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新生班级管理方法之刍议
杨九银
[摘 要] 新生班级管理难度较大,班主任怎样才能将一个新生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新班建立之初班主任通过精心地培养组建一支有特长、有责任心、有能力的班干部队伍是管理好班级的前提;耐心细致地做好特殊学生、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班级稳步发展的保障;通过建设班级文化来凝聚人心,激发活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根本目的。
[关 键 词] 班干部;特殊学生;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32-01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那么班级就是学生成长的第二个摇篮。新班对新生来说就是“新家”。新生班级除了使用规章制度进行约束管理外,还要在方法上采取一些策略。
一、精心培养班干部,发挥好班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打破惯例,循序渐进地培养有能力的班干部
我们往往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什么都好,但职业中专的学生是各初中分流过来的学生,他们没有好的成绩,只有从中选一些既有号召力又有责任心的学生进行培养了。如,有些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学生中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先让他担任课代表,等他将课代表工作干出色后,再让他担任其他职务。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一些学生就会成长为优秀的班干部,在班级中起到示范作用。
(二)发现长处,精心呵护,培养有魅力的班干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且大部分人都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欲望。新班组建之初,班主任就会发现许多有特长的学生。班主任可以让擅长绘画、唱歌、跳舞的学生担任团委的不同职务,让擅长运动的学生组建班级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因为担任了班干部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在学校和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不仅能展示出个人魅力也能带活整个班级。
(三)协调一致,打造团结向上的班委会
有能力、有魅力的班干部队伍需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合力,管理好班集体。
班委会组建后,班主任要将一些权力交给班干部。如,班委会成员共同制订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公约和班团计划。班干部通过轮流值周管理班级。班会课要让班干部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周的工作进行安排,对做得好的方面和个人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违纪违约的现象和个人要按班级规定进行处理。班委会在班团活动中要发挥好组织带头作用。有管理能力的班干部要与有特长的班干部结成对子,让他们在团结协作中取长补短,促进成长。只有班干部团结一心,协调一致,管理才能高效,班集体才能具有凝聚力。
二、耐心教育特殊学生、问题学生,让他们融入班级之中
一个班级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会因为种种原因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得与其他学生格格不入。如,单亲家庭的学生要么孤僻寡言,要么自由散漫;家境贫困的学生大多缺乏自信,显得自卑;学习困难型的学生普遍存在冲动、任性、意志力差等特点。这些学生来到职中后存在很强的自卑感,有些学生甚至对老师的教育和管理置之不理。面对这些求学之路上的受挫者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现他们的长处,尽量在学生面前和家长面前表扬他们,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
如,我班学生王某学习成绩不好,但他计算机水平高。每次学校组织计算机大赛的时候,我都让他去参赛。他在表扬声中渐渐地走出了自卑。
(二)用爱感化,耐心引导
如,学生田某,一段时间她总是不按时到校,甚至出现了旷课的现象。经过深入的了解,该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因工作忙没有时间照管她。该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生病后她为照顾奶奶所以经常迟到。她原本是住校生,得知此情后我让他每天中午回家去陪奶奶,要求她若有急事一定別忘了向老师请假。她一口答应了我,此后该生很少迟到了,老师的要求她也能做到了。
三、凝心聚力,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而对中职学生来说,为他们营造美的文化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充满美感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主任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教室,让教室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文化艺术氛围。如,教室里摆放上各种鲜艳茂盛的花草植物;窗台上展示出学生优秀的美术手工作品;墙壁上张贴上各种名人字画;黑板上创办出丰富多彩的板报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的情操自然会得到陶冶,班级凝聚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激发出学生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如,开展班级名片设计比赛;“我爱班级、我爱家”摄影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街舞比赛等。班级活动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力抓手。
综上所述,职业中专的班主任要精心地培养出一批有责任心、有号召力、有正义感、有个人魅力的班干部,班级才能管理得井然有序;用爱心和耐心教育好特殊学生才能使班级稳定,充满正气;用智慧建设好班级文化才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起学生崇高的道德美。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