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问题驱动式信息技术教学
钱士舜 刘小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備品格和关键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问题驱动是指让学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或一个问题系列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核心素养视域下问题驱动式信息技术教学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学生的思维活动由问题引发,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其直面问题、独立思考,在教师恰当有效的协助下,利用信息技术学科思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方法评价、发布、分享成功经验,逐步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全面提升信息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案例谈一谈对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问题驱动式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 目标驱动,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从信息应用层面看,信息意识表现为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自觉性,即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敏锐问题意识。基于信息技术的问题一般都为解决型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突出技术用途、功能,尽可能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场景,巧妙地将目标隐含在问题背后。例如,在《插入图片》(苏教版四年级)一课中,导入环节这样设计:请同学们观察两篇文档,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篇?(注:两篇文档主题统一,文档1是纯文字,文档2中插入了艺术字和图片)通过举手表决学生一致认同文档2更好些。教师顺势追问:文档2与文档1相比有什么变化?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教师将学生讨论记录卡片分类展示在黑板上,归纳出文档2中由于有了图片、艺术字,使得文档图文并茂。以对比引出问题,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观察、对比、思考、讨论信息处理前后的效果,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其形成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信息处理的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容易使问题碎片化,因此,教学一般都围绕主题式信息活动展开,信息活动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任务线,暗线是隐藏在任务背后的技术线。如何通过信息活动把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出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结构化问题链或问题串的形式进行。例如,教学《制作Flash动画》(苏教版八年级)一课时,导入环节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关于国庆70周年主题的Flash动画,然后请学生回答画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升国旗、坦克编队前行、飞机特技飞行等,借此自然引出本课的主要信息活动任务,即三个Flash动画的制作。隐藏在三个Flash动画背后的是一条技术线,具体为:①升国旗。飘动的国旗将复习前一课的逐帧动画,飘动的国旗上升须先让其为一个整体,从而巧妙地把元件这个难点融入其中。实现飘动的国旗上升要学会补间动画的基本操作。②坦克编队前行。在巩固补间动画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元件的优势。③飞机特技飞行。补间动画属性(位置、角度等)的设置。三个信息活动任务看似孤立,实则是一个问题链、问题串,它们结构性强,目标指向很明确,能够很快地把学生的信息意识带到信息技术应用层面。
● 结构驱动,发展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是指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因此,问题驱动的信息技术课堂强调运用计算科学技术解决问题,问题内容的设计结构性要强,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层次性培养。例如,在《制作Flash动画》一课中,通过导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了Flash制作动画的强大功能,那怎么实现呢?先以升国旗动画切入,让学生观察该动画,说出国旗上升过程中完成了哪些动作。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得出:“飘动的国旗”、“飘动的国旗”上升。这时教师追问:“飘动的国旗”怎么实现?学生思考讨论后发现:如果提供两张国旗飘动的静态图片,可以运用学过的逐帧动画技术进行设计制作。教师进一步追问:如何让“飘动的国旗”上升呢?此时学生会发现,如果使用逐帧动画技术会很麻烦,接着开展小组讨论得出解决问题方案:先要让“飘动的国旗”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再让它上升,以解决“飘动的国旗”为整体引出“元件”的概念,“飘动的国旗”上升则要用到补间动画操作。整个教学以层次性问题进行组织架构,学生通过挖掘、分析问题背后的思维规律,逐层深入,抽丝剥茧,计算思维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在学生参与信息活动时,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他们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结果,而忽略了在此过程中其思维活动的过程性呈现。例如,在Scratch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根据问题需要搭建脚本上,Scratch是图形化编程工具,所见即所得,调试过程中学生能很快看到结果,但教师却忽视了我们为什么要教会学生运用Scratch这一问题。Scratch属于编程类知识,它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很有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用流程图的形式绘制下来,一图胜千里,图是最直观的语言,它能把解决问题的路径清晰地描述出来,同时还能将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进行可视化呈现。
● 方向驱动,提升创新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学生通过评估并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在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时,要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引导学生的问题学习方向。例如,在《制作Flash动画》一课中,当学生学会运用补间动画技术实现飞机的飞行,即飞机设置直线位置变化的飞行动画时,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飞机的飞行场景,除了位置变化,还可以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得出:大小、角度等都变化。如何实现呢?创新源于生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开拓思路、主动探究、积极尝试,训练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学生学会运用技术解决当前问题,并不表示真正学会了某种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信息活动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开放的姿态,要根据技术适用的范围,拓展问题适用的途径,让学生发挥想象,创新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还是以《制作Flash动画》一课为例,当学生学会元件创建、补间动画制作等Flash动画技术后,在拓展环节,设计一个甲壳虫走迷宫的信息活动,该任务将本课的所有知识技能涵盖其中,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按照迷宫路径特点,创新运用技术设计制作甲壳虫行进动画。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问题场景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体会到计算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以人为本”是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理念,把握住问题创设的目的性、结构性、方向性等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