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思路的探究

王浩宇
摘要:力学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和重点内容,支撑着许多物理知识的发展.在当前高中物理学习中,力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关注力学解题思路的发展,形成系统的训练,能为物理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物理?解题思路?力学
进入到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已经与之前阶段的物理学习形成了极大的分化,产生了质变.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同学本身就难以适应知识内容的变化,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本文即针对当前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期为日后学习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寻找到力学学习的发展途径,扎实基础.
一、回归本质,找寻逻辑
进入到高中物理学习中,一些同学在力学的学习中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进而打击了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高中物理相较于初中物理产生了质的变化.在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息息相关,许多内容即使不接受系统的物理训练,仅仅是根据生活经验就能做出判斷,引发思考,进而再以物理知识进行解析与补充,物理学习相对轻松.然而在高中阶段,正式地关注到物理的本质,只有扎实掌握其中的原则、理论等,才能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其核心定义只有牛顿第二定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知识,摒弃自己的经验掺杂,根据学习内容、问题内容以及定律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才能实现对问题的解答、知识的理解,实现学习的发展及完善.事实上,从这个角度考虑,高中物理力学学习的关键就是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而物理力学也是许多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在,只有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发展,才能达到物理学习最终目标,为自身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扎实掌握受力分析
在当前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对于力学知识掌握不扎实,主要在于自身受力分析能力不足,甚至有所偏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规定,产生物体加速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受到了外力,物体产生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了外力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想要掌握力学,并且准确进行计算,前提在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当前高中物理学习中,要加强对受力分析能力的训练,实现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扎实基础.许多同学受力分析能力低下,不能很好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阻碍他们的物理学习、解决力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当前高中物理学习中,想要真正提升受力分析方面的能力,就需要理清思路,如将力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多种形式进行划分.受力分析往往是课程开始阶段的第一步,因此在学习中,同学们应关注受力问题,提升对受力分析的重视,在开始阶段奠定扎实的基础,全面推动学习工作的完善及发展,为自身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除了本身分析能力薄弱之外,许多同学难以达到要求,也在于意识上认识不足,由此提高自身的重视程度,具有积极意义.
三、进行基本的逻辑训练
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相较于初中阶段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在难度与内容的深度上都有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同学往往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进一步地推进学习,加之高考压力之下,同学都会不自觉地产生浮躁的情绪,如果不能稳妥地进行知识的训练,很难实现学习的进一步突破和发展.因此从基础的逻辑训练展开,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和扎实的科学意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改善物理学习现状的重要程序.在力学问题的学习中,前提在于对受力的分析,然后分析运动轨迹和趋势等,全面推进学习工作的发展及完善,为自身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当前高中物理学习中,要从物理思维、科学意识等方面着手开展思维训练,由浅入深地进行思维逻辑的训练,进而可以建立基本的物理思维,全面推进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力学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另外,同学们还需要注重自身思维的培养以及根据力学本身的特征,从多个方面的基础着手,突破学习障碍,最终完成对力学知识的学习与突破,全面推进同学们对物理力学知识的掌握,最终实现物理能力的全面发展及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学文.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9(3):87—88.
[2]金书阳.基于案例分析的对称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19(5):125—127.
[3]周静.整体法在高中物理力学解题中的运用[J].湖南中学物理,2017,32(11):94—95,84.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