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家书意万重

    赵凯宁

    几页纸笺,数行笔墨,无须华丽辞藻,不用激昂朗诵,它却能自带着温度,淡雅间讲述着中国人的寻常故事,热忱中传承着中国人的淳厚文化,温情脉脉地流露出一派中国人的质朴情怀。是的,我说的正是书信。“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一封封书信,延续着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情事理的思索、对世间正道的追寻。

    曾经的日子,书信是生活中常用的沟通方式,是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应用文书。学会读写书信,娴熟地运用书信与他人沟通,理应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和素养。基于此,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七,主题正是《写信》。教学要求似乎很简单:了解书信的格式规范,写一封信后,再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写信封的注意事项。若只为考试计,则十分钟便可教授完毕。然而,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从知识层面了解书信的格式规范,并不能使其领悟到书信文化的美感,这样的教学自然也不可能体现出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价值。只有从文化视角解读书信的情感意蕴,从儿童视角把握书信的生命律动,从生活视角重构书信的现实功用,循此路径,向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前行,方能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书信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的领悟。下面,笔者就以《写信》教学为例,谈谈我对“学科育人”理念的思考与实践。

    从文化视角解读书信的情感意蕴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通过共同交流,书信的格式规范你们都能说得很清楚了。那么,下面咱们该干什么呢?

    (学生彼此相顾,似乎觉得课本上要求的知识都已掌握)

    师:对于书信,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问问的吗?(原本自信的学生开始皱眉思考,片刻之后,有人举手质疑)

    生1:预习时,我还特意看了最近很受歡迎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我发现很多人写信时,第二行的祝福语并不是写“您好”,而最常见到的便是“见字如面”或是“见信如面”,为什么人们都对这四个字情有独钟呢?

    师:你关注的电视节目很有文化品味,所以你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还有谁想提问?

    生2:书信的格式我是记清楚了,可是令我疑惑的是为什么书信后面的祝福语都要换行写呢?比如“此致”空两格写在一行,“敬礼”又另换一行,而且还必须是顶格开头来写。

    师:真好,这个问题也是儿时的我弄不明白的,同学们的神情也告诉我,你们也都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你这个问题问到了“个个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地方,这叫“于无疑处生疑”,太棒了!来,咱们就先来思考这两个问题。请小组内先讨论讨论,一会儿咱们来交流。(小组交流,讨论)

    生3:我觉得“见字如面”这四个字绝不只是古人的一句客套话。细细琢磨,会感觉到这四个字多么富有温情和想象力啊!见字如面,写信时就如同与亲友面对面地倾诉。温暖的灯光下,铺展信笺,聚精会神,工工整整写下每个字的感觉,真是幸福!

    生4:“见字如面”透着一股慢慢悠悠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真正写信时,一定得慢下来,因为每个字里都有情。那滋味儿,性急的人儿可别想品尝到。

    生5:我觉得“见字如面”表达出人们强烈的思念情感,虽然见到的只是文字,但字里行间透着的是渴望见面的心愿,虽只是“见字如面”,也能让人们拥有久别重逢的喜悦。

    师:是啊,“见字如面”,言短情长,饱含的正是亲友间渴望相逢的心愿。再看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此致”和“敬礼”要换行来写,而且“敬礼”还必须是顶格开头来写呢?

    生6:“此致”意思是“在这里致以”,“敬礼”意思是“表达礼貌和敬意”,这句话完全应该连在一起说才完整啊,为什么要这样分开呢?(学生们都面面相觑,显然他们都没有预习到这个格式细节)

    师:那听老师来告诉你们吧,此处“敬礼”的顶格,呼应书信开头对收信人的称呼,这是古人书信时对“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可不像今天咱们是横着从左往右写,而是竖着从上往下写,每当行文涉及收信人姓名或称呼时,都要努力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这个格式传统也延伸到了“敬礼”或“祝福语”上了。好了,听了老师的介绍,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称呼”和“敬礼”顶格写了吗?

    生6:我懂了,这是为了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和敬意!

    师:好的,那我再问一个你们想都没想过的问题,请问:一页信纸上,你们觉得写几行最合适呢?(学生都喃喃自语: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有说十行的,有说十五行的……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也不太了解。没关系,听老师介绍,在过去人们最讲究的书信传统中,一页信纸最好是写八行,为什么呢?因为样写既显得内容充实饱满,又不至于过于紧凑密集,能充分表达对看信人的尊重和关心。(原来如此,学生都恍然大悟)

    师(接着追问):看你们一个个好像都已经懂了的样子,那我再问:如果写信内容较多,一页纸不够,我写在信纸反面行不行?

