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要点探讨

王婷
摘要:废弃矿山由于开采方式不规范,普遍存在崩塌、滑坡隐患,为此,需要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来改善环境。在矿山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可通过工程分析,掌握工程污染特点,提出有效污染控制措施,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关键字: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6)06—0019—05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6.06.005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作为建材基地的某县,最多时有数百家石料企业开采、加工建筑用石料,曾为当地城市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2008年被政策性关停后,这些废弃矿山由于均为个体民营小矿山,开采方式不规范,普遍存在崩塌、滑坡隐患,碎石尾矿随意堆弃,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的自然景观,也造成矿区土地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为此,当地政府要求进行矿山综合治理。
1工艺介绍
矿山综合治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绿化工程两大部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包括:危岩体削坡、挡土墙建设、截排水沟设置、矿坑回填、客土回填、施工绿化道路、石渣路面建设、建造人工种植槽及锚索抗滑桩建设;绿化工程主要为臭椿、侧柏、黑松(油松)、核桃、山杏、凌霄、爬山虎等其他小灌木种植及高次团粒喷播。
2主要污染物及主要治理措施
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的工程废物、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工程建设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等。
2.1废气
由类比数据可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在施工期内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不良的影响,短期内会造成TSP的浓度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本工程应该通过采取安装挡板以及洒水抑尘、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及保持路面清洁可以减轻施工扬尘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堆放在场地的弃土弃渣要及时清运,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将施工期的扬尘污染降至最低。在施工结束后,施工区域处的大气环境质量将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2.2废水
2.2.1混凝土养护废水
混凝土养护废水产生量相对较大,但污染物成份较为简单,主要为悬浮物和pH。且考虑混凝土养护用水对水质要求较低,可在上述施工场地内设置废水沉淀池,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进行回用,沉渣定期人工清理,與工程弃料一并处理。只需定期补充一定量的新鲜水。经以上回用处理后,混凝土养护水一部分被水泥熟化吸收、一部分蒸发进入大气,不会对地表水环境生产不利影响。
2.2.2机械、车辆冲洗废水
根据车辆、场地冲洗水的水质、水量,国内同类工程一般采取修建水泥蒸发池的治理措施,即将车辆冲洗水排人蒸发池内,施工结束后覆土掩埋、平整,车辆冲洗水沉淀后的固体成分定期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本评价建议施工单位对车辆冲洗水进行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的洒水抑尘,以节约水资源。总之,施工现场产生的车辆冲洗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后排放或者回用,禁止直接排入河内或者平地漫流。
2.2.3生活污水
本项目施工高峰期人数达120人,高峰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4.8t/d。本项目施工场地设置移动式简易厕所和生活污水收集装置,集中收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用吸粪车拉走,不排放,运至当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根据相关资料,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cr为200~300mg/L,BOD5为100~200mg/L,SS为100~200mg/L,氨氮为10~20mg/L,总磷为1.0~2.0mg/L,动植物油为40~60mg/L。
2.3施工噪声
施工时施工机械距离场界最近距离一般为5m,由计算结果可知,场界处施工噪声会有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昼间和夜间要求。施工时在昼间施工机械需距离厂界最远约20m才能达标、夜间约需要100m才能达标。
挖掘机噪声影响范围较大。由于本项目周边较空旷,预计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并且施工噪声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暂时、短期的,随着工程的竣工,施工期噪声的影响将不存在。但为了在施工期对周边环境的噪声影响降至最低,因此,需要对施工期噪声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进行控制。
防治措施包括尽量避免在晚上10:00~次日7:00的时间内安排大的噪声设备施工,如遇特殊情况必须施工时,应获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大噪声设备夜间停止施工;对于确实因技术条件限制,噪声不能达标的区域,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在当地环保局监督下与受噪声污染的环境保护目标内的单位或组织协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达成一致后,方可施工。
2.4施工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程弃土弃渣及生活垃圾。
2.4.1工程弃土弃渣
工程弃土主要为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挖方土(含削坡土),因本次治理区涉及的矿区均为建材矿,主要为建筑用砂和建筑石料,其弃土为重要的建筑用土。本项目产生的弃土拟委托当地政府统一安排运至指定地点存放,用于当地基础设施用土。本工程在施工现场存放的回填土及临时工程弃土堆放地点应尽量远离本工程的环保目标处并采取洒水或覆盖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扬尘产生量,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对环保目标处的影响。此外建设单位应该及时将工程弃土运至弃土场,应避免长期堆放在施工现场。
2.4.2生活垃圾
