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海不死》的教学实例中看文本解读

    段新立

    【摘 要】从《死海不死》的教学实例中,找出一条文本解读的途径,并且使语文教师认识到文本解读的要义——让学生从语文实践和思维过程中逐步达成。

    【关键词】《死海不死》;教学实例;文本;解读

    《死海不死》是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一篇短文,历来作为经典篇目载入课本,一是因为其结构清晰,文字活泼,文意浅显,又富有趣味,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二是因为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死海,其中包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巧妙使用传说,利于学生开展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作用。当然,这篇文章的用意还不止这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篇文章对学生的文本解读的思路进行校正。

    如《死海不死》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单就这个题目,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既然称之为“死海”,为何又“不死”?题目中两个“死”的含义有何不同?“死”与“不死”都是死海的特征,应该将哪一个作为重点?作者为什么给这篇文章拟定这样的一个题目呢?说明文的题目究竟如何确定?如何让题目成为文章的“眼睛”?等等。

    接着,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查找有关的资料,可以学生三个一组、五个一群地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什么问题,再列举出来,再寻找,再回答。反复几遍,学生可以找到的资料可谓五花八门,有些材料可能是“千辛万苦始得来”的,学生爱不释手。

    有了这样准备之后,下面我们就可以展开文本解读的思维训练了。

    首先让学生来个“先入为主”——把所有的问题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如果让你写一篇《死海不死》的文章,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按照一种什么样的顺序去写?

    再让学生整体阅读文章,问他们课文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选材的尺度是什么)

    然后,可以叫学生研究一下为何不用你的材料?难道是作者不知道这些知识吗?或者说,你的材料不好吗?(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考察一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舍不舍得将自己劳动所得的材料有条件地删去)通过与文本的对照,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行文的思路,达成我们的目标之一。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讲讲自己收集的材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怎样删剪,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或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最后利用自己手头掌握的材料,另外构思一篇关于死海的科学小品文。

    显而易见,上面的思维训练过程也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反复地尝试错误,反复校正思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

    我想,这样做,与教材的编排目的是一致的,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自觉地将自己的所拥有的材料与原文形成对照、将所思所想与作者的思路形成比较。这样做的结果既能让学生非常清楚地解读了文本,也从中对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训练。更重要的,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一次改造,长此下去,其收效是非常明显的。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选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专项的语言训练。

    略而略之,不管文章长短,都可按此方法试一试,只是在设计时,更需要精心细致的工作。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已经尝到了其中的甜头。也想借此,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共同思考。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