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厨师于存的故事
我和毛主席的厨师于存是在1976年认识的,那一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于存在家中休息了一段时间,也就重回北京饭店厨房工作了。但我真正和于存熟悉是在1984年10月份,那一年我因病住进北京医院心脏内科病房,病友中有原北京市一商局局长李永正、抗美援朝老战士田焰等人。住院的日子特别无聊,除了输液就是卧床休息,尤其是到了夜里睡不着觉时,大家伙便轮流讲故事,用以消磨时光便于入睡。
李永正常讲一些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在河北老家打日本鬼子的故事。而田焰,就用他军人的大嗓门,讲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和战友们如何跟美军士兵拼杀的故事。他说在一次战斗中被美军的炮弹炸的他腹部血肉横飞,最后胃部做了大手术,现仅保留了一小部分的胃,每天吃饭喝水都要分多次,每次吃一点,吃下的东西大部分要靠肠道慢慢的吸收。
一天,又来了一位新病友,我一看这不是于存师傅吗!来了新人,晚上讲故事时,老田就大声嚷嚷,今天得换个口味了,别老是吃我们这道“醋溜白菜片”。于师傅,听小彭说您是厨师出身,是给毛主席做饭的。这要是在前清那会儿,您可是“御厨”啊!得!得!今您非得给我们讲个故事不行。
刚开始,有多年在中南海工作养成的保密习惯,于存师傅他还不怎么讲,但他在了解了这几个人的身份后,也就滔滔不绝的聊了起来,他说他是河北省遵化县人,1936年出生,1954年到北京饭店工作,拜解放前给蒋介石做过饭,解放后给毛主席做过饭的四川菜大师罗国荣、范俊康为师,1957年初又拜给周恩来总理做过饭的淮扬菜大师王兰为师,经过三名大师的多年悉心指教和他的刻苦学艺,使他掌握了川菜的因料施艺,烹制技艺变化多端的方法。如他掌握了叉烧、酥、炸、浸、烘、熏、靠、煎、炒、爆、溜、滑、塌、贴、摊、烹、炝、烧、烩、煨、炖、烤、汆、煮、掸、蒸等20多种厨艺。又掌握了淮扬菜在烹调上擅长炖、蒸、烧、焖、炒的技法,菜肴咸甜适中,原汁原味,注重调汤的特点,使得他做的菜浓而不腻,滑嫩爽脆,淡而不薄,淸鲜软糯。他不但精通了四川菜、淮扬菜的烹调技术,还虚心跟谭家菜的掌门人彭长海,广东菜的大师张桥、康辉、李厚光等人学艺。1965年,经过组织层层审查,于存被调到中南海为毛主席掌勺做饭。文化大革命之前毛主席畅游长江,于存就在毛主席身边游泳,当年人民日报发表的照片中就有于存的身影。于存说:“那是1965年7月1日,我在武汉陪毛主席畅游长江,回到了东湖宾馆后,主席笑着对我说:‘小于,知道什么叫天、地、人合一呀?你只有在长江的激流中仰泳,水天一色,横卧江心,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真谛。”
于存看着今天毛主席心情很好,他也就放开了胆子:“主席我能跟您照张相片吗?”“好哇”,毛主席说完又笑了起来,随行的摄影师赶快端起相机,留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看照片上,毛主席和于存都笑的那么开心畅快,这恐怕在中国餐饮界和毛主席照过相的人一定没有或也不多。
于存还说过,在中南海里朱老总家爱养兰花,朱老总也喜欢种些倭瓜、丝瓜、西红柿等菜。但毛主席喜欢种些老玉米、红薯、茄子、土豆等菜,他除了让警卫战士帮忙种菜、浇水、施肥,主席工作累了,需要脑子休息时,他也到菜地里劳动一会儿,如拔拔草、浇浇水。主席是农民出身,心系天下老百姓的温饱,他什么都吃,他特别爱吃于存刚从地里掰下来的新鲜老玉米,常叫于存为他烤嫩玉米吃,烤红薯吃。有一次,于存还为毛主席用刚刨出来的土豆,做了“炸土豆饼”,这是一款创新菜,他一共试做了四个,没想到主席都吃光了,还没有吃够。他跟秘书说:“让小于子在做几个来,真香哟。”从此,这“炸土豆饼”,就成了毛主席常吃的菜。
在中南海的海子里,有不少的鱼,种类很多。有一种野生的小泥鳅鱼,北京俗称“泥钻子”,在海子边浅水的泥池中能够抓到,于存和警卫战士抓到小泥鳅后,便放在清水中净养几天,让它们吐掉泥沙后。于存便把小泥鳅收拾干净,加一点豆腐、鸡蛋和葱姜末、咸盐给毛主席做“鳅鱼蛋羹”吃,有一次于存还给毛主席做了一道“泥鳅钻豆腐”的江西风味名菜,毛主席吃后满意极了,让服务员把于存叫进书房中说:“小于呀,这泥鳅是外面买的吗?”“不是”。于存回答:“是战士们从海子里抓的”。“那更好嘛”,主席笑答:“经济实惠,还不花钱噢”。主席边吸烟边说:“你给战士们也做一顿吃吧,让他们尝一尝鲜嘛。吃了这道菜使我想起了井冈山,当年在井冈山,乡亲们也给我做过这道菜吃,那时候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经常没粮食吃,吃顿鱼,那真像过年打牙祭呀!我们经常吃的是红米饭,红米价格便宜,吃了也很撑时候,所以那时红军中流行着这样的一支歌子:‘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饭好香,每餐吃个精大光!”。
