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季玟希
[摘 要]中国近代留学史历经近八十载春秋,以时间为线索,以特征与目的为划分依据,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学、20世纪初留日风潮、清末民初庚美留学、勤工俭学留法热潮、20年代赴苏留学。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特点为从少到多,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其背后也有由于社会变迁造成的,在内部需要和历史机遇的影响下中国留学新方向、留学风气日渐兴盛、科举考试废除等促进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变化的动力因素。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精英人士,促进了中国全方位的提高;同时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来沿用的封建僵化的教育制度。以史为鉴、以古观今,了解当今留学情况,可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近代中国;留学历程;动力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3-013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26
一、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
以时间为主线,以特征与目的为主要划分依据,中国近代留学可以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学、20世纪初掀起的留日风潮、清末民初庚款留美、勤工俭学留法热潮与20世纪20年代赴苏留学潮。
(一)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学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包括洋务运动初期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洋务运动中期派遣船政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海军与船政。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是探索救亡图存的一种方法。当时的有识之士不甘心国家如此沦落,多次谋求改变,也逐渐将目光锁定在教育问题上。为了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120名幼童于1872—1875年先后分四批送往美国高校留学。容闳被称之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也是中国近代留学的首倡者之一。容闳将其留学思想细述于《西学东渐记》中,找寻机会与曾国藩细述其思想。1870年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丁日昌、毛永熙与刘某连衔奏请,并于斯年冬奉旨照准。虽然最终由于清政府内部顽固守旧分子的阻扰,未能按照原计划完成留学任务,但在留美幼童中仍不乏优秀人才。如民国初年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国第一条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等。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广泛。洋务运动中期派出了船政留学生到欧洲各国学习船政与军事,并在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1871年,福建船政厂派出10名学生赴英法学习船政技术。随后派遣方式逐渐趋于官方化。1875年,沈葆桢派学生随法国人日意格赴法学习船政。次年12月李鸿章派福建船厂的学生及艺徒前往英法两国学习海军与制造。1890年清政府总理衙门奏请学生出使俄英法德美5国,每国派遣两名留学生。1895年后清政府奏准学生出使俄英法德4国,每个国家派遣4名留学生。洋务运动中期派遣的船政留学生将先进的船只制造与海军训练知识带回了中国,发展壮大了海军实力。赴英法留学为我国培养出许多海军、船政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代表人物有刘步蟾、林泰曾、林永生等。
这一时期的留学活动规模较小、人数较少、民间留学风气未开,且消息传递不通畅。留美幼童中多为廣东人,而广东人中有90%都是香山籍人士。在船政留学生中,多数则为福建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留学的目的为学习先进知识,救亡图存。船政留学生的学习内容固定,主要为船舰制造与海军演练,留学回国的学生多数担任了沿海地区的海军将领,并多数在甲午中日海战中英勇抗敌,甚至壮烈牺牲。
(二)20世纪初留日风潮
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震惊朝野内外。日本在几十年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而在此次海战中竟一战而胜。日本的快速进步不禁令朝野上下纷纷提出以日本为师,并开始鼓励留学生赴日留学。1896,年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留学。1898年,张之洞选派二十多人到日本学习,并进入日本陆军学堂。1903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奉照拟定的《奖励游学生毕业章程》并公布实施,此举将留日运动推向高潮。这段时期也被称之为留日运动的“黄金十年”。1898年仅有55名赴日留学生,1905年已达到8 000余名留学生。但在1907年后,赴日本的留学生数量有所下降,也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其一,1905年日本政府颁布带有明显歧视中国留学生的规定《取缔留学生规则》。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态度引起了中国学生的强烈不满,以致部分中国学生不愿意到充满敌视的日本留学深造。其二,1906年清政府在留学规定中限制了留日学生资格,致使更多中国学生不能满足条件,无法申请赴日留学。其三,同时期美国、西欧等国家设立了许多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许多有志于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会选择赴欧美留学[1]。
这一时期不同于洋务运动时期带有明显目的性的留学活动。赴日留学生学习科目涉猎广泛,而不是局限于理工科。留日学生面对日本的繁华发达,想起自己家乡还处于衰败落后之中,心中不免愤慨。所以当时的留日学生群体中是有着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其一,留日学生热衷于传播新思想与新文化。期刊是当时最受留学生喜爱的一种传播媒介,创办杂志刊物成为留学生群体中的一种风气。1906年这种风气达到了高潮,留学生先后创办刊物近80种。刊物性质绝大多数为政治性与综合性的刊物,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表达自己对祖国未来忧心与政治见解的有效途径。其二,留日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日本政府实行带有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后,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日渐艰辛。但中国学生在日本相互扶持、坚韧刻苦,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三,留日学生带有明显的革命倾向。对中国现状与未来的担忧,激发了留日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在创办报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之余,他们也积极投身到政治活动中。日本成为了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一个海外基地,留日学生便是其中的主要构成群体。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便是海外基地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三)清末民初庚款留美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要求惩办元凶并索赔经费。慈禧太后担忧列强会将她视为元凶,所以在慌乱之中匆忙逃窜。当得知西方列强没有将元凶归结到她身上后,慈禧太后派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中国须向德俄法英日美赔款4.5亿两白银,这笔赔款便称之为庚款。1901年美国声称庚子赔款过多,为中美退庚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和合情的理由。通过多次会晤与谈判。1907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议案。1909—1940年,美国逐年逐月退还庚款,并将所退庚款用于选拔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和中美文化交流。
