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创新
崔雯雯
【摘要】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以手机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进一步搭建平台、再造流程、优化体验,切实提高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的移动化程度。以作者所在单位的实践探索为例,探索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创新之路。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实践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判断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6%。以手机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升级,体现的大众信息接收习惯的迅猛转型。党中央、国务院也对当前网络传播格局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推动融媒体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牢牢占据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移动优先的趋势在在线教育领域也有充分体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01亿,其中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94亿,占整体在线教育用户的96.5%,增长率达63.3%。有23.8%的手机用户使用过移动端在线教育,较2017年底增长8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在线教育移动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在此背景下,以青少年宫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公益机构,应牢牢抓住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时代红利,应势而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把移动端作为校外在线教育的发力方向,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向移动端倾斜,进一步搭建平台、再造流程、优化体验,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少年。
二、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创新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用户习惯催生阵地转移。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年龄层主要集中在6至40岁。随着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速,这一人群获取资讯的方式主要依靠移动网络。《报告》数据显示,10~39岁群体占目前整体网民的67.8%,是网络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人群。
2.传统瓶颈倒逼服务升级。一方面,传统的青少年校外教育主要在线下进行,其推送资讯、培训报名、咨询解答、课程开展、成果展示等必要环节都采取面对面方式进行,耗时耗力且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初期各机构所搭建的网页平台,也因网民上网习惯的转变而受到制约,出现用户数量骤减、资源更新迟缓、功能开发停滞的一系列问题,难以发挥原有功效。
(二)可行性
1.蓬勃发展的移动应用能够为校外在线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一方面,依托网上共建共享的海量教学资源能够突破各机构现有师资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用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等技术工具可以全面优化用户报名、资讯推送、即时交流、培訓反馈等环节的用户体验,并形成持续性分享。
2.高度整合的用户黏度能够为校外在线教育提供天然的用户基础。各移动平台在流量获取、社群运营、用户规模与黏性等方面成熟且有优势,如将校外在线交易移植至移动端,对用户来说不仅观念上高度契合,而且在操作上容易接受;对机构来说,借助平台积累的用户数据,能够降低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为在更高水平上开展教学研发、定向推送、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三、宁波市青少年宫校外在线教育实践探索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青少年宫着力谋划校外在线教育向移动端的战略转型。目前,该机构提供的移动端服务平台有三个:一是“宁波市青少年宫”微信订阅号,定位于资讯发布,兼具在线报名、网络课堂等功能。截止2019年3月30日,该平台粉丝数为51239人,用户人群主要是宁波本地的青少年及家长。用户黏度高,WCI影响力指数高,是宁波本地受关注度最高的校外教育公众平台之一,在宁波市新媒体研究中心每年发布的《宁波市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中,长期位列“市民公共服务类”十强。二是“数字少年宫”APP手机客户端,定位于功能应用,可实现选课报名、在线缴费、课程查询、线上作业、即时交流等九大类功能。该APP版块自2016年推出以来,已有160万次使用量,后台数据库积累的有价值的用户资源达六万余条,是浙江省少年宫系统内首个实现全功能运作的地市级版块。三是“宁波市青少年宫”微网站,定位于政务公开,该微网站将原有PC端“宁波市青少年高”官网的重点服务功能优化移植到手机移动端,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器、微信公众号底部功能菜单等渠道访问使用。
以上三个移动端平台定位各有侧重,功能各有优势。通过综合运用,已经形成了功能互补的移动端服务矩阵,全面实现资讯发布、报名反馈、实时查询、宣传展示等功能,总用户数(有叠加)突破15余万人,总访问量突破300余万次,形成了移动端校外在线教育的良性循环。该机构的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平台
