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孵化品牌专业的平台机制研究
李友余 陈广仁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与品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现阶段改革的重点方向。本文依据创新创业教育与品牌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从运行要素、运行内容、运行路径以及保障条件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构建了以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品牌专业的平台机制,以期为高职院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品牌专业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品牌专业;平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4-013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4.024
一、研究的背景
以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模式对接品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品牌专业建设的有益尝试和实践创新,对于以院校和企业作为主体、构建双创孵化平台、导入校企资源,转变专业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专业作为院校专业教育的标志性成果,对创建示范性和一流院校有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因此,在双创教育模式与品牌专业建设二者之间设计一套具有严密逻辑的机制,将双创实践与品牌专業建设相结合,对于双创理论研究和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2010年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实践平台短缺、体系亟待健全等三个突出问题。在专业特色与双创教育的结合方面,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颁布了品牌专业的建设意见,要求院校应在品牌专业建设方面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政策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掀起了有关双创教育和品牌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热潮,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成果,主要包括:在平台建设方面,黄海珍等认为平台建设可以从创新学院管理、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优势特色项目等方面进行探索[1];在双创教育的发展路径方面,包括探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双主体自组织发展路径以及提炼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等[2];在对品牌专业建设研究方面,由于品牌专业的概念较新,有关文献侧重于从特色专业进行研究[3]、从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4]、从特色专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综合性研究等[5]。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教育类文献对双创教育和品牌专业建设的研究重点,发现鲜有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的研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品牌专业的提法较新;二是双创教育在高校还属于试验性工作,其效果仍有待观察。但一系列有关双创教育的改革实践证明,双创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超越了早期的校企合作模式,并通过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化促进了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的孵化[6]。因此,本文遵循双创教育与品牌专业建设的政策导向,将二者进行融合性研究,探讨以双创教育模式驱动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平台战略机制,重点解决:一是融通路径。从双创模式向品牌专业建设的递进路径是什么?即双创模式的效果如何传递到品牌专业建设?如何落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二是运行机制。从系统理论视角分析双创教育模式孵化品牌专业的运行机制中的输入、转换涉及到的要素有哪些?即整体战略的运行机制是怎么样的?三是保障条件。以保障平台的战略机制运行为出发点,需要提供什么条件保障战略机制顺利运行?即实施双创平台战略的保障条件有哪些?
二、理论视角
(一)创新创业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意在激发人民的创业精神,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推动深化创新创业做出了更精准的指导和部署。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组合,引入新的生产体系中的行为[7]。所以,创新可以打破现有的平衡,对原有事物进行改造。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中指出,创新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创业是以商业机会为前提,创业者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活动[8]。为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新、人人创业”的号召,高职院校需要在进入开放式创新环境的创业大潮下,重新界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目标,即将培养人才的类型由以往的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复合型人才转变[9]。由此,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培养模式,通过结合企业的需求,以创业项目为载体,进行深度融合式培养,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订单班的批量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10]。创新创业型人才并不属于某一专业性人才,而是具有复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实现自我进化、不断学习的动态性人才。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培养是基于工作岗位和专业化分工进行设计,但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基于市场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而设计,以培养面向未来服务的综合能力为主线,这对当前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二)品牌专业