    生7:不行,肯定不行,这样太不礼貌了,古人都是用毛笔蘸墨来书写,写在反面肯定会把信纸印糊了,让人看得多不舒服。一点儿敬意都没有!

    师:说得好,看来大家都渐渐领会到写信的要义了。那如果我的信写到第二页时,只写了几个字儿就结束了,是否合适呢?

    生8:我觉得也不合适,看着第二页空空荡荡的,好像你已经无话可说一般。我想,再怎么样也得多写上几行才显得有尊敬的诚意。

    师:孺子可教也。传统的写法是信的第二页应该至少写上三行,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感,而不是匆匆结束,好像已无话好说。你瞧,这写信的行数中也透着对他人的尊敬呢!

    【课堂评析】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最为突出的育人价值便是文化传承。可以说,“文化育人”既是语文学科的首要理念,更是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何谓文化?文化绝不只是等同于知识的传授,文化的目标应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文化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文化就是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文化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文化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温馨美好。因此,以文化视角来看,任何语文学习活动,都需要我们怀抱一份温情和一片敬意。

    书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日常的载体,需要今日儿童了解的绝不只是那一点点格式规范,其内核——尊敬之心才是儿童最应该领会的。这份敬意如何才能让儿童感知到呢?如果只是贴个标签,是毫无意义的。为此,我从书信形式中“于无疑处生疑”,引领学生关注到三个问题——“见字如面”的意蕴,“此致敬礼”要顶格的含义,以及传统书信中每页该写几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预习中“想都没有想过的”问题,别说儿童,就连很多大人都不会去关注,但就是这些细节却是“敬意”最好的体现。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质疑、思索、解惑、顿悟后,学生自然能够领悟到“尊敬”方为书信的要义。

    作为教师,只有当自身的文化底蕴足够丰厚、文化意识足够清明时,语文教学才能释放出应有的文化穿透力。

    从儿童视角把握书信的生命律动

    【课堂回放】

    师:还记我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时送给你们的那封信吗?来,咱们一起回顾一下。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你们已经看到我了。仔细想来,我们能够相识纯属“缘分”啊!你想想,这世上那么多的学生,我为什么就遇到了你呢?这世上那么多老师,你为什么就遇到我了呢?哈哈,这是不是缘分呢?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在学校的每一天,我都将和你们一起度过。我会和你们一起诵读美妙的古诗,用我们快乐的欢笑迎接每一个黎明的来临。我会给你们讲一个又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故事中一起去感受人性的真善美。哦,我还会把我揣摩多年的独家“写作秘籍”传授给你们,让你们也成为“写作小达人”。怎么样?兴奋不兴奋?欢喜不欢喜?

    ……

    师:看看老师写给你们的信,想想咱们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你有什么话想对我说的呢?请按照格式写下你想对我说的心里话。(学生打开信纸,当堂写信)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你给我的信呢?

    生1:我先来。

    亲爱的赵老师:

    见字如面!读了您开学时写给我们的信,我看了都有点想哭。平时我的泪点可不会这么低。不瞒您说,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收到纸质的书信呢,拿在手里就很感动,是电子邮件感受不到的那种感觉。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很感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教育。

    祝

    工作顺利,天天开心!

    ……

    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也要谢谢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快乐和感动!同学们的信都写好了,你们知道信纸该怎么折叠才最好吗?(生思考,这又是一个从没想过的问题)

    生2:我會叠千纸鹤,表示送你好运。

    生3:我会叠成一个爱心,表示对你的喜爱。(众笑)

    师:你们的折信方法都很有创意,富有时代的新鲜感。这很好!不过,你们想过没有,若是折成千纸鹤或是爱心,收信人展开来后就会出现一个小问题——折痕太多太乱,一不小心还有可能把信纸撕破。(学生紧皱眉头)

    师:该怎么办呢?我来教大家最传统的折信方法,准备好信纸,跟着我一起折叠:先把信纸纵向对折,两道边线要对齐:再把信的下方稍微往上折一点,便可以放到信封里了。这是最郑重的折法,想想看,这样折信有什么好处?(学生折叠得兴致盎然)