1.在线培训平台。开设“微课堂”版块,成为线上培训的主阵地,轻点鼠标,名师到家。如该版块于2016年11月推出的书法名师周宗毅的8集系列微课,每集3~5分钟,受到青少年欢迎。此外,“微课堂”还开设了美术、舞蹈、音乐、科技、天文等门类,先后收获了8万多人次的点击收看。2019年,栏目又创新推出了“小年糕大课堂”栏目,通过网络征集了一批由青少年自己摄录的“微课”,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向大家演示各类技能、分享生活窍门和学习心得,如正确的握笔姿势、还原魔方的技巧、发声的练习方法、英语朗读和发音等等。由于教学视频是学生亲手演示,既实用又接地气,收到了超出预期的好评。
2.线上活动平台。运营团队善于结合时事热点和重要节日,积极策划开展各类微活动。如“垃圾分类大闯关”答题、中秋诗歌吟诵等活动的主题网页,融会了语音、视频、游戏等多媒体元素,寓教于乐,吸引了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参与。
3.才艺展示平台。固定开设“微主播”“微舞台”版块,为青少年搭建展现才华的网络舞台。如“微主播”栏目面向全市招募小主播,以“我和宁波市青少年宫的故事”为主题,让孩子用3分钟的语音讲述在青少年宫学习、成长的暖心故事,一经推出就收获了近2万多粉丝们的关注;“微舞台”栏目则是让一批有特长的青少年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舞蹈、戏曲、乐器等方面的才艺,收到孩子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二)再造流程
传统线下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在培训报名、咨询、反馈等环节都面临效率低下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报名拥堵、资讯不全、反馈迟滞等,是校外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宁波市青少年宫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线上线下各要素进行集成融合,对各流程进行再造,大力提升了校外在线教育的服务效能。
1.优化前端供给。由微信订阅号发布开课公告,由“数字少年宫”APP提供报名平台,打通微信、APP、微网站和线下自助终端的报名和缴费入口,从而实现多平台无缝衔接、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的前端供给格局,不仅让用户在培训报名环节享受到“最多跑一次”服务,也大大缓解了机构线下报名的工作压力。截止2018年12月,通過APP、微信、微网站报名的学员,已占总数的90%以上。2018年5月,宁波市青少年宫的“电子发票查询系统”在微信平台上线,学员家长可自助查询下载培训电子发票,减少了来回跑腿的麻烦。
2.强化即时沟通。注重发挥移动端平台即时通讯的互动功能,无论是课程培训还是日常活动,都会在报名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建立专门微信群,教师、职工与家长可以在群内提前沟通注意事项;在“数字少年宫”APP中,用户可以对报名情况、授课时间地点进行实时查询,且该APP融入了短信群发功能,对培训开课、停调课等重要事项群发短信通告;三大平台的后台留言和用户咨询,均落实专人进行在线答复。
3.注重日常反馈。该机构着力加强日常的资讯反馈,将各类活动开展中的实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实时分享在群内,同步满足家长的知情权。此外,该机构所对所承办的大型赛事和重大活动,均在事后即时进行宣传。例如,由该机构承办的浙江省首届“The Blast Games机器人竞技活动”就在活动结束后,将记录短片通过公众号推出,扩大了赛事影响力,吸引了更多青少年投身机器人竞技活动。
(三)优化体验
1.运用互联技术提升用户信任感。在2018年举行的第五届宁波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作为承办方的宁波市青少宫,在整个赛场布设了12台网络摄像机,对开幕式和比赛全过程进行了在线视频直播,有22万人次的点击收看。由于直播过程实时、公开、透明,比赛的公正性得到了呈现,改变了以往个别家长对比赛规则和公正性的异议,该项赛事开办以来第一次实现了“零投诉”“零异议”,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口碑,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互动策划,保障用户参与感。该机构通过高质量策划推动粉丝高水平互动参,并注重项目的全流程传播,形成持续曝光、赢得持续关注。2019年3月启动的宁波市青少年宫形象宣传片的拍摄,策划团队借助微信号进行公告,面向粉丝用户群征集小演员;拍摄过程以幕后花絮的形式滚动连载;在成片后通过官方微信号、微网站及本地教育新媒体矩阵联动发布。以上策划和实施步骤,不仅宣传了该机构“致力于公益”的良好形象,而且赢得了移动端平台粉丝用户的深度参与、联动分享,并吸引了更多新注册用户。
3.线上线下联动增进用户获得感。宁波市青少年宫采取“线上发动征集、线下实体支撑”模式,在过去三年形成来了较大的影响。2017年,该机构微信号面向粉丝组织了首次线上线下联动的“玩转警营·安全同行”警营开放日活动,报名通告在线上发出的短短几分钟,参与名额被秒杀一空。此后,“玩转乐高·探秘工厂”乐高中国嘉兴工厂参观行、“粉丝团魔术秀专场”“亲子烘焙专场”、公益冬令营、东海夏令营、新年音乐会等十多次高规格有质量的微活动,都是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产物,本地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影响力迅速得到增强、粉丝黏合度大大提升,青少年和家长以“抢到名额”为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满满的获得感。
四、结论
校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它天然地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公益性的特点,与移动互联的特质不谋而合。当前,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技术日益成熟并不断升级,都为在线教育创造更多机会。轻量化、碎片化、结构化的知识更适合移动端的学习场景。因此,青少年校外教育应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移动端的平台建设,充分运用新的传播思维和前沿传播技术来扩大公益机构的网络影响力,为广大青少年搭建健康向上的网上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丛中笑.新时代校外教育应构建三个平台[N].中国教育报,2018-01-17(02).
[2]吴彰.校外教育阵地新媒体网络教育活动实践与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08).
[3]葛岩.微信平台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4]韦唐.浅谈互联网信息科技在校外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应用[N].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