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服务学习”式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摘? ? 要:大学生“服务学习”具有应时应势的优势,文章提出通过整合生成专业性指导、综合性宣传、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化推广等多元综合服务内容,设置完成“指导调研—合作研讨—服务行动—反思领悟—庆贺成长”五个环节,形成“服务—学习—服务”良性循环,从而构建联合联动的“服务学习”式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服务学习;思政教育;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88-03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承载家庭和社会未来期望的重要人才资源,大学生成熟有担当对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设计构建“服务学习”式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可以鼓励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工作和志愿服务,具有推进思政教育和改善社会治理的双重价值。

    一、应时应势的“服务学习”内涵及优势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探究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称,21世纪“服务性学

    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服务学习”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而被各国所借鉴,最初是指“一种向学生传授公民意识与责任、学术内容、技能和价值观的方法,是从服务活动的体验中获得经验教训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学习”渐渐融合课业学习与社会服务,形成“指导、合作、研讨与反思”等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有组织地参与服务活动并进行结构化反思,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业与高级心智技能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和公民素养的形成[1]。因此,“服务学习”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社区为平台,通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发展有需求时,向周边社区提供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获得反思与成长,以扩充社区工作思路和队伍的方法。“服务学习”是兼顾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是理论与实践教育同向同行的手段探索。

    (二)“服务学习”的适应性优势

    “服务学习”以大学生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潜在人才资源的动力。大学生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期望和联结纽带,有着个体心理成长和社会化的发展目标,具备在社区开展“服务学习”的成熟条件和优势:大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并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作为青年的优秀代表,有较好的社会信誉和评价,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信任和拥护;作为家庭中最具活力和期望值的个体,能够引领家庭的发展方向和文化氛围;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和科技手段,能够熟练应用并推动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群体能够带动塑造社区心态。

    以社区为平台,可以扩展高校社会服务的效能,而且具有推动社会治理的时代意义。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目前的社区治理存在多元主体参与性不强,人员队伍不足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参与到社区治理一线,能够扩充人员队伍,创新治理方法,推进文化传承和熏陶,提升治理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高校大学生的参与可以凸显这些方面的优势。

    (三)“服务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心理育人越来越成为全员参与、持续终身的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在校内外构建综合性的发展环境。实践表明,心理问题往往不只是个体的状态,而是整个家庭甚至社区的缩影,心理问题的解决常常面临着家校沟通的困难和障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心理育人渠道,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与路径。

    “服务学习”以大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创生价值。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的阶段,有较充足的学习和实践时间,对自我与他人、家庭及社会的关系有着深入的思考与体会。在大学生中开展“服务学习”,能很好地整合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给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和成长环境,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和社会化成长,还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和职业能力。在服务内容上,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传播现代健康理念;在服务过程中,践行人际互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在服务结束后,感受自我实现,反思自我成长,获得自信和生活智慧等。

    二、构建联合联动的“服务学习”式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整合生成多元综合的服务内容

    “服务学习”的内容设计要兼顾适应性和综合性,既要符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对大学生的个体成长成熟具有教育意义。具体而言,高校可整合资源生成以下四种内容。

    第一,专业性指导。利用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如教育、医学、农学和金融等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指导或生产实践服务,以此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其对专业价值的理解和好感,从而更加热爱和认同自己的专业。

    第二,综合性宣传。利用大学生广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素养,开展如科普宣传、社区治理和文化艺术建设等提升社区文明程度的宣传或建设活动,在群体活动中加强组织、沟通与合作等能力的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与自信人格。

    第三,公益性服务。利用自主支配的时间和仁爱之心,开展如帮扶困难群体、心理援助和志愿服务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公益性活动,宣传和普及文明健康生活的理念,用生動的案例塑造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阳光的认知观念,用行动培养友善好施、乐于担当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与家国情怀。

    第四,网络化推广。利用熟练掌握的网络新技术和新思维,提供新媒体技术推广、云计算和大数据管理等利于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推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目标管理和规划等能力的进步,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与价值感。

    (二)精心设计互动联通的学习过程

    人格的成长与完善必然要经历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和改变,即知行合一的结果。大学生“服务学习”可设置为“指导调研—合作研讨—服务行动—反思领悟—庆贺成长”五个环节,在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建立双向沟通、联合联动的“服务—学习—服务”循环联系机制,更好地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如图1)。

    1.基于认知重构与使命确立的“指导调研”。调研可以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实现:自下而上指通过采用问卷、走访及座谈等方式,在社区中开展社区及居民需求的现实调研,归纳整合形成服务学习的主题和内容;自上而下则指面对突发性事件或时事所需,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而需要社区完成的工作内容,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的工作中。

    2.基于经验重组与专注培养的“合作研讨”。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或学习培训,通过文献分析法、理论研究法与小组研讨、团体培训等方式,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开展问题分类和原理分析,形成准确的判断和概念,识别正确理性的价值理念,了解和掌握有效的应对方式,形成有利于推进社区治理的针对性技术思路。

    3.基于意志锻炼和行动体验的“服务行动”。通过实践检验法,验证社区问题应对方式的实效性,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专业性、综合性、公益性或新技术的服务,可以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或者综合参与各类服务,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工作水平。