    生1:不需要七折八叠,打开以后干干净净,让收信人看得清清楚楚。

    生2:我有一个感觉,把信的下端稍微往上折一点,就好像是寄信人在给收信人行礼一般,充满了敬意。

    师:是的,传统折信的方法,每一个细节中都也透着为他人着想的敬意。

    【课堂评析】

    学科育人要站在儿童立场。一切优秀文化,都必须透过儿童视角加以审视,都必须落在唤醒和激活儿童自身体验上,和童心世界相契相融,才可能焕发出儿童的生命律动。如何唤醒、引领儿童将传统文化“律动于心”,乃是“文化育人”的根本宗旨。

    因此,书信文化的学习并不是儿童身在“象牙塔”内的“走马观花”,而应该是生活中的真切体验。在本教学中,我以自己写的一封信作“引子”,于有限的教学时空中,创设学生“回信”的表达情境,激发学生渴望与老师交流的心理需求。如此,让儿童心灵律动的表达“身在现场”,而并非“远在天边”。写好信后,如何折信,这个“颇有些冷门儿”的学问,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富有“思维含量”的游戏,跟着老师一起投入到“传统折信”的活动中,获得了全身心的感受。有趣的活动,哪个孩子不喜欢呢?身心律动之后,留下的是欢乐的回忆,记住的是书信文化中为他人着想的情谊。永远不该低估儿童的天性,也许,我们以为总是一副“板起面孔示人”的传统文化,于儿童看来则是一派烂漫的天真。

    从生活视角实践书信的现实功用

    师:信纸折好了,放进信封里匀匀整整的,正合适。把信封粘好后,写上邮政编码,贴上邮票,最重要的是写上什么?

    生1:某某老师收。

    师:是的。大家看哦,有一个同学给我写了封信,他在信封上是这样写的——“某某老师敬启”。你们帮我看看,这样写有没有问题?(果不其然,学生又一次陷入沉思)

    生2:应该没有吧,他的意思就是“请尊敬的某某老师开启”。

    生3:本来感觉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听老师这么一问,又感觉有点别别扭扭的。

    师:哈哈,语言就应该不断琢磨。你看,该同学这样写的心意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当然很好,但却犯了语法的基础错误。如果还原完整语句,“敬启”的意思是什么?

    生4:尊敬地开启。噢,明白了,这样写就和他的心意相反了,本意是“请尊敬的老师开启”,实际上却成了“老师尊敬地开启”。

    师:这就闹了文法不通的笑话。类似的情形在生活中还不少见呢!你看,很多小伙子给心上的姑娘写信,信封上写的是——“某某跪启”。(说到这里,已知此中真意的学生们爆发出一阵会心的大笑)你们为什么要笑?

    生5:这是想让人家姑娘跪着开启他的信啊。

    师:你们在写信封时,可不要闹这样的笑话啊!

    师:同学们,咱们用了整整一节课来交流书信的传统文化,真是越聊越有味道。不过,我看到了一则报道:据预测,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未来几年内,私人书信将彻底退出现代人的生活……到那时,你觉得我们的生活中会少一些什么呢?(这一次学生们没有思索太久)

    生1:会少了寄信时的期盼和收信时的喜悦。

    生2:会少一分脉脉的温情。

    生3:会少了一分人与人之间的敬意。

    生4:会少了长久的思念。

    生5:会少一些温良恭谦的优雅。

    生6:会少了长久珍藏书信的那一缕墨香。

    ……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你们心中已经能够领会到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精髓——尊敬之心。我想,无论以后的交流方式是微信、QQ还是电子邮件,只要咱们怀着这份尊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便会情意绵绵,温暖人心。

    【课堂评析】

    语文学科育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儿童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美好,更富审美诗意。语文的育人价值是通过语言文学,将优秀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其精神发育得更加健全。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认知层面,更不能灌输式地简单训示。学科育人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情”到生活中,学以致用,学而有为,在生活中实践,将语文学习中悟得的思想情感、态度观念、精神文化,通过言语实践活动,静静地、悄悄地、不露痕迹地移植到丰富多彩的生活里,让学生日日践行,习以惯之,真正实现情感共鸣和内心认同,进而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便不会在今后写书信时闹出“敬启”这样自以为“有文化”的笑话。即便若干年后,纸质书信真的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发微信、写电子邮件,或是在人生重要的里程点上写请柬时,也会在心中饱蘸浓浓的敬意,在指尖或笔尖下流淌出脉脉的温情。语文,要从学科教学走向文化育人,进而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亲爱的孩子们,纵使相距再远,时光再老,也别忘了:见字如面。

    你,不要挤:世界这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

    ——狄更斯《你,不要挤》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