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的批改方法

    

    ◆编者按◆

    齐玉墀老师这篇《谈谈作文的批改方法》,从内容上来讲,并没有多少新颖独特之处,但在他那个年代,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选发此文,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刊发此文,感念一位87岁的老人,对自己曾经在作文教学上做法的珍视;感念齐老师60多年前在作文教学上的用心与钻研,还有时至今日他笔耕不辍的勤勉(文稿均为手写)。其三,如果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能像齐老师这样,对作文教学如此重视,都能这样孜孜以求,积极探索,那我们在作文教学上的成果一定比现在更加丰硕,更加喜人。

    ——聂 闻

    作文的批改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的批改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从而使其乐此不疲。这种批改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批改,咱们姑且称为面批。有的批改方法不仅不能启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作文信心,而且还会扼杀部分学生的作文信心。这种批改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背对背的批改,咱们姑且称为背批。面批与背批我都试用过,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都尝到了,现分述如下,供同仁们共享与鉴别。

    1958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山区中学教高中语文。初出茅庐,血气方刚,很想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于是便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批改作文。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学生对语文仍然抱冷漠态度,对作文更是敷衍塞责。怎么办呢?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开始了,我跟着学生上山炼铁,住在工地。随着大炼钢铁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全国各地又掀起了全民创作新民歌的高潮。《人民日报》《红旗》等杂志期期刊登很多新民歌。学生们在这种热烈气氛的感染下,跃跃欲试,在工间休息时也拿起笔来练写新民歌,晚上则到我的住处让我修改。我就边改边给他们讲解,哪个词语用得不准,改用哪个词就更好些;哪个地方上下衔接不上,怎样写就衔接上了。也许我改的对他们还有所启发和帮助,有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作文能够这样批改就好了。”我听了这句话不禁一愣,随即问他怎么回事,他抿嘴笑笑没有说话;我又追问了一句,他才嗫嗫嚅嚅地说:“齐老师,我可是老实地说了,你可别怪啊!过去作文都是老师命题学生写,作文本交上去之后,老师坐在办公室里独自批改。作文本上只改几个病句和错别字,然后写几句不痛不痒的令人费解的批语,如‘字迹不工整‘错别字多‘结构松散‘中心不突出等等,前两点还能理解,后两点则摸不着头脑了,怎样写结构才能不松散?怎样写中心才能突出?我们无从所知,也就无法去改进。你说这样的批改对我们有多大帮助呢?如果你像今天这样教我们,就不仅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而且知道怎样去改了。”学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不啻给我上了一堂关于作文批改方法的教育课!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高兴得一夜没有睡好。

    回校恢复上课之后,我急不可待地去试验面批。可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面批程序复杂,费时多,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比如:教师先浏览一遍,找出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读第二遍时随手把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加以改正,然后对思想内容、篇章结构方面的问题设计出改正的意见,记录在作文批改意见本上,以待面批时使用。这样做,每篇作文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再加上20分钟的面批,那就得50分钟了,全班45人(现在的班容量更大),到哪里去找那么多时间?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田东照,当时是我重点培养的对象,他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面批的,所以他对这种改法深有感受,于是就帮我出主意说:“齐老师,你看能不能这样:每学期差不多16周,作文与讲评间周进行,每学期作文8次,面批一半,每学期每人还能面批4次。看着批改的次数少了,可效率高了。”

    “那剩下的一半怎么办?总不能不理不论吧?”

    “那就让同学们互批互改,这样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还可以让大家尝试尝试当小先生的味道。”

    我觉得田东照说得有些道理,便按照他的意见去做了。结果反应不一,多数学生说好,少数学生则持否定态度,说什么写了作文老师不改,还写它干什么。接着语文教研组便传出话来,说这是偷懒的做法,是会贻误学生的。教研组长还把意见反映到教导处去。这时我着实有些踌躇了:究竟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愣小伙子不知天高地厚、异想天开,还是这些老教师另有其他想法?正当这时,教导主任找我谈话了。他没有妄下结论,而是让我谈谈自己的想法。我详细给他谈了之后,他好像也覺得有些道理,便说:“再试验一段时间看,如若效果确实好,那就继续下去;如若觉得不行,那就尽快改过来。”田东照和几个班干部也来给我鼓劲儿:“既然教导主任同意了,你就放手去做吧!我们去给那些有意见的同学做工作。”在领导的支持和学生们的鼓励下,我更加认真地去试验面批了。每到讲评时间,我和被选上的学生在讲台上面批,其他学生则在下面互相讨论,互相批改,那气氛真够热烈的。经过一学期的试验,终于改变了学生们对作文的冷漠态度,由原来的敷衍塞责变为重视作文了,有的同学还把面批过的作文重新写了一遍。这些学生离校后有不少人做了各级机关的文秘工作;有两位做了地方媒体的主编;有两位成了作家,其中一个就是原山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西文学院院长、一级作家田东照;还有一人是1968年入伍的田乃前,他凭着文章写得好,入伍后逐级给部队领导写材料,一直写到北京军区,当了北京军区政研室主任,专门给军区首长写材料,被人们称为北京军区的大笔杆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事物都在千变万化。从学校来说,班容量大,升学的重任压得师生喘不过气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搞这面批呀?但是,这面批的方法确实能启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如果每学期面批一半做不到,能不能每学期每个学生面批一次?就这一次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各位同仁们不妨试一试。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