让人温馨回忆的1984年10月,每天夜里我们都听于存师傅给我们讲那些年,他在中南海里给毛主席做饭的故事。于存他常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不爱吃山珍海味,不爱吃燕窝鱼翅,就爱吃粗茶淡饭和虾米小鱼子,就连喝过多遍的茶叶,他也都拿手捞起来吃掉”。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21周年纪念日,他的厨师于存也已去世多年了,让我们用一代伟人毛主席和厨师于存的故事,来纪念他们吧。
作者介绍:彭晓东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榆林村人,曾用笔名:彭小冬、彭小东。现年59岁,系北京饭店会计,美食文化研究者、中国国画艺术研究收藏鉴赏者。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给毛主席做饭”“周总理和他的理发师”的文章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周总理和他的理发师”,在北京晚报发表的“周总理的理发师朱殿华”这两篇文章,是在国内理发界、美容界首次提出来的关于国人和国家领导人发型设计的一些新观点。)在《中国食品》《食品界》杂志、中国日报英文网发表“开国第一宴”,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开国第一宴的几个细节”“毛主席和面点师握手”等文章,在北京晚报发表“志愿军汽车兵彭瑞愚”“我所认识的韩素音”?邓小平同志吃泡馍?“泡馍鲜美留影缺憾”等文章,亦曾在中国食品杂志、作家文摘、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老年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发表过文章。
李永正常讲一些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在河北老家打日本鬼子的故事。而田焰,就用他军人的大嗓门,讲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和战友们如何跟美军士兵拼杀的故事。他说在一次战斗中被美军的炮弹炸的他腹部血肉横飞,最后胃部做了大手术,现仅保留了一小部分的胃,每天吃饭喝水都要分多次,每次吃一点,吃下的东西大部分要靠肠道慢慢的吸收。
一天,又来了一位新病友,我一看这不是于存师傅吗!来了新人,晚上讲故事时,老田就大声嚷嚷,今天得换个口味了,别老是吃我们这道“醋溜白菜片”。于师傅,听小彭说您是厨师出身,是给毛主席做饭的。这要是在前清那会儿,您可是“御厨”啊!得!得!今您非得给我们讲个故事不行。
刚开始,有多年在中南海工作养成的保密习惯,于存师傅他还不怎么讲,但他在了解了这几个人的身份后,也就滔滔不绝的聊了起来,他说他是河北省遵化县人,1936年出生,1954年到北京饭店工作,拜解放前给蒋介石做过饭,解放后给毛主席做过饭的四川菜大师罗国荣、范俊康为师,1957年初又拜给周恩来总理做过饭的淮扬菜大师王兰为师,经过三名大师的多年悉心指教和他的刻苦学艺,使他掌握了川菜的因料施艺,烹制技艺变化多端的方法。如他掌握了叉烧、酥、炸、浸、烘、熏、靠、煎、炒、爆、溜、滑、塌、贴、摊、烹、炝、烧、烩、煨、炖、烤、汆、煮、掸、蒸等20多种厨艺。又掌握了淮扬菜在烹调上擅长炖、蒸、烧、焖、炒的技法,菜肴咸甜适中,原汁原味,注重调汤的特点,使得他做的菜浓而不腻,滑嫩爽脆,淡而不薄,淸鲜软糯。他不但精通了四川菜、淮扬菜的烹调技术,还虚心跟谭家菜的掌门人彭长海,广东菜的大师张桥、康辉、李厚光等人学艺。1965年,经过组织层层审查,于存被调到中南海为毛主席掌勺做饭。文化大革命之前毛主席畅游长江,于存就在毛主席身边游泳,当年人民日报发表的照片中就有于存的身影。于存说:“那是1965年7月1日,我在武汉陪毛主席畅游长江,回到了东湖宾馆后,主席笑着对我说:‘小于,知道什么叫天、地、人合一呀?你只有在长江的激流中仰泳,水天一色,横卧江心,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真谛。”
