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人工智能》教学设计

    钮洪斌

    ● 学科核心素养

    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信息意识)

    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计算思维)

    ● 学习内容分析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并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种让机器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目前来说,人工智能主要模仿了人类的三种能力:模仿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包括视觉、听觉等,如人脸识别、语音控制;模仿人类动作,包括人类手、脚等的动作,如语音合成、自动驾驶;模仿理性思考,包括推理、决策和规划等,如下棋。xDing是一款基于Scratch2.0开发的图形化编程软件,集成了百度云AI模块,通过简单的图形化编程,就可以设计与制作出简单的人工智能作品。当前,实现人工智能的主流方法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就是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使计算机能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

    ● 学习者分析

    本课学习者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交流和分享,在观察、分析、思考能力上都有非常好的表现。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较熟练地操作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Scratch设计出一些相对复杂的脚本,这些为xDing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可能听说过人工智能,也有学生见过甚至使用过人工智能产品,但对于什么样的技术可以称为人工智能却无从回答,也不知道其中的实现原理。

    ● 学习目标

    (1)体验人工智能产品,认识什么是人工智能。

    (2)使用xDing搭建能够识图认物的人工智能作品。

    (3)剖析人工智能作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实现原理。

    (4)借助视频和交流,体验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

    ● 教学过程

    1.人机识物,认识人工智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里多了许多植物。

    活动1:人与APP共认植物。

    (1)说一说:这些植物的名字叫什么。

    (2)做一做:使用“形色”APP来识别植物。

    平板实际上就是一台小型计算机,但“形色”等APP使它具有了本来人类才有的识图认物的能力,这种让机器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就称为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常说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就是指人工智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身边的人工智能。

    设计意图:人工智能离小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但是想让小学生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还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本环节先由学生自己识物,再通过“形色”APP拍照识物,让学生体验、感受这种人工智能产品的功能,从而明白人工智能就是一种让机器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

    2.动手操作,尝试人工智能

    师:这个APP很神奇吧。接下来,我们也来做一个人工智能作品。

    活动2:使用xDing设计识图认物作品。

    (1)打开“样例.sb2”,执行脚本,观察结果。

    (2)打开“识别”控件中的下拉列表看一看,除了视频,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信息?除了能识别植物,还可以识别什么内容?

    (3)获得识别内容后,脚本是如何执行的?

    (4)修改脚本,设计一个自己的人工智能作品(如表1)。

    小结:通过摄像头或者照片获取需要识别的内容,脚本对获取的内容进行识别分析,识别的结果通过广播反馈给角色,由角色输出识别的结果,模仿了人类通过视觉感知客观世界的能力。

    设计意图:xDing是基于Scratch2.0开发的图形化编程软件,集成了百度云AI模块,可以实现人工智能产品的便捷开发。借助xDing软件,学生能够快速地把想法变为现实。为了降低学生从零开始进行程序设计的难度,采用“使用—修改—创作”这种教学思路,首先提供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样例作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了解软件AI模块的功能与使用方法,再通过修改样例脚本实现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做什么以及如何分步骤地做,体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3.剖析作品,理解人工智能

    师:借助xDing,我们实现了识图认物的人工智能作品。那么,计算机是如何做到模仿人类识物的智能行为的呢?

    活动3:探究人工智能的基本实现原理。

    (1)观看微视频,思考:机器是如何获得认知能力的?在猫狗识别应用中,机器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小结:机器可以像人类一樣通过学习来获得能力。机器通过不断地看图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识图能力。图片是一种数据表现形式,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机器学习是一种向数据学习的方法。

    (2)使用百度的EasyDL定制猫狗识别的图像分类模型,校验学习不同数量图片的猫狗识别智能模型,比较它们的识别能力(如表2)。

    小结:训练的数据量越大,图像的识别率越高。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通过视频的动态演绎,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机器具有智能的重要途径,从而建立起对机器学习的初步认识。借助百度的EasyDL定制化图像识别模型,学生通过校验不同数据量的模型,可以发现训练的数据量越大,图像的识别率越高,进而认识到机器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机器可以对新问题做出预判,也就是说,机器具有了与人类类似的智能。

    4.畅谈交流,感受人工智能应用

    师: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带来了便利。

    活动4:畅谈人工智能应用。

    (1)自主观看微视频,说一说:视频中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模仿了人类哪方面的能力?(如上页表3)

    小结:人工智能实际上就是让计算机模仿人类的三种能力:第一是模仿感知,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包括视觉、听觉等,如人脸识别、语音控制;第二是模仿动作,包括人类手、脚等的动作,如语音合成、自动驾驶;第三是模仿理性思考,包括推理、决策和规划等,如下棋。

    (2)你能从人工智能模仿的人的能力出发,说一说你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吗?

