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

    于金莲

    一百多年前,杜威提出了“教育的各种措施都应该围绕着儿童旋转”的教育理念。一百多年后,每一个幼教人都对“以儿童为本”这句话耳熟能详。可是,现在的幼儿园真的做到以儿童为本了吗?

    以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为例,多数教师会不自觉地担当着主角,并以“作品是儿童的“照片是儿童的“活动是儿童的”“资料是儿童跟家长一起收集的”等儿童的名义冠冕堂皇地操控着主题环境创设的疆土,以“爱之名”利用下班时间来设计版面,确定框架,选择材料,辛辛苦苦地画、剪、贴。往往一个主题环境创设下来,教师们皆是身心俱疲,总之一个字:累。试问,主题环境是为谁而创?是为了教师眼中的好看,还是为了儿童的喜欢?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似乎没有停下脚步来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基于上述现状,我园开始尝试在一定层面上赋予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权利。以儿童为本,去探寻儿童教育的真谛。

    创设:从教师一手操办到儿童参与策划

    卢森堡说:“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到一个儿童是一件罪行。”教师在赶往伟大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会没心没肺地撞到儿童,虽然不是出于本意,但还是伤害了儿童。当教师心里知道有儿童行动的活动中却没有儿童时,儿童依旧是缺席者。

    例如,在以往的主题环境创设中,教师喜欢把幼儿的作品贴到墙上。但是,由于班级幼儿人数较多,主题墙面较小,如果将全班幼儿的作品都平铺开来,墙面会贴不下。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师会将儿童的作品一张张地叠在一起,然后贴到墙上,满以为这样就可以体现“面向全体、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可是,当作品都叠到一起后,只能看到最上面一张作品,下面的作品还会有人去翻看吗?为什么把幼儿的作品贴到这里?贴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这个与幼儿毫无交流的“老师”还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吗?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做到心里有儿童,还要做到眼里有儿童,更要做到行动里有儿童。因此,教师可以让儿童参与班级环境的策划与创设,让儿童的环境由儿童做主,同时请他们思考:班级最近在开展什么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可以围绕什么内容进行?从问题的提出,到如何开展,再到如何拓展、如何布置等,教师部可以先问问儿童,听听儿童的想法。一开始,教师们都持否定意见:“这怎么行?”于是,我们给予教师鼓励:没有尝试就没有发言权,我們姑且相信儿童一次。

    教师们带着怀疑的态度被动执行,然后惊喜地发现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想法还别具一格。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教师悬着的心逐渐放了下来,同时,教师的理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主动让幼儿自主布置主题墙:孩子们有的用笔画,有的用彩纸剪剪贴贴,有的用超轻黏土捏……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墙面呈现方式变得丰富多样了,不再是教师想当然地以“画”为主了。孩子们还将课程中用到的网络图、饼状图、柱状图也用到了主题墙上。他们时常独自或拉着同伴去关注已经开展的主题内容,以及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开展。活动中,幼儿不仅与环境对话,还与同伴对话,让静止的环境变“活”了。

    下午放学后,有的幼儿还会拉着家长的手去看看自己创设的作品,主动向家长解读主题墙上的内容,家长们也开始关注主题墙了:原来,这些墙面内容不是作为装饰用的,而是跟孩子的成长与能力发展息息相关。可见,儿童参与的活动,才是以儿童为本的。

    高度:从教师适宜的降至儿童适宜的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孩子去逛街,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可是孩子并不觉得好看,哭着闹着要回家。当妈妈蹲下身安抚孩子时,忽然发现,原来孩子看到的全是成人的屁股和大腿,妈妈恍然大悟。同理可见,现在的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都是教师以触手可贴的高度去布置,有的甚至是教师站在凳子上去布置的。当儿童置身于环境中时,不仅伸手摸不到,而且踮起脚来也摸不到,需要吃力地仰视。仅从仰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主题环境创设显然是以老师为本的。

    于是,我们要求教师将主题墙的高度下降。降到多少才合适呢?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身高与环境的联系,确定了适宜的主题墙高度区域,即“上,儿童伸手可及;下,蹲下可亲密接触”。这样,教师不但不再承包主题墙环境创设,而且将墙面降低高度后还给了幼儿。慢慢地,教师会发现,在这样的高度中,幼儿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创设了。

