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管理视角下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有效路径

    肖楚丽

    【摘要】医学基础课程是我国医学类院校教学的重点,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基础课程涵盖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理论性强,为学生全面运用及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带来巨大难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医学基础课程改革,致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吸收医学基础知识,完善医学理论体系。然而,优化医学基础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努力,更需要院校的配合,通过学院管理角度来优化现有医学基础课程。对此,基于学院管理视角,探究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优化意义,探析医学院校学院管理范畴,提出具体优化医学基础课程路径。

    【关键词】学院管理医学基础课程高校教学有效路径为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优秀医学人才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医学类高校不断响应新课改号召,深层次实施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探索中,医学类院校纷纷从内容、手段、方法等层面进行摸索,逐步摸索出综合教学纲要及综合课程设置的线索,从而构建出医学类院校基础课程框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出现新趋势,这便要求我国医学类院校改革传统医学基础课程框架,转变教学观念,由学院管理视角出发,制定出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意义及内涵

    医学教育新目标及新发展的提出,要求医学类院校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因此,院校应結合自身教学特点及学生学习规律,切合现代社会经济市场发展需求。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层面上,应将纵向型模式转变为横向交叉型模式,有效删减重复内容,提升课程授课针对性,给予高校学生更多课业支配时间。更能使学生同时接触不同医学专业、不同医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对整体课程做出大体了解,进而体会到医学课程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设置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等课程,能使学生对专业方向及学习属性进行深入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此外,以学院管理角度促成医学基础课程优化,能够有效赋予学院管理教育教学属性,从而使高校教学工作形成全维度、全方位的教学体系,进而使医学类高校学院管理成为支持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平台,从体制管理层面推动着我国医学类高校教学质量及效率提升,为我国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二、我国高等医学类院校学院管理范畴

    学院管理是我国高校核心部分,与教学管理及安全管理具有同等管理作用,是促进高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推手。学院管理内容涉及高校管理诸多方面,如基本制度管理、领导管理机制、考核管理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教师聘任机制以及招生与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学院管理在高校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维系高校教学秩序与各项教学工作的枢纽,更把控着高校各项方针措施的制定与运行,推动着高校教育工作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我国高校仅仅将学院管理作为行政执行工具,在职能发挥上更倾向于制度维持与教学环境控制,无法有效为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更无法从深层次及内在结构层面提升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水平。特别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方向,仅仅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将基础课程进行纵向排列,并未结合学生学习及认知视角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导致学生难以从错综复杂的课程体系中厘清学习思路,构建医学学习体系,甚至出现基础课程内容重复、专业课程缺失等问题出现,极大限制我国医学生培养体系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三、基于学院管理的基础课程优化策略

    1.整合医学基础课程。课程设置是医学类院校学院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首要任务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达到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目的。首先应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对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整合。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病理学是研究常见疾病病因、病症及机体在应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代谢、功能与形态的科学;药理学是研究人体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应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有全面认识。在整合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课程与课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传统纵向课程结构转变为与横向课程结合的结构体系。纵向课程结构,即根据专业教学方向,将每个课程模块进行纵向拓展,譬如在学习心脏理论基础知识时,可延伸到心脏传导性、节律性、收缩性、兴奋性,使课程结构深入,继而引导学生学习心电图,并能有效根据心电图判断心脏病理及生理状态。而横向课程结构指以课程内容宽度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所学专业为核心,将与专业具有相关性的其他学科知识纳入课程设置中,进而使学生对知识体系有更全面的了解。

    2.整合基础教学内容。在整合医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院校应结合各专业教学特点及教学倾向,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将病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及免疫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使专业性知识得到有效融合及吸收,避免重复性课程知识问题的出现。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课程内容整合并非形式上的内容归纳,而是依托医学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增添新内容、新知识、新方法,要求医学生掌握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点,而将与专业关联性差的内容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理解其他相关知识内容。此外,院校应制定相应的学院管理制度,将教师医学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成效,以及医学类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纳入教师评定层面,从而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提升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融合质量,进而提升医学类院校整体教学水平,促进院校长远发展。

    3.发挥学院管理优势。学院管理是基于行政层面,对高校教学制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等活动进行管理,保障了医学类院校拥有合理、健康的教学环境及教学秩序。在医学基础课程优化工作上,院校应积极发挥学院管理优势,利用行政手段与制度措施规范高效教师课程优化工作。首先应建立监督制度。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基础教学内容整合中,院校应严格监督医学类基础课程设置及内容整合情况,及时规范教师工作流程,并通过“参与式考察”模式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定,从而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有效调整,使课程设置更契合专业实际需求。其次,设定评价体系。医学类院校应设定针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课程设置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核,从而甄选出优秀课程设置方案。医学类院校专业众多,课程设置复杂,院校通常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教师实际教学经验,实施课程设置及内容整合,因此,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会存在较大差异性,然而课程设置中心思想却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因此,通过评价体系,筛选优秀课程设置方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类院校教学基础,是学生掌握复杂医学知识的前提,因此合理而科学地设置医学基础课程,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医学类院校教学质量。然而在课程设置及内容整合中,院校应积极发挥学院管理优势,通过制度手段监督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工作,评价教师课程设置工作质量,进而使学院管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宁伟,李宏伟,俞淑芳.医学基础课程在高专药学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02):158+140.

    [2]丁晓慧,全景梁,解辉,江敏,丛敬,王忠华,邢海会.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12):13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