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透射的是人之智慧(上)
聂闻
在我国,科举取士之前,实行的是举孝廉制,被举荐者皆为文人雅士,能提笔立言是这一群体之共性。从隋朝开始,统治者开始科举取士,开启了借助文章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时代。科举制度,也被誉为人类封建史上最科学、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即便是科举制度最后沦为八股取士,仍然能为统治阶级选出需要的、优秀的人才。无论是举孝廉制,还是科举取士,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人才来自能写文章的人,能写文章的人即为人才。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或“人才”,与“文章”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人与文章的关系,我们最熟悉的说法莫过于:“作文如做人。”“先做人,再作文。”前者论述“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后者在讲述两者的顺序问题。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所能看到或理解的,往往是这样的一些表述:做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其实,纵观文章内容与其作者生平,文章更多体现的一个人的才气与智慧,而不能完全检验或展示一个人的品行。无论是“文如其人”还是“人如其文”,如果立足点是对品德的检测,更多情况下只是一厢情愿的一种理想,文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行(作的都是道德文章,写的都是精神世界里的理想壮志,想要实现的立碑刻传的传承,没有人会写有损品行的字句)。文章是能体现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但更能展现一个人的智商,因为:写文章这件事,首先要表达的是智慧,其次是力求一种智慧的表达。所以,通过一篇文章,完全可以实现对一个人是否有智的考查与选拔。所有的考试,除了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之外,其实都是对聪明才智的考查,因为一个人不聪明,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对知识有精准而熟练地掌握,更少能谈得上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与迁移。让聪明人办事、解决问题,只是一个对象和任务不同罢了,他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与途径。所以,选拔出聪明人,是所有考试的共同功效。下一期,我们来探讨文章与人的智慧之间存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