由于本项目施工人员均在当地雇佣,因此生活垃圾量较小,以0.3kg/d人计。施工工人人数约120人/d,生活垃圾产生量约36kg/d,工地内应设置专用的生活垃圾存放设施,禁止将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经收集后及时运送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进行处理,可以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预计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2.5临时占地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施工占地均为矿山开采后低洼地,施工占地均选择无植被覆盖的空地,对周围的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临时占地虽然不会造成土壤功能的永久性丧失,但如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也将造成该部分土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生产力的降低。为避免临时占用土地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建议建设单位采取以下措施:
为减小取土及弃土弃渣场占地不利影响,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施工布置应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统一规划土石方的平衡,减少弃土量和土壤流失量;施工单位应根据资金情况和施工人数,合理安排好每一个临时弃土弃渣堆放位置,并及时清运弃土弃渣;施工完工后,对施工临时占地及时予以恢复;在工程完工后,按要求拆除施工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内的施工废弃物,及时按照景观绿化设计进行植被栽植;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教育,不乱丢垃圾和随意堆放材料与弃土,进行文明施工,避免施工活动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对施工场外部土壤的破坏。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后,可将工程临时占地对生态的影响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2.6工程运输对交通影响分析
2.6.1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时,工程削坡、开挖的土石方、建筑材料的堆放及工程弃土运输等行为将使交通负荷增加,对交通产生一定影响。
施工区域附近现有的道路可以与外围交通网络相衔接,可以满足外来物资运输的要求。在制定适宜的施工计划,并加强管理、严格执行的情况下,本项目施工不会对当地的交通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随着区段施工的结束,其影响也随之消失。
2.6.2防治措施
科学地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合理安排运输车辆的行车路线和时间,争取避开交通繁忙的道路和交通高峰时段。
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施工周期。
在工程设计中尽可能作到土方平衡,减少弃土量,相应减少土方运输量。
加强施工管理,禁止施工原料和弃土随意堆放,以免占用交通道路影响交通。
2.7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本项目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地表开挖破坏植被,降雨时发生水土流失;各类临时占地破坏原有植被,使当地水土流失加剧,如遇原料场、废弃土临时堆放场管理不当时,容易发生片蚀、浅沟蚀等形式的水土流失。本项目在施工期间主要是工程施工土方堆置及开挖护坡建设将可能产生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区原生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km2·a,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50mm,汛期降雨量占年总量的80%,具有短期暴雨强度大的特点。主体工程加速侵蚀面积,480.09hm2;加速侵蚀系模数2000~3500t/km2·a;预测时间1.5年。将有关参数代入计算公式,工程建设产生水土流失总量为24283.8t。
工程扰动原地貌面积为480.09hm2,工程损坏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为草地。工程完工后以及自然恢复期间应尽快恢复原地貌,恢复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
经预测计算,工程原地貌土壤侵蚀量为9174.1t,工程在建设期对地表土壤造成扰动后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量是24283.8t,比原地貌造成的水土流失量新增15109.7t。绿化后植被恢复期(预测时段为3年)对地表土壤扰动后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量减少2222.2t。从侵蚀强度和流失量的结果来看:总体上侵蚀强度呈现先急剧加速后下降趋势。
当本项目矿山实施复绿后,由于采用边坡防护和绿化设计,将采取植被和硬化护岸的形式,因此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将明显减少。
建议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
①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减少水土流失。施工要避开雨季和大风天。施工中要做到分段施工,随挖、随运、随铺、随压,不留疏松地面。
②严格控制和管理施工机械施工作业范围,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在施工时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大雨天气等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3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可以减少矿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提高山区水土保持功能。对原有的土地进行复绿改造,使生态系统结构由人为干预下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步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转变,增加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完善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同时加大了绿地覆盖,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利的。本评价从水土保持、防治地质灾害及景观方面对矿山复绿后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
3.1运营期水土保持影响分析
通过开展矿山复绿综合治理,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矿山复绿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3.2运营期防治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示范工程实施后,治理区内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将得到有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会被基本消除,将为当地人民的平安与和谐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能够消除和减少矿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土地、道路、居民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威胁,而且能够恢复土地利用功能,增加种植面积,使治理区周边的农林业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快当地经济的转型,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项示范工程的实施必将有效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治理区土地利用价值的提高,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3工程建设对景观影响分析