美国此举并不是完全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而是运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外交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要政治上、经济上控制中国。其一,美国希望通过在华办学来吸引中国留学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有文化、有修养的亲美势力,控制中国知识界,从而维护自身在华利益。其二,1905年,国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美国希望通过退还部分庚款的形式,改善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巩固美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其三,清政府内部实行废除科举,导留学的政策。原本专心读书考取功名的书生在没有科举考试的渠道后,自然而然的选择赴国外留学深造。所以赴美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清廷的官方支持[2]。
1909年,美学务处正式成立,主要负责管理与选拔赴美的留学生。1901—911年其间选拔了3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这些学生不需经过留美预备学校的专门培训,可直接前往美国留学。其中代表人物有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等。为了长期开展留美学生的培养工作,1911年成立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同年2月更名为帝国清华学堂;1912年10月成立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8月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庚款留美的学生大多数学习刻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可以说,庚款留美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科技、教育、思想界的精英,在中国近代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1917—1918年汇编的《游美同学录》记载,其中90%以上的留美学生获学士学位,还有许多学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工程师资格。他们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批中国亟需的紧缺人才。庚款留美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叶企孙、中国航天导弹之父钱学森等[3]。
(四)勤工俭学留法热潮
欧洲大战结束后,法国受到重创,人口锐减。法国国内劳动力明显不足,工厂无法维持正常工作,亟需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生产第一线。华工勤劳朴实,深受法国工厂的欢迎。法国政府允许华人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来法留学,这样的措施降低了对有志出国留学学生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1915年,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提出了“勤以做工,简以求学”的口号。大批青年应时代潮流,积极响应口号赴法勤工俭学,从而掀起了长达20多年的留法热潮。青年们在法国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接触了先进工业与刚刚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第一批接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的人。在留法的青年中不乏开国元勋与国家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可见,赴法留学群体为我国近代革命的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五)20年代赴苏留学
法国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的一次实验。然而以失败告终的结局令有志青年陷入了短暂的迷茫之中。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发展再次带来了曙光。与法国巴黎公社运动不同,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也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尝试。许多留学生开始前往俄国学习其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与治国之道。1923年,部分勤工俭学留法的学生也转至苏联学习。如朱德、邓小平、聂荣臻等。法国使其学会理论,俄国则让其了解实践。这些留学生大多数成为了优秀的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主要力量[4]。
二、中国近代留学整体发展特点与发展动力
(一)发展特点
整体而言,中国近代留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开枝散叶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持续过程。中国近代留学整体发展特点可以归结为两个“从”。
从“少”到“多”。其一,留学人数从少变多。起初留学风气未開、招生规模不大,每年赴外留学人数较少。后因清政府政策支持,留学风气渐盛,赴外留学人数逐增。其二,留学生所前往的留学目的国从少变多。起初留学的国家仅有美国,后续增加了日本、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其三,留学生所学习科目由少变多。初期的留学生所学科目限于船政、军事;后期所学内容涉及文学、哲学等更为广泛。
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起初,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生赴外留学的途径主动引进西学。随后,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这一阶段维新派和革命派热衷西学,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以求中国富强,同时政治同盟会纷纷成立,总部几乎都设于海外。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对西方政治体制非常关注,也十分注重引进西方学术思想,尤其是社会科学。海外留学生对西方社会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了重要的贡献。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严复便是近代宣传西学思想的巨匠。他在学期间,亲身体察英国社会制度,研习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并且将建立君主立宪制作为国家制度的最高理想。通过发表《原强》《天演论》《原富》等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将西方先进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思想引进中国思想界。最后,在民国初期至五四运动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与文化精神。1915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插在了人们的心中。此时各种学会纷纷成立,社团比比皆是,西方的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种社会思想广泛流入中国。而当时中国的留学生则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有现代意识的海外留学生,致力于批判中国封建专制下落后腐朽的思想,致力于重构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大众。随着法国勤工俭学生与苏联留学生的学习与回国传播,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二)发展动力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是不断丰富的过程。探究其发展动力,能够了解中国近代留学发展脉络与整体特点背后的原因。
