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计新用”促进儿童道德自我构建

    周莉

    摘 要: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儿童差异是教育教学中所直接面临的客观现象。尊重差异,古计新用:“以逸待劳”,点拨优势群体;“隔岸观火”,优化中等资源;“抛砖引玉”,转化弱势孩童。在此过程中,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成果紧密结合,让儿童在自身已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新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即完成儿童道德自我构建。

    关键词:差异; 自我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15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084-001

    儿童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承认这个事实,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帮助他们从已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出发,自主构建新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即完成儿童道德自我构建。

    一、“以逸待劳”,点拨优势群体

    “以逸待劳”,本意是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此处“逸”是一种安闲之状态。在德育工作中,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种学生群体,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悟性较高,在长期家庭教育的正面熏陶下,已然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知,有自己的是非判断。面对这样的孩子,一方面,我们要善用“安逸之态”坐享其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巧妙地选择时机提升他们道德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依靠这些优势群体的外在表现帮助其他孩子确立道德自我构建的新目标。

    1.及时评价,树立认知目标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优势群体”的表现是很优秀的,他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强烈的规则意识。然而这种种优异的表现在教师眼里是亮点,但对于懵懂的低年级孩子而言,并没有敏锐的触角能够感觉到,这就需要教者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去评价。比如“某某同学早读课表现真不错,既不到处乱跑,还坐得端端正正,朗读认认真真。”“今天,我要谢谢某某同学,有了他帮忙劳动,老师感觉轻松多了!”如此评价和激励,优势群体俨然成了榜样,而对于其他孩子而言,道德认知目标再也不空洞,并有了实实在在的动力。

    2.主动示弱,激发道德行为

    优势群体以自己优异的品行为同龄人树立了榜样,依靠的是原有的道德积累。但孩子毕竟是孩子,面对同伴、班级,又有哪些可以尽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常常是茫然的。怎样将他们的这种热情和责任激发出来,老师和家长的主动示弱是一种有效策略。比如面对一堆乱七八糟的作业本,老师只需不轻不重的抛出一句“还要上课呢,这可怎么办呀?”立刻就有懂事的孩子上来了。

    3.巧妙点拨,优化品行素质

    安逸地享受孩子们已然形成的优秀品质的同时,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他们偶尔显现出的弱点,这“弱点”恰恰是这一类学生道德自我构建的关键点。比如你会发现明明在碰撞纠纷中,双方都有过错,他们却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正面形象,选择了置身事外的辩解等等。究其原因,家长过高的期望、教师过分的信任,让他们自尊心异于常人的强烈,过于追求“表面完美”,耐挫力不夠,这些都是优势群体不可忽视的品格缺陷。

    二、“隔岸观火”,优化中等生源

    “隔岸观火”,原意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此计如运用到儿童道德自我构建的策略研究中,首先需要抛开的“敌我”的对立局面,秉承的是“挑火的”动机,但动机转为优良,旨在通过竞争氛围的设置进一步促进儿童道德自我构建。

    1.生活竞争。生活中竞争是一种常态,不同能力和道德水准的孩子常常在不自觉当中选择和自己相仿或略高于自己的同伴作为“对手”,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善用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比拟状态,在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中,通过言语点拨(有时表现为一种善意的挑拨),让他们发现同伴的优势,比如孤独的甲同学自认和乙同学没有差别,可是同学们就是喜欢乙多一些。作为明白人的教师可在乙同学助人为乐的时候故意让甲去找乙,面对面、活生生的同伴熏陶可要比空洞的说教深入多了。

    2.活动竞争。活动竞争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构建的主题,设置相关竞赛的活动,为了取得团队比赛的胜利,团队成员之间、团队和团队之间必然是尽展优势,互相取经,诸如团结、谦让、敢于牺牲、小我服从指挥、失败了不气馁、敢于向对手学习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必然也会在竞争活动中被孩子们悄然吸收,实现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结构。任何一个发展正常的儿童在这个独特的整体素质结构中总会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弱点,即表现出个体内素质之间的差异。隔岸观火以促竞争,可以刺激同伴间品格优势的互补,实现道德自我构建和完善,另一方面虽说竞争是常态,但限于自我满足状态的中等生源,更需要这种比拟和竞争力量的激发,从而让他们发现自身道德成长中的不足,通过相互学习和赶超,主动构建新的道德认知,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

    三、“抛砖引玉”,转化弱势孩童

    “众所周知,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品德、个性心理等诸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品德教育也应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者,作为学生中的优势和中等资源,都要善于“抛砖”,抛出自己的平凡,而不是抛出优势和“高高在上”,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亲近,自己的真诚,让他们感觉原来大家都一样,没有谁高高在上,没有谁看不起谁,大家都会遇到困难,都要努力地去克服才行。“抛”的过程是一个真诚展现自我的过程,需要有目的性,更需要把我们帮助的孩子拉进来,拉到我们的周围,让他们一起活动一起笑,在活动中尽心设置让他们展现长处的“机缘”,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发自内心的欢呼与夸赞,从而渐渐摆脱自卑和懦弱,自信地去构建其他优秀的道德品质。

    “抛砖引玉”是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真诚帮助和互动的过程,当弱势孩童潜藏的“美玉般”的品格和能力被激发,他们的道德自我构建自然更进一层。而对于“抛砖者”而言,他们的胸怀和集体生活、社会生活的意识、觉醒也不一样了,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承认差异 激励学生 开发潜能 提高素质——差异教育模式”,《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2期

    [2]檀传宝.《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

    [3]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教育研究》2010.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