景观影响评价主要是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分析,比较和评价规划区域开发前后的景观变化,通过对区域规划的景观影响评价以帮助开发者避免破坏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为创造新的人文景观提供参考意见。
本次拟申请治理的矿区大多数处于重要交通沿线的可视范围内,并具有山体破损创面规模大、地质灾害隐患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特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通过本项示范工程的实施,大规模破损山体将会重新披上绿装,矿区内的自然生态得到有效恢复,进而将大幅度提升当地的旅游形象,促进当地旅游城市的发展建设。
随着本项目的实施,规划区域由人为干预下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步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转变,整个过程中全面体现了人工作用。有机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生态恢复、环境更新、文化发掘等手段,高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并进。本评价从优化景观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为了提高绿化植被的成活率,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建议本次复绿植被在选用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是选择造林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則。依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这一生物界的基本法则提出。造林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原则的贯彻。
在规划区域生态绿地的种群建设上,树种的配置应在保护现有树种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使得植物在该地区气候条件下能正常生长;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耐瘠薄和耐修剪;枝繁叶茂,叶青绿色或多彩,花季较长;根系发达,抗雨水冲刷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固土能力。这样逐渐恢复植物的多样性,提高植被抗御各种干扰的能力。
生态恢复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改善基质条件,使之能适应于某些植物的生长;二是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使之能适应基质条件。矿山被开采后,使土壤流失,丧失了原生态系统的条件,必须选择耐干旱、耐贫瘠的物种作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物种,通常选择耐干旱、耐贫瘠的固氮、速生的草本或灌木。
综上所述,本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已经考虑了景观与周边现状及未来规划的协调性,因此本项目建成后对当地景观将有很大改善。
4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废弃矿山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对其周边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潜在的威胁;并且,植被破坏、粉尘及其他环境污染对当地百姓身心健康、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示范工程实施后,地质灾害隐患将会被消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粉尘污染将得到治理,使其致病的可能性以及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大大降低乃至消除,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绿化面积的增加。生态环境改善,能够为当地百姓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于改善当地投资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亦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5环境管理要求
环境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均应遵守相应法律法规要求,识别其主要环境因素,建立并实施一套环境管理制度,明确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各自职责,使环境管理制度发挥作用。治理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环保部门,设置专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施工期和运营期日常环保监督管理工作。上述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并定期参加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考核。
5.1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
建议本工程严格落实施工环境监理制度,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对整个施工期的保护管理对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从保证工程施工对生态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出发,建议施工期监理注重以下内容:
①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特别是针对保护目标保护措施的落实;
②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其他保护生物要及时向当地相关部门报告;
③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施工现场。
5.2营运期环境监控制度
本项目运营后,针对工程所占用的治理区范围,应实施监控制度,要求建设单位请有资质的部门对区域进行定期监控,避免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对治理区造成影响。运营期养护人员的职责为保证治理区绿化植被的成活率,若发现苗木有病虫害、倒伏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植被成活率。
6结论
本工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国家当前的产业政策要求。本项目施工期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噪声均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将其影响程度降至最低;施工造成的生态影响问题可通过植被景观等措施降至最低,预计不会对周围环境质量及生态造成不利影响。本项目建成后,可以减少矿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提高山区水土保持功能。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