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高学历公益慈善事业人才联合培养的可持续问题

    蔺雪春 甘金球 王鑫 杨晓龙 李亚军 秦敏

    【摘要】高校和社會机构联合进行的正规高学历公益慈善事业人才培养,由于机构领导调整、经费保障不稳定、缺乏优秀运营团队和专业调整等不利因素,面临严峻的可持续问题考验。要根据实际抓住重点,预先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关键词】公益慈善人才联合培养可持续性巩固提升高水平公益慈善事业人才,是高质量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关键力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和社会机构等采取联合培养等方式来实现正规高学历公益慈善事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何保障联合培养机制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机构等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相对稳定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

    纵观国内外较为成功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突出的一个核心要素,则是在“联合”二字上下功夫。

    1.权责能明确的合作章程,这是联合培养的依据。权责能明确,要求合作各方的权利、责任、能力,特别是经费来源以及争议解决等事宜必须通过合作章程清晰界定,各方都要以此为依据和目标进行运作。合作章程明确,能够给各方提供明确的行动路线、能力建设目标和行为预期。

    2.稳定持续的联合经费投入机制,这是联合培养的生命线。联合培养的经费一般通过资金、物资、场地、平台等不同形式,由参与联合培养的各方共同承担。

    3.具有事业家精神的优秀管理运营团队,这是联合培养的关键。项目执行与协调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形成一个具有事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优秀管理运营团队,能否具备持续运营、高效运营的思维和能力素质、事业品格。

    4.稳定多元的联合专兼职师资队伍,这是实施联合培养的根本。稳定多元,是指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要在培养期内相对固定,而这种相对固定则建立在师资力量来源的多元化保障上。联合培养的师资人才等,如此形成充分的备选师资数据库、人才库、智囊库等,以备师资要求变化与人员流动之虞以及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5.科学系统的联合人才培养方案,这是联合培养的实施途径。培养方案能够精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教育受众的个性化成长需要,以“通”为主,把“通”与“专”很好的融合起来。重在培养教育受众的深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发展能力、应变适应能力,而非局限于单纯具体的知识点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要始终在各方联合参与的基础上进行。

    6.成熟配套的联合课程体系,这是联合培养的传导介质。课程体系成熟配套,既包括延用当前相对成功的、主流的课程体系,更指基于当前专兼职人才力量优势开发的具有自我特色的课程种类。主流课程体系可以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符合普遍发展规律或趋势,而自我特色课程则可以充分结合参与各方的具体优势经验,以促进人才个性化选择与成长。

    7.实用高端的联合教育平台基地,这是联合培养的实施资源手段。实用高端,侧重教育平台或基地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既然是多元联合,就可以从各方的社会网络中优选成熟、具有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的资源与平台等开发建设成优良的联合教育平台,给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资源选择。

    8.有针对性的联合项目训练系统,这是联合培养的内源动力。针对性,是指各方既能根据自我发展需要,又能考虑经济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需要,从战略问题、学术问题还是应用难题等角度,基于科学与战略研究——工程开发——实际执行操作链条,联合设立训练项目、科研项目等等,通过项目训练提高师资队伍的核心能力和人才训练水平。

    9.协同高效的成果转化推广体系,这是联合培养的可持续保障。协同高效,要求合作各方能够及时总结联合培养的经验教训,推出系列成果,通过成果转化形成持续的正向反馈和价值激励。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力量加入联合机制。

    二、当前公益慈善人才联合培养面临的可持续问题

    1.机构领导更替导致合作中断。每届领导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关注目标领域、思维习惯,因此任何一方的领导更替都有可能导致合作意愿衰退直至中断。

    2.经费投入难以保障导致合作无法进行。联合经费来自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和社会机构等的投入两大部分。特别是联合的各方吸引、接收与付出经费的目的目标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经费投入期间不固定和拨付不及时、经费预算执行缺乏公开监督的情况下,社会机构持续投入的积极性将会遭受很大压抑。另外,除国内当前对接收社会融资兴办正式学历教育的相关规定不明朗外,高校系统内部的竞争和其本身的知名度、影响力也是影响联合培养经费投入的重要因素。

    3.缺乏优秀运营团队导致联合难以落地。协同高效持续的运营是公益慈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实施的关键,但来自并最终归之于相对封闭的象牙塔的高校专业教师,并不像社会机构那样具备充足的项目运营能力或较高的项目运营水平,更缺乏充分的运营意愿和动力。因此优秀的联合运营团队的组建是公益慈善人才联合培养面临的重大难题。

    4.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导致后续激励不足。高校与社会机构的联合培养,目标目的、成绩绩效标准都有差异。高校目前重视的是报考率、就业率等短期目标,社会机构重视的服务目标、社会效益甚至也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如果不能形成有利于双方的、较一致的成果认定与转化推广体系,将最终无法形成共赢或多赢局面,进而后续激励不足。

    5.高校专业调整因素导致联合无法实施。公益慈善事业人才培养当前主要是嵌入到社会工作、社会学等法学类或公共事业管理等公共管理类专业中进行的,尚未形成有效合法的教育“户口”和认知度。而且高校学科专业现在面临或主动或被动、或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问题,相应专业的停招、合并等将导致联合培养陷入实施困境。

    此外,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社会机构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联合培养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三、保障公益慈善人才联合培养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

    根据前述基本条件和主要问题,拟重点从稳定团队、经费绩效监督、加大成果激励、预警预控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公益慈善事业人才联合培养的可持续性。

    1.构建稳定的联合运营团队。以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为主,构建稳定的联合运营团队。高校人员与社会机构人员相比更加稳定,可以之为凭借并适当吸收一定比例的社会机构人员,在加强其联合项目运营能力培训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联合运营团队。即使社会机构人员变动,或机构领导人员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稳定的运营团队或项目执行团队减少不利影响。

    2.实行经费绩效公开监督机制。对教育部门、社会机构或社会渠道投入的联合培养经费,通过招纳出资代表、定期公开经费执行报告和绩效报告,以及专门的审计监督报告等方式接受利益相关群体以及相关领域社会监督。这样可以提振社会机构、出资人、人才需求方等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投入积极性。

    3.加大成果应用转化激励。一方面,要构建联合培养各方才能接受认可的成果绩效认定标准。另一方面,采取联合成果推介方式,如公益慈善人才联合培养皮书、联合培养人才推介会、高峰论坛、项目库公开招标等,加大培养成果的宣传推广和提升应用价值。

    4.构建联合培养风险点预警预控体系。重点针对领导变化、机构调整、专业调整、社会需求、人才成长中的不利情况和重大变化趋势,构建预警体系和应急预案。通过自我评估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定期评估联合培养的风险隐患变化情况,预先采取预防巩固和提升转型等措施。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重点):“嵌入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以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编号:Z2018X08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