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引导艺术”
王 玲
【摘要】引而不发,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思维空间。
【关键词】引导;引发;引石;引经
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有时教师会一次又一次自我陶醉,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更别说引起共鸣了。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钻文本?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可以借鉴“接受美学”中的“空白艺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一、引而不发,激发学生兴趣
张弓搭箭,若引而不发,则总有一股蓄势待发的潜力存在着。语文课堂不妨有意“蓄势”,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待发”的状态。一次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个画面“鸳鸯相向鸣”时,我刚说到:“鸳鸯——”(我故意拖得很长)。这时一名调皮的学生脱口而出:“戏水”。学生们哄堂大笑,我抓住机会问:“是吗?为什么作者不按照人们的习惯心理这样安排结尾呢?”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那画面的色调是暖色的,不能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有的说那场面太欢愉温馨,虽然能表明焦刘二人感情深厚,但不合乎悲剧主旋律;有的说现实中的焦刘二人不可能得到幸福,只有在天上才能实现……学生的兴趣一刹那中被调动起来。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无论文本多么精彩,它与学生的兴趣、经历、理解、思考都有距离。课堂上需要我们营造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我们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电视剧片段加以引导,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再自然引入话题。在教《失街亭》前,我让学生依据以往学过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来评价诸葛亮,学生一致认定他运筹帷幄,堪称“智绝”,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甚至有些神话诸葛亮。我话锋一转:这位“智绝”却犯了一个不太高级的错误……学生唏嘘不已。带着这个疑问,学生把目光一下子投到了“军事部署”这一环节上,他们发现失街亭的关键在于守城之将马谡。诸葛亮不是不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却宁愿处处设防,还要强以马谡为将。这个疑问抓住了所有同学的好奇心,我趁机引导学生研读文章,在文本中寻找答案。他们得出“情令智昏”的结论。一个“情”字将诸葛亮的形象分析得入骨入理,整堂课上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想,这正是教师引而不发,巧设悬念,有意识布下空白,使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思维的效果。
二、引石激浪,挖掘文本空白
常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上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不引石不激浪,课堂气氛就很难活跃起来。也许我们习惯于给学生讲得具体,分析得透彻,从字词句篇到逻辑修辞,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无一疏漏地把现成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会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作为语文老师要选好激浪的那枚石子,及时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空白,与学生一道去品味、感悟,给学生自觉内化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去探寻作品的艺术魅力。我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先引导学生品味了“泣中意”(“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与“号中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之后,进入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之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树中思”。一位同学翻译:庭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高高直立着,像伞一样。就文字翻译而言无可挑剔。我抓住契机一问:是妻子死那年妻亲手种植的?还是作者亲手种植的?到底是谁亲手植了枇杷树?一时课堂沸腾起来。有的说是妻,有的说是作者,有的说是夫妇,争论不休,各说其理。看着同学们争论的激烈场面,我想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学生结合全文品读体会不同人手植的内在含义。通过诵读、体味、讨论,归纳出理解的不同,树含义的不同:
妻手植,是“怀念树”——睹物如见人,树长人已亡,世事变迁,感慨万端。
我手植,是“纪念树”——睹物思爱妻,树长人远逝,思念如树,历久弥深。
夫妇合植,是“爱情树”——睹物追往昔,回忆愈美,伤感愈烈。摇曳的树枝既诉说着昔日的浓情厚意,也抚慰着作者孤寂的心灵。小小枇杷树倾注了作者多少思念,多少痛惜,多少感慨,是作者情的寄托,心的陪伴……言有尽而意无穷,未言情而情无限。抓住一个不经意的翻译,加以引导,才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更清晰地触摸作者的思想之弦,情感之门。
三、引经据典,拓展思维空间
一堂课,声不断,语不绝,未必是好课,因为缺乏思维。而在上新课或处理重点难点时,教师引经据典,适时点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静默思考才最重要。
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学生明白这是画龙点睛之笔。但学生难以理解所画之龙“梦游天姥”。针对这一情形,我提示学生,李白不是唯一把梦写进文学作品的人,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陆游“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这些例证的列举,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得出李白梦游天姥,实为抒发理想,即“托梦言志”的结论。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了,我顺势引导学生归纳“言志”的方式,有的说托物言志,有的说咏史言志,有的说即事言志等等。既激活了思维,引起学生阅读和探索的兴趣,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运用“引导艺术”是培养学生多思创新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这既能使他们在深思咀嚼中消化所学内容的“养料”,又能使他们思路更开阔,学习更主动,更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