,活出不一样的自我。

    参考文献

    [1]Hector Tobar.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a moving tale of a dysfunctional family[N].Los Angeles Times,2014-07-04.

    [2]李润润,张慧荣.《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悲剧原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7):34-36+75.

    [3]吴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4]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以阜阳市高校为研究样本(SK2016009)资助;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SK2017A1036)。

    (作者介绍:王莉娜,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管理)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