于存看着今天毛主席心情很好,他也就放开了胆子:“主席我能跟您照张相片吗?”“好哇”,毛主席说完又笑了起来,随行的摄影师赶快端起相机,留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看照片上,毛主席和于存都笑的那么开心畅快,这恐怕在中国餐饮界和毛主席照过相的人一定没有或也不多。
于存还说过,在中南海里朱老总家爱养兰花,朱老总也喜欢种些倭瓜、丝瓜、西红柿等菜。但毛主席喜欢种些老玉米、红薯、茄子、土豆等菜,他除了让警卫战士帮忙种菜、浇水、施肥,主席工作累了,需要脑子休息时,他也到菜地里劳动一会儿,如拔拔草、浇浇水。主席是农民出身,心系天下老百姓的温饱,他什么都吃,他特别爱吃于存刚从地里掰下来的新鲜老玉米,常叫于存为他烤嫩玉米吃,烤红薯吃。有一次,于存还为毛主席用刚刨出来的土豆,做了“炸土豆饼”,这是一款创新菜,他一共试做了四个,没想到主席都吃光了,还没有吃够。他跟秘书说:“让小于子在做几个来,真香哟。”从此,这“炸土豆饼”,就成了毛主席常吃的菜。
在中南海的海子里,有不少的鱼,种类很多。有一种野生的小泥鳅鱼,北京俗称“泥钻子”,在海子边浅水的泥池中能够抓到,于存和警卫战士抓到小泥鳅后,便放在清水中净养几天,让它们吐掉泥沙后。于存便把小泥鳅收拾干净,加一点豆腐、鸡蛋和葱姜末、咸盐给毛主席做“鳅鱼蛋羹”吃,有一次于存还给毛主席做了一道“泥鳅钻豆腐”的江西风味名菜,毛主席吃后满意极了,让服务员把于存叫进书房中说:“小于呀,这泥鳅是外面买的吗?”“不是”。于存回答:“是战士们从海子里抓的”。“那更好嘛”,主席笑答:“经济实惠,还不花钱噢”。主席边吸烟边说:“你给战士们也做一顿吃吧,让他们尝一尝鲜嘛。吃了这道菜使我想起了井冈山,当年在井冈山,乡亲们也给我做过这道菜吃,那时候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经常没粮食吃,吃顿鱼,那真像过年打牙祭呀!我们经常吃的是红米饭,红米价格便宜,吃了也很撑时候,所以那时红军中流行着这样的一支歌子:‘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饭好香,每餐吃个精大光!”。
让人温馨回忆的1984年10月,每天夜里我们都听于存师傅给我们讲那些年,他在中南海里给毛主席做饭的故事。于存他常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不爱吃山珍海味,不爱吃燕窝鱼翅,就爱吃粗茶淡饭和虾米小鱼子,就连喝过多遍的茶叶,他也都拿手捞起来吃掉”。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21周年纪念日,他的厨师于存也已去世多年了,让我们用一代伟人毛主席和厨师于存的故事,来纪念他们吧。
作者介绍:彭晓东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榆林村人,曾用笔名:彭小冬、彭小东。现年59岁,系北京饭店会计,美食文化研究者、中国国画艺术研究收藏鉴赏者。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给毛主席做饭”“周总理和他的理发师”的文章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周总理和他的理发师”,在北京晚报发表的“周总理的理发师朱殿华”这两篇文章,是在国内理发界、美容界首次提出来的关于国人和国家领导人发型设计的一些新观点。)在《中国食品》《食品界》杂志、中国日报英文网发表“开国第一宴”,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开国第一宴的几个细节”“毛主席和面点师握手”等文章,在北京晚报发表“志愿军汽车兵彭瑞愚”“我所认识的韩素音”?邓小平同志吃泡馍?“泡馍鲜美留影缺憾”等文章,亦曾在中国食品杂志、作家文摘、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老年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发表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