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
滕一霖 宇美臻
[摘 要]在国家全面扶贫助贫的大背景下,教育扶贫成为当前开展的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经和重要保障。结合吉林省教育贫困实际情况,通过打造网络平台、创新机制建设、推进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扶贫资金使用效率、转变观念、发挥高校作用,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为探寻信息化与教育扶贫的融合路径、融合模式,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的路径与模型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3-0065-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12
20世纪90年代国家首次提出了教育扶贫理念,其扶贫范围从义务教育逐渐扩大到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从单纯的教育扶贫扩大到技能、经济扶贫。199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攻坚计划(1994-2000 年)》,提出“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标志着中国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始。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大会”上提出“坚持精准扶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治贫先治愚”。2015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提出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表明教育扶贫是解决帮助贫困人口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是我国教育扶贫工作开始的标志[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关心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并要求到2020年,必须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发展教育脱贫”是实现五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要途径。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国家扶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各省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实践中进行了多方位探索,其中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的经验居多,并已取得共識。贵州省以“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江苏省全面启动“经济薄弱地区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项目”;四川省全面部署省域内88个贫困县教育信息化推动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教授在两会时提出“关于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的提案[2]。这些实践与探索,为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有效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但从各省的具体实施情况看,依然存在以下问题:经验和做法停留在实践层面或政策落实层面;探索研究多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点上;尚未形成由点到面的布局,且缺乏省域内顶层设计以及系统的、全局的策略思考。
一、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价值
(一)破除社会贫困本身需要
教育贫困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教育贫困导致了社会贫困,教育贫困是社会贫困的重要根源及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教育贫困是社会贫困的根源。教育贫困直接导致个人物质贫困,间接导致个人精神匮乏。教育贫困通过限制个人发展进而影响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从而导致社会贫困,教育贫困成为社会贫困的根源。其次,教育贫困是社会贫困的一部分。社会贫困是教育贫困、文化贫困、经济贫困、政治贫困共同导致的结果。文化贫困是产生教育贫困的思想根源,从根本上导致教育贫困。再次,教育贫困是衡量社会贫困的重要指标。教育贫困与经济贫困相互制约,教育贫困导致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引发教育贫困,形成“人口素质低、劳动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贫困、教育投入低、教育贫困、人口素质低”的恶性循环[3]。
(二)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扶贫理念认为物质扶贫更重要,教育扶贫中也是如此。教育扶贫首先要解决办学硬件设施、贫困学生吃饭以及贫困家庭的生存问题,但这只是物质扶贫没有解决贫困家庭的根本问题。精神扶贫的实质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通过教育,包括习惯、习俗、心理定势、行为模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改善贫困文化,改变贫困人口的独特文化特征,做到助人自助[4]。精神扶贫的效果往往没有物质扶贫来的直接,这就需要在评估扶贫效果时做到充分的准备。只有精神扶贫可以做到从思想认识的根源上扶贫,能帮助扶贫对象发展自我能力和素质,从而解决扶贫再返贫、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减贫。
(三)多元参与共促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本文侧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保障机制研究,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建立教育信息化网络和网络资源共同构建的网络教育虚拟环境,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机制的建立,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贫困地区,使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公平和优质的教育,切实解决了制约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扶贫的根本是解决教育贫困问题,改善城乡教育不均衡现状。吉林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加入精神扶贫,在已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强网络的链接作用,建设大数据平台,精准调研贫困人口所需,通过扶贫项目的开展与推进,落实精准教育扶贫的任务,强化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意识。同时结合吉林省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省情,优先解决贫困人口的现实物质需求和收入问题,从能够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技能教育入手,首先改变不重视学前儿童教育、不接受基础义务教育现状,逐渐提升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其次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贫困人口学有所成;最后扭转贫困人口教育无用的理念,实现从没有意识、没有精力、没有钱让孩子接受教育到宁可辛苦自己也要让孩子接收教育的转变。促进接受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本地文化,根深蒂固植于每个人的意识中。
(一)以打造网络平台为抓手
1.构建城乡一体化学校联合体。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使用“互联网+”的思想,促进城乡教育组织变革。政府、中小学、各级教育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建设县、乡、村小为网格状的城乡一体化学校,以城带乡,城乡联动[5],解决我省义务教育城乡不均衡问题,提升农村学校发展内动力和软实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2.构建城乡一体化学生学习网络。网络学习空间是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共享、交流、反思、表达和传承活动的网络载体。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网络环境,使城乡学生在一个资源平台实现学习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帮扶目的。
3.构建网络教师培训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依托网络,结合乡村教师所需,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培训计划。在制定培训计划前,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乡村教师进行调研,以教师需求为本,制定不同主题的培训计划,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制定培训反馈制度,增加培训的实效性。
4.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进程中,建设吉林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是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对扶贫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包括扶贫对象的确定、扶贫计划的定制、扶贫措施的实施以及扶贫效果的评估等。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并能提高教育精准扶贫的效率,扩大教育精准扶贫的范围,形成一系列的精准扶贫路径,真正做到教育精准扶贫。
(二)以机制建设为依托
