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

    侯小妮 张红霞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最主要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建构了18个学习任务群、新增了三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凸显了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新的挑战:一是挑战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二是冲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三是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过程;四是变革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3-0124-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2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2017新课标”)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实验版)》(以下简称“2003实验版课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从2003年实验版课标到2017年新课标,历经了14年的漫长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

    2003实验版课标的课程内容是融合在课程目标中的,没有单列[1],而2017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是单独列出的,由学习任务群和学习要求两部分构成,其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构了18个学习任务群

    2017新课标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中提出,语文课程需要“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阅读与研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外国作家作品经典研习”等18个学习任务群[2]。如何界定语文学习任务群呢?担任新课标修订组组长的王宁教授描述到: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产生并确定与语文素养相关的主题,教师通过组织学习资源,提供多样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探究等自主活动和体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最终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其思维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它包括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以后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语言类别,除着力培养语言运用等基础能力,还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手段以及以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和教学提示。例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包括5个学习目标、内容和4个教学提示。学习目标和内容有:在规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等。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文化视野,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等学习目标;教学提示中提出课时可安排两个学期,宜集中安排和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和交流为主。其中,学习目标、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教学提示为教师调整自己的设计与教学提供帮助。18个学习任务群是以18个主题引领语文科目,使语文科目的内容具体化,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此外,从学习任务群1到学习任务群18是层层深入的过程,难度递增,既重视基础性的任务,又重视提高性的任务。例如,从学习任务群1以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的基础性任务,到学习任务群18完成学术论著专题研讨的提高性任务。而且每个学习任务群内部的学习目标也是逐渐提高的。如学习任务群18中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从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宜的学术著作深入研讨,撰写研讨笔记,再到最后借鑒专业学术论文的形式写成学术性小论文等。总之,18个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组成了一个横向联系、纵向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新增三类课程的学习要求

    三类课程指的是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分为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要求两部分,这两类学习要求中后者的难度和层次更高。其一,必修课程包含6个方面的要求,每个要求都非常详细与具体,6个要求层次递深,学习要求的内容更加注重育人性、生活性和实用性。如学习要求1提出要多视角观察生活,多方面增加语文积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完善其人格和提升其人生境界。这体现了学习要求重视现实生活和育人功能,尤其重视对学生的精神熏陶。其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包含4个方面的要求,这类要求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扩展广度。例如,提出选读古今中外的文化论著,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此外,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要求更加注重在生活中和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且注重实用性,如要求3提出:“注重在生活中和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注重在实践中增加口头应用能力;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和演出等活动。”[4]这说明这类学习要求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涵养和注重语文学习的应用性。总之,2017新课标单独提出的三类课程的学习要求非常详细具体,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明确的指导。

    (三)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相比于2003实验版课标的课程内容,2017新课标课程内容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内容贯穿三类课程的各个部分,内容全面。如学习任务群5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8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9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13中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14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15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等。另外,附录部分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数增加至72篇。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部分,强调文化经典著作、古代诗歌、散文、剧本等阅读,加入了语言文字理论著作和中国革命时期的作品[5]。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表明2017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方面的教育,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作品的精髓,使学生勿忘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和革命事迹,牢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二、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

    (一)体现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由18个学习任务群组成,既包含过去的文化经典,又包含现代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包含国内外的经典作品。例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与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专题研讨等传统的中华经典;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当代文化参与等现代作品;外国作家作品与跨文化专题等经典内容。二是学习目标和三类课程学习要求的综合性。在学习目标上除着力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外,还充分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要求中既关注教师的讲解,也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二)彰显人文性

    人文性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与价值。一方面,18个学习任务群明确和强调了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阅读这些文化经典和先进人物事迹,对学生的精神洗礼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强调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8个学习任务群中关于阅读论著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优秀文学作品阅读、实用性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以及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通过阅读大量优秀作品,感染和熏陶了学生的品格,提升了学生的内在素养。此外,18个学习任务群还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如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经典,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思辨性阅读和写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发展;通过阅读中外文化经典论著,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促进智育的发展。这体现了2017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另一人文价值——育人。

