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陈映侨+张杰
【摘 要】甲午战争是英、俄等列强争夺远东的必然产物,是日本侵略扩张国策实施的直接体现,是清王朝腐败没落所招致的一个恶果。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教训在于:落后挨打,忘战必危;决策失误,有兵不利;重陆轻海,有海无防。甲午战争留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必须居安思危,坚持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之路;必须坚定能打仗、打胜仗的信心,扎实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必须唤起全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海权观,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奋斗。
【关键词】甲午战争;原因教训;现实启示
1894年由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时至今日已过去了整整120年,岁月的流逝不会也不可能洗尽历史的陈迹,一纸《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比《南京条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巨大屈辱和严重后遗症,令一切有良知的炎黄子孙不得不深刻反思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应如何从这场战争中吸取什么教训,得到何种有益启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这是作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一、甲午战争的历史原因
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政府蓄谋已久并利用朝鲜问题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华战争,它的产生和爆发具有诸多历史原因,但最主要的应是如下几个原因:
(一)甲午战争是英、俄等列强争夺远东的必然产物
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在远东地区,特别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地区,成为英、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场所。无论是英国还是俄国、日本都有其既定的远东政策。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曾经侵略过中国,先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发了不义之财,故千方百计想维护在远东的既得利益。沙皇俄国也在不断推行扩张路线,把目光盯到了中国东北的旅顺和朝鲜半岛,企图从这些地区得到优良港湾,但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沙皇俄国便与法国结成了同盟,并在1891年3月29日向全世界宣布要建造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其目的就是要把英国挤出远东。沙俄的远东扩张政策,不仅威胁着清王朝和朝鲜的安全,也将大大削弱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制约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大陆政策”的施行。由于英国无法与之抗衡,于是决定与日本结成同盟,一起对付俄国。但日本也有自己的图谋,也要在远东称霸。日本曾于1874年企图军事占领台湾未能得逞,正是在英国的调停、偏袒下,与清政府签订了《北京专约》,以清政府承认台湾居民抵抗日本侵华“有罪”和中国“偿付赔银50万两给日本而结束”。后又通过军事手段于1879年侵吞与中国原为藩属关系的琉球群岛,将其更名为日本的冲绳县。日本在尝到甜头后抓住英国求其结盟的机会,与英国进行了秘密谈判,条件是日本愿意与英国共同牵制俄国南下,但英国必须支持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于是1894年7月16日,日本与英国在伦敦签订了《日英通商条约》,这就为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不难看出,甲午战争就是英、俄、日列强争夺远东的产物,是日本与英国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的一笔幕后肮脏交易。
(二)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扩张国策实施的直接体现
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这时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和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日本直接采用欧美的先进科学技术,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起来。而后就强烈要求对外扩张,明治天皇主张用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并亲自制定了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为了实施这一既定国策,日本加紧了以侵略中国为目标的扩军备战。
首先,进行战争舆论准备。在中法战争后,日本一部分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就主张立即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不给中国喘息的机会。日本政府因准备不足没有采纳这种意见,但仍然积极鼓吹对外战争。特别是军国主义分子山县有朋上台后,抛出所谓“保卫利益线”的侵略理论,他主张吞并朝鲜和侵略中国。在他的鼓动下,对外侵略的论调甚嚣尘上。
其次进行军事物质准备。1885年,日本开始施行十年扩军计划,扩大陆海军装备,军费开支不断增加。1890年军费约占预算总额的10%,1892年增至40%以上。在建设海军过程中,以超过中国北洋海军为目标,经过苦心经营,十年扩军计划于1892年提前完成。与此同时,日本还大量向中国派遣特务、收买汉奸、收集情报,甚至以“旅游”为名到中国和朝鲜实地勘察地形,制定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到1893年5月日本已建成了一支拥有22万新式陆军和近6万吨位的近代海军舰队,基本完成了侵略中国和朝鲜战争的准备。一场将给中国带来严重灾难的甲午战争已悄然降临。
(三)甲午战争是清王朝腐败没落所招致的一个恶果
清政府腐朽透顶的封建专制制度,给了日本侵略扩张可乘之机。可以说,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是这一场战争的总根源,是腐败没落所引发的一个严重恶果。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给清政府带来了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巨大耻辱,但这一炮声未能震醒清朝统治者,却震惊了日本朝野,他们认为,堂堂大国何以被“西方夷狄”打得大败呢?特别是他们从中英战争胜负的背后看到了中国政治的腐败、儒学的空疏、武器的落后。日本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了“中国不足畏,如果开战,日本必胜无疑”的结论。①
