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坝幼儿园:给每个孩子适合的成长阶梯
在这里,儿童是自由的,他们是自己的主人,按照自己兴趣和要好的朋友组成探究小组,在教师的支持下积极探究,“风从何处来”“上幼儿园的路有多长”“下了多少雨”“螺蛳和蜗牛谁跑得快”……每个孩子都按照生长赋予的方向努力向上。
一颗种子找到适合的土壤,就会自动萌发,生长,开花,结果随之而来。“儿童工作坊”便是一方可以自主生长的土壤。儿童从“劳作”中获得生长。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新坝幼儿园)精耕“儿童工作坊”,致力于让每个幼儿自由生长。
在这里,“一沙一世界——每个孩子都很重要”。以沙为名,新坝幼儿园相信,每个幼儿都是一颗与众不同的沙砾,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有独特的生长道路和生命轨迹。
聚焦“儿童工作坊”建设和完善,新坝幼儿园给每个孩子找到了適合的成长阶梯。2016年,新坝幼儿园“儿童工作坊”入选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并获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精品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儿童工作坊”为当前幼儿园课程建设吹来了新风,为解决农村幼儿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教师支持难”“儿童本位难“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
让每个孩子的兴趣萌发
“蜗牛和螺蛳谁爬得快呢?”孩子们激烈地讨论着。“小小螺蛳工作坊”内,螺蛳和蜗牛被逼上了不同的“赛道”:桌子、塑胶跑道、草地。然而,蜗牛和螺蛳并不理解孩子们的期望,自顾自地爬了起来,速度出奇地慢,一会儿朝东,一会儿朝西,混乱地爬行,没有一点儿“比赛”的意思。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它们爬行的路线并不是直线。
工作坊坊主郭老师说,验证是探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幼儿在验证自己的猜想时,会努力想出各种办法,运用各种感官去尝试探究。幼儿在观察探究中有着许多相互交往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隐性教育契机,引导他们获得发展与进步。
在每个工作坊里,都有一名教师担任坊主,做儿童学习探究的支持者。“教师不必遵循固定的‘活动室创设脚本,而是以回应的方式支持幼儿活动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从而支持不同幼儿的不同学习兴趣,鼓励每一个幼儿自主选择学习通道、学习场所、学习同伴。”新坝幼儿园园长王海英说。
在不同性质的“儿童工作坊”里,还有专业教师,如木匠、缝纫师傅等,他们的介入,丰富了“儿童工作坊”支持力量。
“小小螺蛳工作坊”因幼儿的兴趣而生,随其兴趣不断变化,满足了幼儿兴趣发展的需要,由此开启了幼儿兴趣萌芽和生长的道路。“儿童工作坊”被幼儿开启,也照亮幼儿,让他们惊讶。
幼儿对小螺蛳的兴趣最初诞生在园内的水渠边。“快看,蜗牛!蜗牛!”琪琪大声地喊着。丁丁笑着接道:“不是蜗牛,是螺蛳。”好奇心很快蔓延开来。其他孩子蜂拥而至。果果急不可耐地从水里捞了一只螺蛳,嘴里说道:“它怕难为情,躲到贝壳里了。”螺蛳似乎有些羞怯,想必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热忱的探索之心。
小螺蛳被孩子们带到了教室的自然角。在教师的支持下,丁丁、贝贝、果果等9名有着共同探究兴趣的孩子组成了“小小螺蛳工作坊”,开始了探究螺蛳秘密的学习之旅。
从孩子的好奇心出发,努力点燃幼儿的探究兴趣,新坝幼儿园以“儿童工作坊”为载体,关注幼儿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林、一园一景、一鸟一兽、一虫一鱼,使之成为支持孩子兴趣萌发和发展的主要通道。在这个过程中,新坝幼儿园鼓励幼儿自己“设疑”,在“问题——求证”的路径下自主建构连续的成长经验,以观察、采访、调查等方式与教师、家长、专业人士有机互动,从而获得经验的连续生长。
新坝幼儿园将孩子们以“儿童工作坊”为基础的探究活动命名为“微主题”活动。王海英园长说,“儿童工作坊”就是儿童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疑问、对话、互动、研讨,并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自我建构经验成长的活动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的兴趣被点燃之后,他们就会变得主动、自信并不断地尝试,在尝试和探索中,他们完成自我经验建构,生命的塑造。在这里,他们作为光源也点亮了材料,唤醒了材料作为材料的价值,生长以一团生气的形式存在着。