    4.基于自我觉察与观念领悟的“反思领悟”。反思是学生对服务活动进行记录、思考、评价并接受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结构化的反思活动,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理解与建构知识,升华对实践生活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认识、摸索尝试和困惑无措转变为理性领悟、坚持行动与认同内化的状态。反思可通过小组分享、个人总结和合作研讨等方式进行。教师在信念上的反馈、支持与辅导能引导学生更加积极、有建设性地面对服务经历和体验。

    5.基于情感升华与价值生成的“庆贺成长”。通过情感启迪学生总结自我的学习与成长、评价进步与收获,实现情感的升华和价值的生成。服务活动结束后,通过教师、社区成员和媒体等对学生的参与和付出予以认可肯定、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自我悦纳感和社会归属感,激发学生继续服务的倾向和意愿。

    五个环节是层层递进和相互影响的,具有周密的结构与逻辑关系,通过精细化的准备安排,形成有目标、有方向和有总结的完整教育环节,从而促进情感与理论、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三、实现修己安人的“服务学习”双重价值

    “服务学习”架起了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济世的实践桥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手段。它使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双向受益,将知识习得与问题解决紧密衔接、将课程学习与校外实践整合融通、将认知建构与社会性发展贯通一体,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服务兼而顾之。

    (一)服务以“修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学生由资源使用者变成资源提供者,由服务消费者变成服务生产者,由被动观察者变成主动学习者和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受助者去觉察自身具有的潜在可用资源以及问题的症结,并共同努力来加以改變,从而实现个体价值和自我认同”[2]。

    1.提升个体心理弹性与观察力。在大学生防疫志愿者的访谈中发现,“服务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与行动方式,参与社区服务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与恐慌,提升心理弹性与理性认知。大学生以己之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通过“做中学”与自我、团队和服务对象等不断地互动对话,从多个视角反思生命的成长、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可以调整和完善自身对社会的认知观念和情感态度,更真实和准确地理解多元文化和多样人格,学会解决问题和调整应对方式,提升心理弹性与观察力。

    2.提升个体品德素养与适应力。“‘服务学习作为一种公民教育手段,在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化,培养良好品德和公民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能够将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的最佳途径”[3]。“服务学习”能形成学生乐学、诚信、友善和自省等积极人格品质,提升个体行动实践、沟通交往及组织协调等能力,“促进成熟情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等意识的发展”等[4]。同时,“服务学习”的对象较为复杂多样,可以帮助个体学会适应不一样的环境,与不同的人建立有效沟通,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服务学习为学生的生涯探索搭建了桥梁,有助于学生确立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其生涯成熟度”[2]。

    3.增强个体自我认同及价值感。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常常在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存在差异,并不断因此烦恼挣扎。此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和实现自我,可以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增加自信,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寻找生命的意义。“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互动交流中,大学生的见识、思维、视野乃至能力和素质都会得到极大的扩充,从而促进人的本质力量进一步生长和发展”[6]。有意义的服务经历会促使学生养成持续参与社会服务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激活担当济世的使命与家国情怀。当代青年要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也要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服务学习”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以济世的平台与机会,能够让青年直接参与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成为青年展示自身力量,发扬担当奉献精神,造福祖国和人民的良好机会,是青年大学生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开拓人生发展领域的难得途径。

    (二)服务以“安人”的社会治理价值

    大学生群体对社区的关注和服务,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评价和文化引领,发挥高校在社会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宣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及亲善有爱的积极心理理念和认知风格,促进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的建设。

    1.注入社区治理的新活力。社区工作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需要许多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服务学习”成为扩大高校社会服务功

    能、扩大社区工作队伍资源的有效策略之一。如在很多地区,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贡献知识,展现积极情绪,提供科普宣传、人员控制、信息登记和春耕农作等多种志愿服务,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2.扩充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十九大以来心理学服务发展到了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和平安中国的新高度,是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键。当前,心理健康社会工作人员缺口大,现有服务状况远不能滿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学生群体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大多数学生拥有着理性平和、阳光乐观的积极心态和助人为乐的善良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展健康理念宣传、助人解忧及导人向善等帮扶工作,扩充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同时,大学生“服务学习”能得到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往往可以引导家庭甚至社区进行良好心态的共建。

    3.推进文明传承与价值观弘扬。大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生动的社会服务,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加强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可以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人生真谛,常怀感恩之心,传播正能量。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推广优秀文明和先进技术,弘扬济世助人及担当奉献等优秀美德和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加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大学生的成长与梦想一直都与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学习不应止步于课堂、书本与实验室,更应该与时俱进、知行合一,以己之力奉献社会成就自我,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茂粉,陈光华.近20年国内“服务学习”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NKI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2]姚梅林,郭芳芳.服务学习在中国:现实需要与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李庆瑞.高校“服务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兼论美国服务学习课程的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2018(12).

    [4]James M.Conway,Elise L.Amel & Daniel P.Gerwien.Teachingand learning in the social context:A meta-analysis of servicelearnings effects on academic,personal,social,and citizenshipoutcomes[J].Teaching of Psychology,2009(4).

    [5]杨红梅,崔明丽.社会参与视阈下的“服务学习”[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1).

    [责任编辑? 宋? ? 宇]

    收稿日期:2020-06-22

    作者简介:田甜(1985—),女,山西繁峙人,山西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20180306);2020年山西农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节气养心主题文化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ppwh202001)

猜你喜欢社会治理思政教育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农村社会治理优化研究风险感知与协同治理:社会治理中的媒体角色基层社会治理视域下公益实践传播内涵及现实价值践行新发展理念 助力脱贫攻坚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思政工作方法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新思考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及原则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