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石英尧 袁露露 黎珉
【摘要】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农学类专业毕业实习效果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校企联合进行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模式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培养模式的设想、具体内容与操作方法,以及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对开展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校企联合、提升实习效果和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本科生毕业实习是对大学生四年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检验、实践应用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生产、管理、科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是学生从校园学子逐步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毕业实习是大学生的重要必修课,时间长、学分多、内容丰富。现代多数毕业实习是分配到各位老师指导,所以内容多样、形式多样,有的重理论基础研究,有的重生产实践,有的重管理,甚至有的重销售,等等。随着“双创”教育和“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毕业实习也要以培养双创人才为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实习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较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新月异,对学生的思路开阔、知识面要求越来越高。土地承包者多为资金、资源丰富的人员,对农业技术掌握不足,急需技术服务。
现在的农业技术服务涉及面广,不光光是田间具体的栽培技术,还有长远发展规划、中短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水分管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机械化技术、农机农艺农信结合、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等。
(二)新时代本科生接受知识能力强,需要不同平台环境的锻炼
学生的农业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足,有的同学走在水田里歪歪倒倒站不住,这样难于快速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很难快速适应基层农业生产指导管理和企业的生产销售。
现在的大学生聪明、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平台上去锻炼,毕业实习正是得到有效锻炼的好机会。通过校企联合,使学生既能在技术创新主体环境得到很好地学习,又能到生产主体、服务主体环境得到很好地锻炼,熟悉农业生产上中下游的各环节知识点与工作方法。
(三)以在实验室为主的单一基础研究满足不了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
现在的本科生实习较大部分呆在实验室里做试验、查资料、写论文,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有的成为研究生师兄、师姐的帮手。整个毕业实习过程在校园里、实验室里,没有走到生产一线,对生产内容不了解、不熟悉。当前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多数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一线,或基层农业生产管理、或企业生产销售等等。毕业实习单纯呆在实验室里做基础研究的试验,学生应用实践少,缺乏农业生产应用知识,对学生向实际工作转型不利。
(四)学生就业面广,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积累和不同平台的学习锻炼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除了部分考上研究生,多数同学是面积基层,服务农业生产一线,其中到涉农企业工作的人最多。而在涉农企业工作更多需要应用知识,需要技术的研发、集成、推广、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知识技术创新主体、生产主体、服务主体不同平台上实习锻炼。
二、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优点
(一)有利本科生进行农业生产上、中、下游技术融合学习
企业有科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既有上游的技术研究,又有实用技术的研发、集成,还有重要的技术推广服务。所以对于本科生实习,非常有利,有利于培养上、中、下游技术于一身的全方位技术能手,能很好地适应基层一线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工作。再结合学校老师的技术创新研究,做到了上、中、下游技术全面学习,产、学、研技术研发推广模式的学习。
(二)有利于培养学习团结协作、多方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企业工作内容广,不光是农业产品研发、销售、推广服务,还要涉及人与人之间协调沟通、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与农业生产主体之间沟通、与相关农业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沟通等等。学生不光学到技术层面的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与农业领域相关的人文方面知识,对提高工作能力大有好处。
(三)有利于了解农业发展新模式、新技术、新动向
涉农企业有种子企业、肥料等农资企业等等,他們的产品、技术、推广模式都要跟上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走在行业的前沿,才会有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本科生在这里实习,可以更快更多地了解到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新动向,熟悉最新的农业技术,跟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农业产业的引领、指导和服务有很大帮助。
(四)有利于从学生向工作人员身份与心态转型
本科毕业生在企业实习,是由学生身份向工作人员身份调整适应的过程,有利于从学生向工作人员身份与心态的转型,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在实习过程中有老师带领与指导,不懂的可以随时请教咨询,有不适应的随时有老师的开导,有利于学生身份与心态的转型。
同时,实习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可接触农业、农村、农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了解我国“三农”问题与需求,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整个实习过程是接触生产,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工作,成长快。
(五)有利于把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应用有机结合
学校是农业技术研发创新主体,有着很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条件,企业是技术应用推广主体,使创新的技术得到有效利用,发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可以使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应用有机结合。克服在实验室里单纯的理论研究,脱离生产应用,也克服了完全在生产主体仅有推广应用、没有技术研究研发的不足。
(六)有利于学生就业
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一方面可以尽快适应工作,由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三、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实践
(一)双导师制
校企联合进行本科生毕业实习培养,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安排一位指导老师,企业里安排一位指导老师。校方指导老师负责按照学校对毕业实习的相关要求进行总体把关,注重各环节的方式方法和实习质量,企业方指导老师负责学生日常的实习内容具体安排实施;校方指导老师注重学生技术研发创新方面的实习指导,企业方指导老师注重学生技术应用推广、销售与管理等方面指导;校方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论文撰写进行指导把关,企业方指导老师对学生日常论文试验数据或资料收集进行全程指导。总之,校企双导师,对学生毕业实习的各方面进行全面指导把关,得到更好的实习效果,顺利完成畢业论文。
(二)内容设计安排上突出多方位结合,切忌内容单一
校企联合培养,重要的优势就是技术创新研发与技术应用推广相结合,所以在毕业论文内容安排设计上一定要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实习内容尽量包括农业产业上、中、下游内容的结合,产、学、研内容的结合。如包括技术研发、集成、试验示范、应用推广多个环节,这样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学习知识与本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服务。
(三)实习过程要规范管理
实习过程管理要细致规范,首先制定详尽的计划,形成规范的开题报告,由双方导师进行论证把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做好实习日志,双方导师要定期对实习日志进行检查。做好阶段性汇报,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实习汇报,向导师汇报实习结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导师负责解决。导师不定期到实习现场进行考察或观摩。实习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不同内容实习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严格把关,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四)可采取顶岗实习,全面历练
可尝试采取顶岗实习,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安排到技术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工作交给学生,甚至工作过程中的协调管理等均由学生去做。导师要随时跟踪了解进展,发现学生的困难,跟踪指导解决。实习中可设计若干个必做环节,比如至少一个技术研发集成,至少一个示范点,至少对接服务三个农业生产主体,至少开展五次技术宣传服务,至少进行一项工作内容计划书的起草等等,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历练。
(五)考核方式方法
考核方式采取实习过程考核与毕业论文考核相结合,适当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过程考核可包括几个环节,开题报告环节、导师定期对实习日志的检查、阶段性汇报、导师不定期现场考察与提问、实习研讨交流等等,毕业论文考核包括论文的质量与答辩的质量等。
(六)安全管理,责任到人
毕业实习校企联合培养,安全是大事,要构建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责任制。规范实习操作行为、交通行为、生活作息行为,各方要签署安全责任书,做到全过程嘱咐到位、跟踪到位、监管到位。
(七)做好基地培养建设
校企联合培养具有很好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学生毕业实习培养能力和条件,对培养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基地培养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建立遴选机制,对有意愿承担学生毕业实习的企业进行考察评估,主要对实习的条件、指导老师能力进行考察评估,遴选可以承担联合培养的企业;二是校方要对企业方的指导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技术方面、指导方式方法、安全责任等等;三是对企业指导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优,每个实习周期结束后可组织一次,实行优胜劣汰,保证更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荣红,崔海军.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实习模式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108.
[2]马小华,姜国平,祁利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毕业实习模式探讨[J].教育界,2011,(21) :143.
[3]石英尧,胡霞.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121.
[4]李延斌,高有华,孙学雁.毕业设计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校内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6,(7) :3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yxm031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