    (三)展现时代性

    2017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顺应时代要求,具有时代性。一是以18个主题为引领来落实四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每个主题对这四个方面的落实都有所侧重。如学习任务群1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对实现四个方面核心素养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更侧重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二是落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生态等最新的成就和成果,充实了关于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相关内容。两个方面都是新时代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对时代性的关注不仅能为语文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建设增添新鲜血液,更能促进学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凸显实践性

    2017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更加重视语文学科学习的实践性。一方面,三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强调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多读、多写、多运用。如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提到:要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自身的经历,增加语文积累;要阅读各类文本包括实用类文章和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等,来提高表达能力;要自主写作、学会演讲,多练习写作,在讨论和辩论活动中多表达等[6]。这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侧重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获得语文素养。另一方面,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教学提示强调教师应作为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深入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如学习任务群15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提示提到: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当地的资源,将本任务群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并且对于条件较好的地方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等,拜访和慰问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切身体验[7]。教学提示重视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从而获得语文素养。这是从三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和18個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两个方面来体现新课标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点。

    三、课程内容变化对教学的挑战

    (一)挑战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

    18个学习任务群是为了落实四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2003实验版课标中的“语文素养”“三大能力”“三维目标”的升级,对于习惯于传统知识技能培养的教学来说,这是全新要求,也是全新挑战。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求全面施教、综合推进,把四个核心素养视为一个整体,在三类课程中扎实有序地实施18个学习任务群;另一方面要求忠实地践行新课标,遵循三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始终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为根本,追求教学有效性,争取早日走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困境[8]。这对于长期致力于实现传统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是一个全新的严峻挑战。

    (二)冲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首先,18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部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而教师则更多地处于指导地位。例如,要求遵循自主学习的精神,重视采用研讨的教学方法;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和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等任务群都提到要保证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和研讨活动的课时等。这都表明习惯于确定性的解题套路和精读细解的满堂灌的教学将要面临的是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战。其次,三类课程的学习要求也间接表明将冲击教师计导课堂的语文教学方式。如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提到:要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释、评价和提出疑问,并对文本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并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等[9]。这表明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侧重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转变。总之,这对目前教师多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三)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过程

    以教定学强调的是从“如何教”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教师“教”的过程决定了学生“学”的过程。18个学习任务群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习要求和教学提示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过程,为学而教是一种反向的模式,强调从学生“如何学”来设计“如何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的教学过程。18个学习任务群都是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教学提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选择再安排教学过程。因此,2017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体现的是为学而教的理念,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这对改变原有的以教定学的教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学习任务群11中的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学生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研读,然后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提出教学提示,这个教学提示是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作品并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或研讨,体现出教学步骤是由学生的学而决定的,围绕学生的学而开展教师的教。

    (四)變革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2017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要求和教学提示都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重视主动探究与发现、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学习任务群14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究的教学提示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等特点,提供学习资料和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者自主设计专题来学习;鼓励学生交流研讨,在研讨中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究成果并尝试写成小论文等[10]。这些都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对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是巨大的挑战。学习的转变实现了学生从对抗到共赢,从竞争到合作、从独学到共学的改变。2017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学和共赢,体现了学习状态要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学习心态要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习心态的转变比学习状态的转变更加重要,它表明学生将外在的要求和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要、兴趣和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才是可以长期发生推动作用的力量[11]。学习要求和教学提示有助于变革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8.

    [2][4][5][6][7][ 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8-9,34,11-58,32,29,33,27-28.

    [3]王宁.引领语文课程改革走进新时代[N].中国教育报, 2018-3-7(9).

    [8]冯晓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变化与教学挑战[J].福建教育, 2018(11):45-48.

    [11]杨小微,胡雅静.从“以教定学”到“为学而教”:中国教学走向现代化的40年[J].全球教育展望, 2018(8):9-24.

    (责任编辑:王世君)

    Abstract: The greatest change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s (2017 edi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is the curriculum content,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r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18 learning task groups, the addition of “three types of curriculum” learning requirements and the increas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nt; the changes in the curriculum content highlight the comprehensive, humanistic, practical and epochal nature. But the change will bring about some key challenges to teaching, which are shown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Firstly, it will challeng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ng. Secondly,it will impac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mainly by teachers. Thirdly, it will chang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urthly, it will reform the passive acceptance of learning methods.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content; learning task group; core literacy of disciplines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