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无泪
逄锦在
【摘 要】《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全文以“悲”为感情基调,重点叙写了对三代女性的追思。对三代女性的追思都充满悲情,却各有特点,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剪材艺术和抒情手段。
【关键词】《项脊轩志》;“悲”;感情;艺术
《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全文以“悲”为感情基调,读来真切自然,深沉委婉,感人至深。笔者在此就作者归有光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浅谈一下本文“悲”的艺术。
其一,老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勾起归有光对先母的怀念,归有光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泣”《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无声出涕曰泣”,归有光为人子,想起逝去的母亲,无声地流泪,此悲乃情动于中、情不自禁之悲。
其二,回忆起先大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抚、教诲、期望,“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号”《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痛声也”。由“泣”而“号”且“长号”(大哭),归有光为人孙,想起逝去的祖母,“悲”从中来,然其“悲”的程度为何比回忆母亲的要深呢?我们先看一下归有光的身世:归有光,生于1506年,明代昆山(现代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写作本文时,作者已18岁,当回忆起逝去的祖母的关心爱抚时,已“悲”,更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期望:“吾家读书久之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想到自己在仕途上遥遥无期,其悲怎能不加深,此“悲”不仅在于感念祖母,更在于伤心自己辜负了祖母的期望,其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悲?
其三,回忆亡妻,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面上不言“泣”又不言“号”,无一字言及思念、悲伤,但已如明人王锡爵评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此悲,含而不露,深沉感人,此乃大悲也。正所谓“大悲无泪”。归有光写亡妻时,已35岁左右,感情较之回忆母亲、祖母时已深沉成熟得多,家道的衰落,仕途的不利,人生的坎坷,已使归有光从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变得“如今识尽愁滋味了”,回忆起当年和妻子的恩爱生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及“述诸小妹语”,而今物在人亡,睹物思人,又怎能不令人黯然伤悲。此处写“悲”和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壁中》一词写“愁”——“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在是不言悲而悲无限,言语尽而意无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这三“悲”虽都是写“悲”,但“悲”的内涵不同,程度也不同,从“泣”到“号”到不言悲,是由浅至深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