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改革中实践教学运作原理的理论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源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兴起。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及国家五方关联主体的目标定位、功能契合及协调运作是实践教学稳定、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保障。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目前,有关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总体呈现出明显的“重应用性,少理论性”的研究特征,即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多是立基于对特定高校某一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经验的“碎片化”总结,难以对实践教学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认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陷入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
为此,笔者拟以实践教学中相关主体各自功能定位及职责区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寻实践教学运作基本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内涵,以期为当下实践教学的应用性研究提供普遍性的理论指导。
一、实践教学的起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创业教育理念的兴起
(一)创业教育的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就业难题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踏入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一不寻常的扩展和质变的阶段。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也逐步呈现。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这一社会难题,创业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其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提升创业成功机会,既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桥梁: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其核心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点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即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柯林·博尔将创业教育总结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为此,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趋势的逐步呈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展开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平台,逐步推动创业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的大幕。
二、實践教学的关联主体:国家、高校、教学部门、教师及学生
为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求,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要求,并通过系列高等教育政策、教育行政措施以及其他教育引导手段等途径,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压力转嫁给高校,再由高校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内化为对教学部门、教师的实践教学要求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毕业素质要求。由此,实践教学运行涉及国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教学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等五方主体内在关联如下: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引领者:国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国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引领和维护者。其通过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改革动力。其在应用型转型改革中的核心任务就是:如何引导高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具体包括:第一,明确当前社会急需应用型转型的专业类型、建设任务及指导性工作措施,为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指明实践教学改革方向。第二,围绕应用型转型发展建立诸如学位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评估等各类教育评价体系,以此明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开展实践教学的各类硬件和软件要求,如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等实践教学建设的一般性标准,同时,建立与评估结果相对应的奖惩机制。第三,围绕应用型转型发展多渠道建立经济资助或财政拨款机制,以引导和激励高校积极主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二)实践教学工作的物质及制度保障者:高校
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政策对高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学校层面而言,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任务主要有四个:第一,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配备专门的专项经费、教学师资、教学基地、教学平台以及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资源。第二,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为全校实践教学工作提供顶层设计、对教学部门实践教学工作提出原则性指导、监督教学部门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解决实践教学工作中的普遍性问题、合理分配实践教学资源,掌握全校实践教学建设情况、组织迎接各类实践教学评估工作等。第三,为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完善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实践教学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度等。第四,建立实践教学工作奖惩机制,激发教学部门、教师及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包括教学部门实践教学工作拨款机制、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绩效奖励机制、学生实践教学学分认定机制等。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者:教学部门
教学部门作为高校下设二级学院,在高校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及制度保障后,教学部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任务是:如何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包括:第一,实践教学目标建设,解决的是“特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要求”的确定问题。第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解决的是“实践教学教什么及学时要求”问题,包括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课程、第三课堂以及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设计等。第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是“实践教学谁来教”的问题。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设立、实验室管理人员、专职实践教学人员以及兼职实践教学人员的建设问题。第四,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解决的是“实践教学在哪开展”的问题。第五,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建设,包括细化、落实实践教学奖惩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评估,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解决的是“如何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教师
在教学部门根据专业特征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后,教师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在实践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为:如何根据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高质量地落实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主要包括:第一,制订实践教学工作计划,细化、分解实践教学工作任务。第二,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专业特征及学时安排,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教材、教学场所、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解决的是“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在哪教”的问题。第三,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落实问题,包括实践教学评价因素的确定、实践教学过程的记录以及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设计等。第四,对学生课堂实践教学参与自主性的引导和激发,即如何引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
(五)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对象:学生
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象,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任务是:根据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完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实践教学学分,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素质要求,主要包括:第一,明确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学分要求及学分获得途径,解决的是学生“实践学分获取方式及要求”的问题。第二,明确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要求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方法及途径,解决的是学生“可通过哪些实践活动形式有效提升实践能力的养成”。第三,对学生课外实践教学参与自主性的引导和激发,即如何引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外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理论新探
承上所述,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深受众多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物质环境因素和精神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1]主要特征有:第一,实践教学具有社会化地方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立基于对特定地方社会行业或领域所需人才专业素质的反向解构,进而,构建出培养相应实践能力所需的对应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当地社会对人才的“地方特色”的需求。第二,实践教学具有与高校个性化相契合的特征。各学校均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而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方法、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平台以及社会实践平台。第三,实践教学具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实践教学以培养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的实施必须以特定专业为依托,以与特定行业的职业化要求相接轨。第四,实践教学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特征。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是以学习性与社会性的教学互动推行实践验证理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敬畏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遵循特定的步骤,验证理论的客观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五,实践教学具有规范化特征。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是实践教学质量稳定性的根本保障,即探寻与专业相适应的各类实践教学的可行形式,并创建与实践教学形式相配套的规范化模板、记录载体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所謂实践教学是指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高校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对特定地方社会行业或领域所需人才专业素质的反向解构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创造合适的实践平台、环境或情景,有意识、分阶段、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教学活动并完成规范化考核要求,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安静,向前,李娜,姜勇.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03.
项目:本文为四川民族学院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项目《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以及2019年度四川民族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示范课程“金课”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向前(1980—),男,湖北黄梅人,法学硕士,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宪法学、教育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