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实践
吴培玉
摘要: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确定技术作为七门选考科目之一,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属于高中阶段技术学习范畴。信息技术手段是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重要工具,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以期创建高效的通用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23-0050-03
● 前言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宗旨,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以设计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门基于实践、注重创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综合教育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学科。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设立了技术学习领域,信息技术学科与通用技术学科作为这个领域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于通用技术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多媒体视听及交互功能,可以把通用技术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动、具体的内容,促进学生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策略
技术学科由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组成,在浙江省的高考中,该学科学考和选考合卷采用笔试形式考试。因为笔者所在学校通用技术教师较少,所以笔者也兼教通用技术,针对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能上好通用技术课,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与尝试。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笔者认为,可先从课堂导入入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而借助信息技术,能把声音、动画、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1:“农夫过河”游戏。
在教学“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时,由于内容较抽象,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课堂必然摆脱不了形式化而变得低效。因此,笔者借助“农夫过河”游戏,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如何让每个人都顺利过河?你有什么办法?有几种解决方案?能否与大家分享你的经验?问题给出后,学生相互交流,寻求解决办法,甚至有个别学生跑到操作台上尝试游戏。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方式与深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了他们揭秘问题的意识。
案例2:小品《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
对于流程的含义和流程的两个特征,学生往往比较难理解。笔者在执教此内容时,以小品《钟点工》中的一段对话作为导入。小品中宋丹丹提出問题:“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解决问题:“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冰箱;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笔者用这样的例子给出了解决本问题的三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流程的含义以及流程的两个特征——时序与环节(时序就是时间的先后,环节就是步骤)。
2.丰富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率
完整的学习过程括包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笔记五大环节,少了哪一步都会影响知识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前预习,如在进行预习的课时前一节课,利用该课最后5分钟,先向学生说明下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再展示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但并不完整,需要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当然,也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后复习,如整章结束后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章节内容编制成知识网络。
案例1:思维导图的应用。
教学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常见的技术图样》中的一节课,在上该节课前,笔者布置预习任务:预习《正投影与三视图》,总结三视图绘制的一般步骤和三视图成图规律,完成思维导图。图1为该内容的思维导图,笔者将图中虚线框内的部分内容遮盖,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补充,直至补充完整。在授课前,通过交流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点。
案例2:课堂随机提问器的使用。
在进行学考复习时,要求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为了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课堂随机提问器,界面如图2所示。界面上左边的文本框随机出现班级学生的姓名,右边的文本框随机出现要回答的问题。这样的复习课,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回顾知识点,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3.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通用技术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信息技术,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补充和拓展教材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洗衣机、电视机、自行车等物体的技术发展史时,笔者通过制作相关视频,增加课堂的知识量和趣味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物体在不同时期的结构、性能等。在讲述“工艺”时可通过视频,展示绿茶和红茶加工工艺的不同,从而使学生对“工艺”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先进性。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播放“神六”升空以及介绍“神六”技术的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感悟先进技术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意义。
4.拓展学习空间,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通用技术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学中做”;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强调每个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可是,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很难达到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创造精神的要求。因此,可调动学生组建合作小组,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技术实践活动。
案例:在教学“草图绘制”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后任务——书架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书架,放置自己的书本,用草图法呈现构思方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了关于书架设计的知识,并结合教室书桌、书本尺寸的现实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书架的设计草图绘制,为后面模型的制作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借助网络建构了知识框架,增加了见识。
5.开展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要充分发挥监督、导向、激励作用,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制作相关的自我评价表格,记录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对最终的成果,如小制作、小发明、科研论文、设计图片等可以利用拍照、扫描、资源整理等手段进行直接展示,或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展示,或发布在学习论坛供大家学习交流。
案例:在教学“模型制作”时,笔者组织了“厉行节约 旧物改造”的设计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模型制作。笔者搭建了一个论坛,开设了模型制作学习模块,要求学生在“作业提交”板块呈现作品设计理念,模型制作的流程,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后的模型照片等。学生在论坛上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欣赏同伴的作品,共同进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登录论坛对学生作业逐一进行点评,给予星星奖励或者给予修改建议,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 成效和反思
近来年,笔者一直努力探索构建高效有趣的技术课堂。通过教学调查,99%以上的学生反映良好。学生逐渐形成了学习技术的内驱力,并能初步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均获得有效提升。
2014年9月,浙江省颁布了《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将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纳入到七门选考科目内,这说明技术科目越来越重要,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深度整合还有待改进与提升,笔者将继续开展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力争使通用技术教学实现现代化,讓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卢妙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0(05).
[3]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