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

    崔艳雨 武志玮 陈媛媛 石博 王哲

    

    

    

    【摘要】“課程思政”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结合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对如何在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对实践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隐性”教学方案设计、适合“思政元素”融入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匹配“课程思政”教育需求的教师“思政”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思政”能力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充分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课程思政”不是在非思政课程中生硬地照搬思政,而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强化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教育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等内容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形成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

    二、分析实践类课程教学特色,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为了强化工程能力,增强感性认识和工程意识,工科专业大部分设置有相当学时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目前的课程思政研究,多数围绕着理论教学展开,主要阵地为课堂教学,针对实践教学开展的“课程思政”研究较为稀少。由于实践类课程授课模式的特殊性,开展实践类课程思政教育,具有与理论课程很多不同特点:(1)专业知识综合性。实践课程强调对于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融入企业一线,提升行业、企业的认知;(2)思政元素全程性。实践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职业标准、法治意识、团队协作、工匠精神、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等要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贯穿体现,但是这类元素往往不与具体某个项目、某个知识点对应,甚至需要在整个实践项目全过程中逐渐体现,凝练难度较大;(3)开设方式差异性。绝大多数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多,思政元素不再是“讲出来”的,开展教学的场所也由课堂变成了实践基地、企业现场等。任课教师、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均与理论课程有较大区别。这种教学差异性导致了在理论课程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实践类课程中不再适用。因此,研究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做好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方案设计,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合理地处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探索适合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促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对于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索实践类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校外实习环节,从课程教学内容、育人目标、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探索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隐性”思政教学方案设计

    充分挖掘实践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使其与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交互融合,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以知识、能力与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以“课程思政”教育规律为依据,以“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为指导,开展课程顶层设计研究,编制“隐性”的思政教学指南。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提炼“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讲授“零过度”和“无缝对接”,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图1)。

    实践环节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思政”元素的融入和体现,是理论课程中难以比拟的好机会。结合不同实践教学类型,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课程设计类教学环节重点突出遵章守纪、规章意识,培养学生遵守规章规范、学会抓住工程问题中的主要矛盾的能力;实验类教学环节注意加强学生对于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校外实习类实践教学需要着重树立学生的工匠精神、环保意识等。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结合课程实际,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丰富课程内涵,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各门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不同特点,设计兼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训练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为基础,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研讨式学习等,适合作为思政元素融入有效手段(图2)。课堂的“翻转”需要注意创新方法及手段,强化过程设计,注重教师的引导。实践环节开展前,提前布置与专业实践知识能力匹配的自学要求,提前要求学生掌握安全须知、纪律要求等。实践过程中,主要以研讨、讨论、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形式,重点解决实践前的疑惑,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等;实践后的自测、自评是检验实践效果,巩固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拓展的良好机会。

    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育人往往是隐性的,需要在过程中让学生去体会、熏陶、感染,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很重要,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过程的组织更加重要。

    3.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育人意识、育人能力,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引领学生成长。实习环节的指导教师队伍往往来自校企双方,应围绕从事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如何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提高“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能力、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认真思考,提出明确的能力需求,建立师资准入标准,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做好教师思政能力提升培训(图3)。

    四、总结及展望

    结合校外实习特点,对如何在工科专业校外实习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关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研究、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等问题,值得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

    [3]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

    [4]魏麒,吴用.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以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为例[J].教学实践研究,2018,(30):180.

    [5]彭亚萍,胡大柱,苟小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128.

    [6]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

    [7]董奇.育人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J].中国教育学刊,2017,(1):3.

    本文受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项目(交教研1802-38)、中国民航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及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程项目资助。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