清王朝的腐败集中表现在清中央的腐败,而清中央的腐败又集中反映在慈禧太后身上。以慈禧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后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以及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他们是中国封建主义与外国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他们对外无能,对内腐败到了极点。特别是甲午年适逢慈禧六十大寿,为了不使庆典受到冲击,慈禧仍然对于磨刀霍霍的日本全然不顾,在思想深处仍不时流露出“蕞尔岛国”的轻蔑观念。她所关心的是如何保持清王朝政权和个人享乐,仅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经费修建颐和园、修缮南海、中海、北海就高达1047万两银子,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6万5千余两,占当时十年海军经费收入总额3000多万两的14%略多。②这不仅影响了海军建设,而且加深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激发了社会矛盾。对于清政府的腐朽日本人也看得十分清楚,他们认为“对于清国的老朽,即令不为清国悲之,也应深为我国悲之”。而挽救的唯一办法就是必须以日本为中心,以日本为领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894年7月,在日本明治天皇的直接支持下,日本悍然发动了不宣而战的中日甲午战争。
二、甲午战争的失败教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甲午战争留给中国人的伤痛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一)落后挨打、忘战必危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教训之一
落后挨打,这是一条无法改变的历史定律。自从1840年英国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便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列强通过频繁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政治上被控制、经济上被掠夺,中国在国际上毫无地位,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民族自信心受到空前的打击。虽然清政府也从1860年代开始推行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但对封建体制和封建礼教未加改革,对于资本主义近代化根本未从制度层面加以消化,民族独立未能实现,仍然昏睡被动挨打。日本侵略者正是看准这一点,认为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权,是可以欺侮的。甲午战争正是原有历史悲剧合乎逻辑的再次重演。
日本为了发动对华侵略战争进行了一系列精心准备,相比之下,中国清政府却从未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险,更谈不上针对日本的侵略而进行认真的准备,这也注定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最后结局,印证了中国忘战必危的古训。1894年在日本把炮口对准了步履蹒跚的“天朝”,恰遇朝鲜发生了东学党起义,由于传统的藩属关系,清朝应朝鲜国王之邀匆忙派兵赴朝鲜镇压,日本认为这是黩武的千载良机,遂以助朝革除弊政为名出兵朝鲜,中日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战争爆发之初,英、德、意、荷、西、葡、瑞典、挪威、丹麦以及美国都宣布“中立”,而俄、法、奥虽未公开发表声明,也表示持中立之立场。列强的上述表态,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朝、中战争,无疑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二)决策失误,有兵不利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教训之二
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爆发到1895年3月结束,历时8个月。经历了平壤之战、黄海之战、陆路大战、威海卫之战和辽南之战。其结果是清军失败损失惨重,最后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仅将台湾、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还要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再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日军驻守费150万两,共2.315亿两。这个数字相当于清政府三年多的全部财政收入。这不仅是日本侵略者对于中国人民的一次空前战争掠夺,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遭受空前侮辱的重要标记,其教训是深刻的。
首先是决策失误。清政府一意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招致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在硝烟弥漫之际,不在军事上作充分准备,而是一味依赖外国调停,先是期望“以俄制日”,后又想“联英制日”,还希望美法等列强出面调停,这种做法,根本收不到任何效果,反而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贻误了战争时机。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只能仓促应战,被动挨打。特别是在列强怕日本势力急剧扩大会影响本国在华利益,不愿中日战争再打下去、而日本大举进攻中国也深感财力、物力、人力不支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没有坚持继续打下去的决心,急于求和,于1895年3月14日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赴日谈判,于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次是有兵不利。甲午战争时,中日海陆军实力基本相当,相差也有限,中国又处于战略上有利地位。但为什么被打败?原因之一是当时清朝军队指挥系中用人不当,调度无方。陆军和海军矛盾重重,互不统率,互不协同。特别是当时清政府的海军,除主力北洋舰队之外,尚有南洋、福建和广东三支舰队,但对日海战,只有北洋舰队孤军作战,没有动员全国海军力量,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这不能不说是极为严重的教训。在武器装备上,清军虽有洋枪洋炮,但武器种类和规格不一致,枪炮不通用,子弹也不对号,战术也落后,从而造成战争的失败。
(三)重陆轻海,有海无防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教训之三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在西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对海洋进行掠夺威胁到中国海上安全的时候,清政府及后来的民国政府却没有清醒的认识与警觉,在国防建设上,一直重陆轻海,实际上处于有海无防的状态,导致了帝国主义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时间,从海上对我国发动的侵略多达470多次。虽然清王朝从1883年后开始创建一支海军,却从1889年至1894年,未置一舰,海军建设陷于停顿状态。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又采取消极的防御战略,北洋海军的基本任务是固守渤海湾口,具体又以防守旅顺、威海两港及其附近海域为中心,没有确立积极主动进行海上决战的指导思想。这就必然使北洋海军陷于消极应付的状态,造成了战争最后的悲惨结局。正如西方军事家约米尼所说:“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的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①