在“儿童工作坊”里,幼儿自由地选择小伙伴,选择材料,选择探索时间和空间,去追踪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主动探究和学习。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自由、自主、愉悦、创造,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和张扬,充分体现了“儿童本位”。
为每个孩子鹰架生长乐园
诸多“儿童工作坊”星罗棋布,有户外“儿童工作坊”,有室内“儿童工作坊”,有“特殊儿童工作坊”,可以游戏,可以探究,可以表演……便于孩子们自发地围绕“微型主题”进行小组学习。他们徜徉其中,主动探究,深度学习,犹如濠梁之鱼。他们按照自己发展的速率建构自己的经验,铺就自己的成长路。
以儿童为先,新坝幼儿园大胆利用各种资源,尽可能地拓宽延展“儿童工作坊”,有为孩子临时探究创设的临时工作坊,有任务型工作坊;有的工作坊可以不断变换位置,还有各种各样的固定工作坊。
如此,户外“儿童工作坊”延展了儿童的“生活场”,新坝幼儿园在户外开辟了农家种植坊、饲养坊、农活坊、玩沙玩水玩泥坊、木工坊等充分利用“每个角落”;室内“专用工作坊”拓展了儿童的“实习场”,开辟了石头坊、芦柳秸秆坊、纸艺坊、布衣坊、生活坊、建构坊、阅读坊等满足孩子的“每个需要”;班级“特殊工作坊”丰富了“游戏场”,教师根据班级里孩子的需求生成活动,将班级某个“区域”拓展升级为满足孩子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工作坊”,也可以开辟一个专门的“特殊兴趣区”作为孩子的“工作坊”,以满足孩子围绕“微型主题”探究的欲望。
智慧坊里,哈哈镜像是个魔法师,变着法地引逗孩子,一会儿将孩子的腿变粗了,一会儿又将另外一个孩子变成了胖子……好奇心驱使孩子们一探究竟。终于,他们发现了哈哈镜镜面竟然是“弯曲”的,和平常照的镜子并不一样。
孩子们得意地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了“经验墙”上。“经验墙”是孩子们探索地图,是探索记录本,是探索故事会,还是孩子们的创作展示台,当然也是孩子的经验发展手册。经验墙作为孩子探究学习的重要记录板,也是他们继续学习的里程碑,是孩子继续探究的新起点。
为了更好地支持孩子自主游戏,按照“人人有空间,个个有任务,处处可参与”的要求,师幼一起制订了“儿童工作坊”公约,鹰架了幼儿游戏。在我看来,公约的确立,更清楚地划定了师幼彼此之间的界限,明确了教师和幼儿彼此的职责,幼儿从而真正获得了成长自由权。
“用别的东西来照一照镜子,又会怎么样呢?”不知道是谁提出了这个意见,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孩子们在智慧坊里用“小零碎”玩起了“万花筒”的游戏。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说到“儿童工作坊”的材料投放。材料开启幼儿兴趣,支持幼儿兴趣发展。但是,如何把握材料呢?
“‘小零碎就是指细小的材料,如各种玻璃球、珠子、软木塞、瓶盖、彩带、茶杯垫等各种小物件、小东西。”这些低结构材料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开放性学习机会。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教师们会通过观察与幼儿交流,有计划、有内容地进行。
在“儿童工作坊”里,除了“小零碎”之外,还有主材料和辅助材料,教师会根据孩子探究游戏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拿石头坊来说,石头自然是主要材料,幼儿园会定期投放各种石头。这些石头大小不一,质地各不相同。如果将主材料看作兴趣,是星星之火,那么辅助材料便是兴趣燃起熊熊探究之火的关键所在。教师就在这里投放了放大镜、卷尺、器皿、纸、颜料等多种游戏材料,包括介绍各类石头用途的图片、绘本等。
新坝幼儿园建设了“课程资源库”,各个班级的幼儿和老师都可以取用。丰富的资源是“儿童工作坊”活动开始的起点和生长点,是支持教师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不断调整支持策略和方法的重要依据。
要发挥材料的最大教育价值,教师就必须支持幼儿恰到好处地使用材料,深度参与探究游戏。玩沙坊里,教师在原有的杯子、木桶、盆等工具之外,添加了量杯、迷你秤等測量工具,孩子们立刻从简单的搬运沙子、挖沙子等玩起了测量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新坝幼儿园将之总结为:“添加材料,激发幼儿游戏的‘增长点;删减材料,拓展幼儿游戏的‘创新点;调整组合,延伸幼儿游戏的‘连接点。”
“儿童工作坊”变成了富有创造性和生长点的成长乐园。孩子们在这里自由探索学习,成长变成了一种自发行为。所有的成长都需要领悟开启,在这里,兴趣将儿童抛入材料世界,儿童在摆置材料时,领悟到了生长的丰满,于是,他们便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而一座座的“儿童工作坊”也变成了相连的海洋,成为其成长的乐园。