1.建立健全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研究。要改变以往政府资源建设的模式,建立“多党参与”的运行机制,整合资源,打破资源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划分和纵向分类。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数字资源,使之适合农村师生选择、传播和应用。
2.建立健全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保障机制。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扶贫的精准化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扶贫方法,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育精准扶贫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一是基于信息化的教育精准扶贫层次机制。精准扶贫的层次机制是相互联系的,宏观机制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基础,中观机制决定了精准扶贫的组织,微观机制决定了教育贫困人口的参与感。宏观上的布局决定了组织实施的难度,组织实施的效果决定了微观机制的成效,微观机制的成效体现了宏观布局的效果,三者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扶贫机制。二是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扶贫形式机制。形式化机制是指从形式的角度看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运作。一般形式的机制包括行政计划机制、指导服务机制和监督服务机制。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行政通过整体性布局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方式与精准扶贫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要将整体性布局转化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既需要数据的支持,也需要措施精准到位。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精准扶贫功能机制。激励机制指通过激励手段发挥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满足个体的需求。制约机制指的是清除制约精准扶贫的相关障碍,建设与精准扶贫目标相符合的机制。保障机制指的是通过保障贫困人口参与职教的基本条件,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
(三)以推进信息化进程为载体
基于全省精準扶贫的大数据平台,努力构建精准教育扶贫平台。
1.依靠大数据平台精准收集贫困人口信息,并进行信息关联。国家为了推进扶贫工作,建立了聚集贫困户的国家精准扶贫大数据系统,实现了贫困户的建卡建档,但从运行情况来看,这个系统并没有与教育系统、社交平台、商业平台等对接,造成信息缺乏准确性。因此,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首先要实现数据的关联。
2.依靠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贫困人口需求。现有扶贫体系无法了解贫困人口学习所需,无法为学习者提供精准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因此,要通过大数据平台为贫困者构建一个适合学习者已有基础和现实条件的学习路径。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职业技能缺乏、与现代业态适应能力不强的学习者,为他们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3.依靠大数据平台时时汇总帮扶情况。精准扶贫的精准在于对被帮扶过程的精准把控,也就是要根据帮扶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以帮助帮扶对象实现过程性成长。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跟踪扶贫过程,通过时时对贫困人口的学习状况、就业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监督,以扶贫效果为导向,对扶贫内容及方法进行阶段性调整。
4.依靠大数据平台跟踪精准反馈。精准反馈的目的是检验教育扶贫的效果,以便优化教育扶贫方案,提升教育扶贫效率。在扶贫效果的评估上,数据库可以分析扶贫对象的数据,进一步挖掘教育扶贫信息。首先评估扶贫目标。其次是评估教育扶贫过程有效性。最后,评估扶贫结果。扶贫对象是否脱贫,是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通过对教育扶贫效果的评估,可以进一步优化教育扶贫方案。
(四)以提高教育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
我省每年都会在教育扶贫领域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但是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影响整个教育扶贫的效果。虽然我省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因其基数不大,因此增长并不是很多,其中能够用在教育扶贫上的经费更是有限。因此,只有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才能提高教育扶贫的效率。另外,必须强化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作用,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最多的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投入的效率。
(五)以转变观念为核心
观念是转变的内在动力。在学校中,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而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只有校长和教师有意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带动学校和学生的转变。校长、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的重要因素。校长的领导力对于教师业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包括加强教师培训,把握教师发展方向等,并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在学校的影响无处不在,学校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团队提升整体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信息才能及时传播到每个地方,促进教师队伍自身强大,将他助变为自助,才能够真正促进教学的发展。
(六)充分發挥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高校在政府决策中发挥智库教育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方案。在教育扶贫中,高校可以凭借其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帮助政府解决贫困地教育问题。首先,在方案的提出上,高校具有科研优势,有精力和能力对教育贫困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其次,在方案的实施上,高校的人才对教育扶贫内容和发放上可以做出技术指导和人力支持。最后,高校作为人力资源存储基地,可以为教育扶贫提供教师资源以及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高校可以将相关专业学生带到贫困地区,将学生所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既促进了教育扶贫的发展,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进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理念在吉林省教育扶贫工作中刚刚形成。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和贫困地区所具备的计算机、网络的设施都开始起步,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探寻信息化与教育扶贫的融合路径、融合模式,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的路径与模型研究正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研究将从实践中探索和检验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更加深入地探讨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3][4]王卫军,韩春玲,蒋双双.教育精准扶贫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7(9).
[2]马敏.调研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动教育精准扶贫[EB/OL].http://forum.home.ne.
[5]李万光.农村精准扶贫户学生受教育情况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8(1).
(责任编辑:王 岚)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and guarantee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du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ducation poverty in Jilin provinc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 by building an online platform, innovat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zation, improving the us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changing concepts and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path and mode of informatization and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 and model of educ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