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与“考”探究

    周呈文

    【摘要】“学”和“考”是教学链条中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了“学”与“考”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考”;语文教学

    反观我们的不少考试命题,尤其是非毕业年级的训练检测,“学”“考”严重分离,“模板题”泛滥。当年高考是什么模式,命题就“依葫芦画瓢”,不顾学生实际,不管课堂所教。这样的检测,让学生如坠云雾,不知语文究竟该如何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语文课堂学不学一个样,考试就是“跟着感觉走”。这也不怪我们的学生,因为你教的不考,考的却不是学的,他们尝不到考试的“甜头”,见不到“胜利的曙光”。这种“学”“考”分离的状况如果再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提高语文能力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如何做到“学”“考”结合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方面:

    其一,命题应有针对性。语文教材从知识点的梳理到能力点的形成都不及其它学科明显。然而教材毕竟是知识能力形成的一个载体。我们通过一篇篇鲜活的课文让学生不断积累基本的知识,从而形成某一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努力挖掘教材,探究知识能力点,学以致用,使我们的命题具有教学针对性。

    在这一点上,07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就做得很好。命题取材于《诗经·芣苢》,共设计三个问题:(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什么?(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这道试题紧扣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既考查了“赋”这种手法特征,又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

    其二,命题要有渐进性。所谓“渐进性”,即指命题中教师对各年级、各阶段知识能力的把握要循序渐进。如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主要分布在第一册一单元,第三册的一、二单元和第五册的五单元。从能力层次看,诗歌是能力要求最高的。我们的检测一定要与各阶段教学的目标相结合,切忌人为拔高。如第一册,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及含义,了解诗歌基本内容;第三册需学生了解基本手法,形成炼字炼句的能力;第五册即按照考纲要求,对诗歌从形象到语言,从内容及情感态度到手法做全面了解。只有这样的循序渐进,我们的检测才是有效的。

    其三,命题的系统性。正因为语文的“枝繁叶茂”,同一个考点下可能包含许多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会分解知识点,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一棵较为丰满的“知识树”。

    以“成语”这个考点来说,如果教师的命题每次都是随意的,那么,高中三年的命题重复性就会很大。如果我们变换一下,从音序入手,高一重点考哪几个音序下的成语,高二又重点考哪几个音序下的成语,到高三再综合考查,这样,学生学习就有针对性了,考试也有效了,知识的体系自然就建立了。同样,有些知识点,如散文的教学,作文的教学,教材本身就很有系统性,只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在检测中前瞻后顾,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相信中学阶段的学习会对他们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和“考”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环节。“考”决不是教师的唯一法宝,而只是一种手段,但如果我们更多的教师真正研究了“考”,真正做到了“学”与“考”的结合,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愿意学,也一定乐于考。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