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提出的实施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计划,对品牌专业标准进行了界定:一是综合实力强。具备省内或全国范围领先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水平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二是人才培养质量高。强调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平均起薪线高,就业质量高;三是社会认可度高。新生第一志愿投档录取率或第一志愿投档线高,生源质量高。因此品牌专业建设,既需要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素材方面具备品牌化效应,又要不断创新,在专业教学方面创新出新的内容或方式,开创新的教学路径或策略。在实施专业品牌化策略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依据当地的产业特征,开发出具有服务于本地产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产业与专业进一步融合,达到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而创新创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落地模式,完全有可能成为品牌专业建设的新引擎[11]。
(三)平台机制
平台是指汇集各类教育和创业资源,并对资源进行融合以产生价值的载体[12]。一个平台能否顺利运行,其机制至关重要,机制是能使平台汇集资源以及产出价值的运行规则和结构[13]。运行机制将制约平台中输入的要素以及转换、输出的成果等全过程,影响平台运行的不同构成阶段和发展路径。高职院校在实施双创教育改革和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多元主体的加入、多种价值要素的集聚、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平台机制以推动由双创教育与品牌专业建设的联动创新实践。平台化战略的实施,意味着双创与品牌专业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以教师、学生、课堂为依托,而是通过引入企业和导入创新创业项目,以产业需求引导不同专业交叉融合发展。
三、以双创模式孵化品牌专业的平台机制
本文根据双创教育模式的系统性构成以及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从平台的要素输入、转换路径以及成果输出三个阶段构建平台机制运行模型(见图1)。为了建设品牌专业,双创教育模式与被遴选的专业体系构成一个基于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运行机制,通过融合二者构成了一个平台。该平台的运行机制由运行要素、运行路径、运行内容、运行保障四个维度构成,其运行路径包含品牌专业遴选、构建协同育人双创机制、创新项目孵化模式以及最后形成品牌专业体系四个阶段。
图1 以双创教育模式孵化品牌专业的平台运行模型
(一)品牌专业遴选阶段
在运行要素方面,院校从现有专业中遴选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科专业作为品牌专业进行培育,创新创业区别于传统的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通过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来驱动品牌专业的建设,让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呈现出更为鲜明的品牌特征。在运行内容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打造人才的创造能力和经营能力,而传统的订单式培养则侧重于职业型和功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通过双创教育模式来打造品牌专业,可以实现专业的品牌内涵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而有所升级、专业的品牌化由职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育转变,企业的合作模式由规模化人才需求向精英型人才需求转变。在运行保障方面,品牌专业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符合品牌专业的基本要求,包括实践教学、案例素材、竞赛成绩、实训室配套和生源数量等;二是具有较强的校企合作基础,包括前期实践课程、协同育人機制以及企业就业安排;三是专业要适合进行双创教育模式。
(二)构建协同育人双创机制阶段
由双创教育模式上升到双创协同育人平台,是实施平台化战略的核心。平台是汇集资源并整合资源后产生价值的载体,强调的是系统性效应,其中对资源要素的导入至关重要。对于协同育人平台而言,运行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机制、导师、课程以及项目,其中企业提供的双创项目成为双创教育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双创机制则是维持参与到平台中的主体能在多赢、共享、互利的规则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活动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双创项目的质量以及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在运行内容方面,双创平台需要筛选出与品牌培育专业相关联的项目,同时从品牌专业中选拔出具有双创特质的学生,并由该专业的教师作为导师,带领学生成立创业小组,通过承接双创项目的形式参与实际业务。在运行保障方面,需要建立一套“导师+学生+企业”联合创业机制。为了保证创业的持续性和人才培育的稳定性,导师必须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即以企业项目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双创教育,并在学生进入项目后继续跟踪和辅助学生成为创业型人才,这个周期通常为两年。为了保障导师与学生以及企业的利益,导师和学生组成的创业小组,将分享项目的收益。同时,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项目经费,开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型课程。为了训练学生的双创能力,必须打破传统的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研发出以训练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和创业思维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均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点。在所有课程学习完毕后,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的双创项目开展实践活动。
(三)开展双创项目孵化阶段