助每个孩子开启成长之路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儿童工作坊”里的学习多是围绕“微主题”展开,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将每个“儿童工作坊”串联起来,编织出“儿童工作坊·微型主题”课程。
一个个“儿童工作坊·微型主题”活动按照科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构建出符合每个孩子需要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孩子“目标——行动——商讨——分享”的“学习轮”以及教师“观察捕捉——审议生成——展开实施——梳理经验”的“策略轮”,而教师的及时诊析与反思调整让两者相互交融,为每个孩子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
你瞧,“气象坊”里,孩子们与风猝然相遇。“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妍妍说:“风是树叶扇来的。”洲洲说:“风是从云朵里飘来的。”洲洲不假思索地提议:“我们一起来找风吧。”“风在我的手里。”……“风从哪里来?”的微主题就这样诞生了。
“幼儿因兴趣产生了‘问题形成了‘工作坊,在‘儿童工作坊中围绕兴趣或问题展开活动,可能会发生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微型主题活动,从而有可能生发系列的微型主题课程。”也就是说,“儿童工作坊”是课程的“形式”和“载体”,“微型主题”课程是“内容”和“内核”。
按照“是不是有共鸣,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有共识”,教师们进行课程审议,发掘活动价值,确保给予幼儿真正的探究学习支持。
围绕着“微小”,新坝幼儿园做出了大文章。从幼儿感兴趣的“微小话题”,身边常见的“微小资源”,生活中发生的“微小事件”着手,师幼在“儿童工作坊”里生成了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如“青苔的秘密”“有趣的瓶子”“花生的生长”等都是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微小资源。为了更好地给予幼儿支持,教师还通过表现性评价,即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幼儿在工作坊中的行为表现,如表演、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收集幼儿的绘画、涂鸦、书写等作品,分析评价当下或者一个阶段的学习需求,并及时拟定个性化支持方案或策略。
在坚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中,新坝幼儿园总结出了多种推进微主题生成和延伸的策略:从幼儿易于感知的周围“具体事物”出发,从幼儿乐此不疲的生活“催化事件”生成与伸展,从幼儿能够多元参与的“中心议题”生成与伸展,从幼儿能够获得多向联系的“热点话题”生成与伸展。
“儿童工作坊·微型主题”活动展开路径:观察捕捉,鹰架工作坊——微型主题缘起,来自儿童的关注与需要;审议生成,展开工作坊——微型主题审议立足儿童的目标与需求;支持探究,多元互动,伸展工作坊——微型主题实施围绕儿童的行动与商讨,支持其自主求证、深度探究与多元互动等;梳理经验,反思调整,延伸工作坊——微型主题分享关注儿童的经验与回顾。
指导新坝幼儿园项目实施的专家团队和省内外幼教同行们在多次切磋观摩中给予了很多点赞与激励,他们认为“儿童工作坊·微型主题”:一是优化了“组织方式”,教师能够面向一组或个别孩子展开孩子们需要的“微型主题”活动,方式灵活,互动多元;二是支持了“孩子的主动与深度学习需求”,无论是资源、材料、空间还是日程安排等,都能追随孩子,鼓励孩子在自主参与和体验中获得经验;三是提高了“课程意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志愿者”,包括家长、社会等,都能够参与到课程实施中,形成教育合力。课程实施通过合理鹰架、资源梳理、环境改进、空间拓展、作息调整、诊断评价、审议反思等拓宽了农村园园本课程自主建构的途径。
本着“小小沙砾亦能绽放光芒”的精神,新坝幼儿园利用“儿童工作坊”开发“微型主题”课程,致力于促进每一位幼儿身体、心理、认知、审美、表达、社会情感等方面整体发展,为幼儿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奠基。
“儿童工作坊”是一方真正属于儿童的世界。在这里,他们是真正的主人,一物一景皆因兴趣而需,一事一行皆因探究而展。实践中,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变成了幼儿发展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新坝幼儿园“儿童工作坊”的探究,给广大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带来了更多有价值的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