首先,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变迁导致内部需要。在了解中国近代留学发展脉络后,反观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可以发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环环相扣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在数百年封关锁国的时间里西方得到了跨时代的迅猛发展。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已是事实,所以开展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倡导“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洋务运动的开展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工业与行业人才。但社会发展需要拥有一批属于中国自己的行业人才。在这个社会需求之下,派遣留学生赴国外学习先进的工艺与技术是一种最为高效、直接的方法。可见,社会变迁导致的内部需要是留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其次,历史机遇使中国留学的发展出现了新方向。辛亥革命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904年美国承认庚子赔款索赔过多,到1908年将庚款逐年逐月的退还,并将赔款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和中美文化交流。美国退换庚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历史机遇,在这个机遇的促使下,中国近代留学中出现了一大批因庚子赔款退款资助走出国门的留学生。法国因欧洲战事受损严重,国内紧缺劳动力是一个历史机遇。在这种机遇下,许多中国学子能够去法国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这也是一个历史机遇。中国学子赴苏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汲取革命成功的经验,探索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历史的发展是充满着不可预知性的,历史机遇会使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出现一些新方向,也是中国近代留学发展的一大重要动力因素。
再次,留学风气日渐兴盛,民间对留学生普遍认可也令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洋务运动初期民间留学风气未开,民众普遍不愿自己的孩子漂洋过海,远赴他乡学习。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赴国外留学的人数相对较少。而在19世纪末,留学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走向兴盛,民众乐于将孩子送到海外留学,民间对留学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一大批自费留学生。可见民间对留学的认可也是促使中国近代留学走向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中断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学习、晋升之路。许多早年在私塾学习的知识分子,学成之时正是科举考试废除之际,在反复思索后决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中国近代留学的兴起与发展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必然抉择,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产物,也是传统封建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重要途径[5]。
三、启示与反思
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精英人物,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军事水平、思想文化水平、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足迹的风云人物,对中国的发展起到深远影响。近代中国通过留学引进了西方文化思想,打破了兩千多年来沿用的封建僵化教育制度,积极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近代大学从办学理念到大学设置标准上,均深受外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中国初步建立了近代教育的框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揭开了近代教育的序幕。
国家之间的竞争实则是人才的竞争。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发展留学事业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才能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成为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首先,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师生国际化程度,为师生吸收国际先进知识创造环境,为师生赴国外进行学习与交流提供机会与平台。其次,借鉴近代欧美等国家实行积极的鼓励留学政策,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政策,从而在国际上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亲华势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华夏思想。尤其重视规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吸引战略,不断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留学并争取留华工作。最后,海外留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是我国人才资源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倡导国内学生出国留学与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将优秀人才吸引回国,逐步缩小出国留学生人数与归国留学生人数之间的逆差。
参考文献:
[1]许宪国.“黄金十年”与中国近代留日潮[J].日本问题研究, 2008(2):56-59+64.
[2]程新国.庚款留学百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5.
[3]王小丁,曾庆荣.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 2009(6):126-127.
[4]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5]田正平.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兴起[J].教育研究, 1994(5):66-70.
(责任编辑:宇美臻)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nearly eighty year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purposes: official study abroad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trend of studying in Jap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abroad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upsurge of studying hard and studying in France, and the study abroad in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1920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China are from fewer to more, from utensils to systems to ideas. Behind it are the internal needs caused by social changes, the new direction of studying abroad in China under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studying abroad, the aboli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other driving factor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times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elites and promoted Chinas allround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ultural ideas has broken the rigid feud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China has been using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enabling it to actively learn advanced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to make up for its shortcomings.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looking at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ing abroad, we can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Modern China; study abroad course; motivation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