    同时,孩子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都在以主人翁的身份尽心打造班级主题墙,如有时这块墙面上悄悄多了些内容,有时那块墙面上又出现了新的作品。有的教师会觉得这样的墙面有点儿乱,但听完幼儿的解读后,不禁又认真欣赏起来,原来墙面上还有老师未曾读懂的地方,哪怕乱点又何妨呢?主题墙向着幼儿越来越喜欢的方向发展,教师也由衷地为孩子点赞。主题:从多个并列到单一呈现

    在以往的主题墙布置中,有的班级会按照季节的变化将春夏或秋冬的主题放到一起展示,有的班级会按照节日的顺页序或教学实施的主题依次呈现。走进班级活动室,多个主题同时映入眼帘,让人感到一阵恍惚,不知道当下实施的是哪个主题。我们认为,班级可以利用的墙面范围有限,主题墙的创设应该紧扣当下主题,这样呈现出来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系统、深入。否则,幼儿看到的都是蜻蜒点水式的主题墙,施展不开手脚,学习只能浅尝辄止。那么,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教师通过商讨,将已经开展过的主题从墙面上拿下来,制作成大书(绘本)放进图书角或阅读区,供幼儿阅读和回顾,然后将空出来的墙面还给当前的主题。

    在当下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防止墙面内容的零散,否则就会失去主题的意义。于是,我们启发教师在主题创设中和幼儿一起对墙面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与提炼,将每一块内容巧妙地串联起来。这种方法不但凸显了教师这个幕后推手的理念,而且让整个墙面看起来有内在的关联,瞬间提升了主题的内涵与整体视觉感。

    内容:从一次性全面铺设到一点一点增添

    儿童真正与环境互动,从环境的内容中受益,其呈现方式很重要。在以往的主题环境创设中,教师喜欢一气呵成地把整个墙面都布置得满满当当。殊不知,这样“大—统”的环境创设会让幼儿缺少新鲜感,难以与环境产生互动。于是,在本学期的环境创设中,我们采用“一点一点,追随儿童脚步”的方式进行呈现。

    例如,在“门”主题中,幼儿先了解并画出了幼儿园的门:大门是伸缩门,车库是卷帘门,会计室是防盗门……这些绘画组成了主题墙上的第一个版块。第二天,孩子们将“我家门儿知多少”的调查统计结果张贴在主题墙上,并将家里的卫生间门、厨房门、卧室门等也画了下来,张贴在主题墙上,形成了第二版块。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幼儿开始关注来幼儿园路上看到的门,如小区里的门、门上的数字等,并将看到的门画下来,形成主题墙上的第三个版块。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慢慢积累,当主题结束时,一个完整的主题墙便呈现出来了。可见,教师在主题环境创设中应允许初期的留白,在活动“儿童,你慢慢来”中,让环境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变得丰富起来,使环境越来越有趣。

    功能:从观赏性走向互动性

    以往的主题环境总是静悄悄地存在于墙上,如何让环境除了具备观赏性功能以外,还能以游戏的形式与幼儿互动,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发展多元能力呢?于是,打造游戏互动墙的想法诞生了。教师们紧紧围绕班级实施的主题,创设相应的墙面操作游戏,将静置的墙面变得热闹起来。

    例如,在大班“西游记”主题中,教师创设了“猴子爬山”的游戏,孩子们只要轻轻拉动主题墙上的绳子,猴子就会沿着墙面慢慢往上爬;创设了“九九八十一关之取经路上”的游戏,孩子们需要抛骰子闯关,如果遇到某个“妖精”就讲出与之对应的故事,然后继续抛骰子“西行取经”;创设了“磁铁拼图”游戏,加深了幼儿对师徒四人的印象,孩子们还自发玩起了“比比谁拼得快”的游戏;等等。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但体验到了开心、愉悦的情感,而且加深了对主题内容的了解,这完美地诠释了“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这一以儿童为本的理念。

    内容:从墙面走向全域

    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我们一直停留在墙面设计层面。可是,主题创设真的仅局限于这么狭隘的墙面环境吗?在课程游戏化实踐中,我们开始意识到: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环境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除了墙面,生活环境的创设、区域游戏的开设、亲子活动的举行、户外游戏的开展等都可以围绕主题进行,都应该属于主题环境创设的范畴。于是,我们将主题环境的创设从狭义走向广义,不管是室内的还是户外的,不管是墙上的还是操场上的,不管是教学层面的还是生活层面的,只要与主题有关,我们就和儿童一起布置、创设,让儿童感受到浓浓的主题气息。

    在以儿童为本的主题环境创设中,我们有所收获,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对儿童的认识与发现远没有到位。所以,对“以儿童为本,方得始终”的追求,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