    设计意图:不管是科幻片中的智能机器人,还是生活中的智能产品,虽然形状千奇百怪,有些甚至是计算机程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模仿人的某种智能行为——能看、能听、能说话、能行动、会思考,5个微视频给出了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从以上5个维度来学习和体验人工智能的用途,激发学生认识更多的人工智能应用。

    5.思维导图(如下图),建构人工智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身边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就是让机器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当前,实现人工智能的主流方法是机器学习,通过大量的数据学习,使机器能看、能听、会说话、模仿动作、会思考。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运用集中与发散的思维,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集中归纳与应用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形象地呈现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脉络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完成知识的建构。

    ● 教学反思

    从1956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以来,人工智能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当向学生提问“什么是人工智能”“你知道哪些应用属于人工智能”等问题时,他们都回答不上来,而当我向他们举了一些身边的例子如苹果的siri、百度音箱等之后,他们又一个接一个地抢着回答,课堂气氛立马活跃起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学生天生排斥生涩的文字,即使文字并不长,能够记住这些信息,但并没有理解其内涵。因此,把“形色”APP与人类识图认物的能力进行类比,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的概念。

    这种概括性的描述,只能帮助学生大体上了解人工智能。实际上,人工智能实现的基础是数据,必须经过大数据的学习才能让机器模仿人类的某些能力。在探究人工智能的基本实现原理过程中,通过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①机器是如何获得认知能力的?机器又是如何进行学习的?②在猫狗识别应用中,机器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两个问题如果是直接提问,即使阅读了教材中的材料,学生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这是因为,对于抽象的概念,单纯讲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视频,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但是,开始我提供的是一个近4分钟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的回答效果非常不好,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把视频分割成两个较短的视频,每个视频只有1分钟,并且依次呈现,同时在第二个小问题中注意强调问题的范围,这对学生来说就相对容易多了。因此,在使用微视频辅助教学时,必须对视频进行适当的裁剪,以保证内容集中、不分散,引导思考的问题指向也要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点 ?评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影響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或教育组织)开始在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要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

    在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课程内容,仔细选择可操作的学习路径。本课作为小学阶段人工智能的起始课,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对人工智能形成一个总括性的认识。具体来说,要解决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怎么实现人工智能,机器何以能够智能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人工智能,有着许多不同的表述,“通过机器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的技术”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说法。传统的概念教学更多的是采用“讲授—复述”的方法进行,由于缺少必要的体验,学生只是停留在概念文本的识记上,并没有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组织。本课首先设计了“人与APP共认植物”的活动,抓住“形色”APP能够识别植物这一功能,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可以让机器“看”,发现机器被赋予了人类才有的识图认物的能力,揭示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活动4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通过微视频列举了人工智能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典型应用,人脸识别让机器会看,语音识别让机器会听,AI主播让机器会说,自动驾驶让机器会动,阿尔法狗让机器会思考,从看、听、说、动、思5个维度深入地进行拓展加工,进一步建立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感悟。

    知识的学习还必须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运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活动2引导学生借助xDing这个简单的图形化编程工具,设计识图认物人工智能作品,首先通过使用样例作品,思考做什么、如何分步骤做,再通过修改样例脚本实现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亲身参考创作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无穷魅力,进而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但由于学生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真实水平知之甚少,加之受科幻电影的影响,以及一些知名科学家的警告,一些学生难免会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几经沉浮,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大多数是通过机器学习来实现的,它所依据的数学基础是概率统计与优化理论。本课使用百度EasyDL定制猫狗识别的图像分类模型,引导学生通过校验不同数据量的猫狗智能模型,比较它们的识别能力,可以发现训练的数据量越大,图像的识别率越高,进而对机器何以智能这一核心问题形成一个正确的理解——人工智能并不神秘,它主要依靠数据赋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以数据为中心或数据驱动的问题求解方式。有了这些认识,学生就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人工智能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D/2015/02/405)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