三、甲午战争的现实启示
甲午一战强烈冲击了当时中国朝野一直存在着的自慰自大心理,促使整个民族进一步觉醒并思考中国的出路何在。为了救亡图存、民族振兴,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却都壮志未酬。直到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才实现了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了民族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重温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至少应得到如下有益启示。
(一)必须居安思危,凝聚力量努力实现中国梦,坚持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之路
甲午战争告诉我们,没有民族的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富强,没有国家的富强,也难长久支撑民族的独立。今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启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新的征程。这是一个能够提升全民族精气神、能够改善民生、能够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的伟大工程。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在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道路。只有富国,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强军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强军,建设一支与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军队,富国才有可靠保障。
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弱肉强食的规则并没有消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对我国进行围堵和打压。日本自安倍上任以来,频频出招:接连批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新《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明确把中国列为主要威胁和作战对象,明目张胆地到靖国神社拜鬼,安抚军国主义亡灵,公然挑战战后国际社会秩序,大幅度提升国防预算,强行出台《制定秘密保护法案》,增兵西南诸岛,进行夺岛军演,加紧进行针对中国的作战部署。所有这些,无不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走富国强军之路,才能有力地扼住战争的喉咙,才能打赢战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力量保证。
(二)必须坚定能打仗、打胜仗的信心,扎实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
甲午战争告诉我们,一支不能打仗、打不赢仗的军队,就是一支无用的军队。所以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按照军委习主席“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要求,扎实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
首先,要求清醒认识海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全力抓好海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要突出军事斗争准备,把海上军事斗争准备与海军建设发展统一起来,把实战化要求与部队军事训练统一起来。要突出重大海上兵力行动,围绕国际重大多边活动、多国海上联合军演和远海多样化军事任务等重点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突出战略工程建设,把重大战略工程作为海军转型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体系建设理念、关键技术攻关和质量风险管控,确保质量效益。
其次,要求海军官兵牢固树立“当尖兵、打头阵”的战斗思想,自觉在艰苦严格的训练中,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磨练顽强意志,锻造过硬作风,使官兵成为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的“猛虎”,把基层连队锤炼成随时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的“刀尖子”,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三)必须唤起全民族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海权观,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奋斗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是世界历史,尤其是近五百年来大国兴衰的历史给我们的深刻启迪,更是甲午战争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甲午战争全面暴露了中国过去几千年所形成的大陆型意识和大陆型制度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在当前“海洋世纪”已经到来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彻底告别“内陆性格”,摒弃单纯的守土观念,以新的海洋观、海权观参与世界海洋竞争,建设海洋强国。
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海洋国土观教育,唤起全国人民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卫海洋的觉悟与热情。过去由于我们在宣传和教育方面缺乏力度,导致国内许多人只认识黄色陆地国土而不知我国还有蓝色国土,只知道“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而不知道还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加强对全民族海洋国土观和海权观的宣传教育,使全民族深刻懂得,海洋国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国必须大踏步走向海洋,而走向未来的中国必须拥有海权。应当说,认清时代发展的大潮,是中国人的当务之急。如果说丧失海洋,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一页,那么,走向海洋,则是民族振兴的新篇章。
(陈映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学院政治工作系政委、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学院政治工作系教员)
①《东亚先觉志士纪传》(上卷),日本黑龙会出版,1934年,第38-40页。
②参见《历史档案》1986年第1期,第106-112页。
① [瑞士]约米尼:《战争艺术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