此阶段需要投入的运行要素包括具有赢利能力的商业模式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由于创业属于自负盈亏、自主决策、自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行为,对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而言,传统的独立经营创业、自行筹资的创业方式难以避免风险大、见效低、成功率小的通病。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学生自主研制或设计的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产品(创意),可采用合理的商业方式引入外部资源,以项目合伙人形式对相关创新产品进行孵化;二是对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可以从企业中划分出某一可以独立核算的业务,以项目形式交由创业小组进行经营。交付经营前,企业需要对项目的核算边界进行界定,并对项目进行孵化引导。
在运行内容方面,项目的孵化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对现有的商业化模式进行创新,为客户提供价值与传递价值的战略举措[14]。商业模式创新并没有改变现有的产品或技术,但对现有的客户定位、商业定位以及所要传递的价值进行重新设计,通常会改变有关营销渠道或合作伙伴,所以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涉及到价值链的改变。在现有的动态竞争环境下,客户的需求不断提升,只在产品或技术方面的创新已经无法适应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竞争态势。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是保证项目得到孵化以及成功的重要措施。在此过程中,缺乏导师以及企业的辅助,只靠双创型人才无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另外,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对商业项目中的产品和技术也需要进行持续性创新,既可以是基于功能和质量的创新,也可以是基于服务方式和产品外观或包装的创新。为保障项目孵化的成功,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与产品、技术的创新是交替进行的,所以对项目进行孵化,形成具有一定实施规范的项目运营系统,并训练双创型人才进入系统中,对保障双创项目的实施以及双创人才的培育非常重要。
(四)形成品牌专业体系阶段
形成品牌专业体系是平台机制的产出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需要投入的要素主要是项目创业小组的创业与教学活动。通过导入双创小组进驻到项目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形成训练教程,包括各类素材和成果。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实施多种创新策略服务于品牌专业教学,引入企业导师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双创项目模拟和真实案例教学等。在运行内容方面,经过双创孵化项目实践后,对品牌专业教学改革,可以形成以下成果:一是真实案例。在品牌专业的教学素材中,不断迭代的真实案例是非常重要的,而双创项目恰恰可以积累很多与专业匹配度高的案例,并且全部案例都经过双创人才的实践,具有非常高的原创性、真实性和示范性,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让高职院校在品牌专业建设中拥有更有利的条件。二是精品课程。在双创项目训练中将会形成大量的课程,这些课程一旦在项目实践中得到应用,通过结合专业教育,就会被设计成为具有特定专业品牌的特色精品课程。三是人才品牌。品牌专业必须聚焦人才培养这个根本性目标。品牌专业的培育,就是应用品牌性的专业教学,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通过双创平台,引入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以点带面、以部分拔尖双创人才带动专业人才成长的目的。四是项目训练库。通过复制双创项目的成功模式,结合专业技能要素在品牌专业的培育中引入专业性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并以承接外部小项目的形式,形成具有本专业品牌的项目训练库。五是竞赛成果。竞赛是品牌专业的构成部分,通过双创平台将案例、项目与专业结合,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竞赛,形成持续的竞赛文化,培育竞赛成果,培养专业竞争意识强、接受挑战能力足的人才。六是产业服务团队。通过双创平台可以解决现阶段多数校企联合师资过于松散以及缺乏利益引擎的问题,将品牌专业的导师与企业导师进行捆绑,共同培养双创人才,共同服务产业,形成产教融合品牌服务团队。七是产教融合基地。通过双创平台将校企双方的导师结合在一起,以项目和人才为连接纽带,培育产教融合型基地,为专业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创新项目孵化、产学研合作、项目产业转化基地。此外,在保障条件方面,高职院校必须提供基础性的专业体系保障,包括已有的课程、师资以及生源、硬件设施等,不能随意降低有关要素的投入,否则会影响到孵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海珍,潘彦燕.高职院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5(10):62-65.
[2]王石薇.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J].成人教育,2016(10):81-83.
[3]周灿.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4(1):62-67.
[4]侯立松,张燚.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专业建设管理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1):49-53.
[5]钱建平.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3(2):93-94.
[6]童卫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3(3):133-134.
[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8]刘振,杨俊,张玉利.社會创业研究—现状述评与未来趋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6):26-35.
[9]管平,胡家秀.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2):57-59.
[10]陈伟忠,张博.以 “创业学院”为载体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困境与改进[J].高教探索.2017 (1):113-115.
[11]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 2012(2):137-139.
[12]陈岩松,甘静娴.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的链式协同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8(8):84-87.
[13]李枭鹰, 牛军明.大学人才生态系统建设的理念、机制与路径[J].教育评论.2018(6):3-7.
[14]李巍,董江原,杨雪程.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及实现机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8(4):333-348.
(责任编辑:王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