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今人说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更加重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文化品位,教师应通过创新教学达到新的教学目标。文章简述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介绍解决问题、创新教学的策略,为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
高中生学习文言文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培育文化素养,还能灵活应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增强自身竞争力。教师应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做到高效学习,逐步提升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归纳总结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古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文言文中的知识点分布相对零散,学生学习古文遇到许多困难。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这导致学生难以应对知识点繁多、分布零散的问题。还有部分教师意识到总结归纳的重要性,但忽视科学方法的讲解。学生用笔记本记录许多零散知识点,但没有形成体系,需要用时通常难以想起笔记本中的内容。这种低效的总结工作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无法提升文言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考究现代化文言文教学的方式,将思维导图等总结方法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2.缺乏古文教学氛围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高中语文课堂并没有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一方面,古文所述内容与现代文化有较大差异,学生倾向于了解现代文化,在对古文不熟悉的背景下,学生对学习古文并不感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自然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具有应试特征,语文教学内容多、课程安排紧凑,许多教师认为营造课堂氛围可能会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因此不愿意为讲解古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学生在缺乏学习氛围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学习状态,通常难以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也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描写景物的古文时,学生更是不理解古人对景物的万般感受,甚至有学生认为古人的感受并非他们的真实感想,而是经过文学加工创作出来的。为改变这一教学状况,语文教师应重视营造古文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渗透式的情境中体会古人的所思所想,真正做到读懂文章、理解感情。
3.教学目标失衡
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立体的,但在应试氛围的影响下,教师通常只关注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目标,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育。实际上,许多高中文言文中传递着伟大的民族情感,古文是中华优秀文化、民族情感载体,教师忽视这一载体在培育学生价值观上的作用是浪费教育资源的表现。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只重知识、不重情感,这会使文言文教学流于形式,语文学科的魅力也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应平衡不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从文言文中汲取精神力量,体现语文教学的情感价值。
4.教学工具单一
古文的呈现形式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对教学工具进行充分关注,教学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这导致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古文传达的情感,或是想象文章中描绘的景物,因而無法体会古文的魅力。在信息化教育时代,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化工具的作用,为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服务。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创新教学的途径
1.巧用导图,合理归类词汇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既有差异又有联系,文言文中许多汉字的含义与当代含义有巨大差异,甚至写法不尽相同。学生理解这些文言文的含义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难以联想到它们的古文含义。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当重点指导,引导学生对所学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归类,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它们的含义、词形、用法,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解决阅读时出现的理解问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判断实词、虚词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还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教师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理解字词的能力,就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翻译,使学生在自主翻译文言文后阅读注释,遇到不懂的字词则通过查询古汉语字典解决疑惑,进行归纳总结。然而,传统的总结方法无法体现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高效化的趋势,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工具引入学生总结字词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总结效率。如教师以某个字为核心,要求学生总结该字在古文中的不同作用和含义。以“走”字为例,该字是典型的古今异义字,教师可通过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印象。该字在古文中有“跑”的意思,如“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走”便是“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该字便是“行走”的意思。教师先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第一分支总结该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并在课本中找出涉及该字这一用法的语句进行总结。第二分支则标出该字的现代含义,与古义进行对比。
教师还可细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对某一具体句式进行分析,以状语后置为例。在高中课本中,状语后置的情况可大致分为三类,教师先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画出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分别是:“于”“以”“乎”,三个分支分别代表这三个介词组成不同介宾短语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下一分支,找出自己学过的例句,探讨这些介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如“于”字通常在文言文中做补语成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又要将“于”作为状语成分进行翻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便是这一情况。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总结字词的古今用法,翻译思路会更加清晰。
2.大胆朗读,品鉴古文内涵
拓展阅读是提升学生品鉴文言文能力的必经之途,但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自主阅读。高中生的性格具有内向性特征,学生通常只是默读文章,不愿意大声朗诵,语文教师要恰当选择拓展阅读的形式,使学生能在开阔文化视野的过程中提升品鉴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朗诵文章,使他们在声音的变化中感受文章情感的发展变化。朗诵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朗诵,语感逐渐提升,这对他们合理推测古文的含义具有推动作用。教师提倡学生诵读文言文才能使他们在充分熟悉古文的前提下认真思考,做到“熟读精思成诵”,从而全面而深入地解读古文。学生理解古文需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诵读正是将学生从感性理解引入理性理解的途径。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逐渐感受文章主旨,从而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诵读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对话式阅读、竞赛式朗读等方式都能使学生逐渐读出文章的情感并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节奏表达情感。以《项脊轩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诵读,使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内涵。
首先,由教师范读,学生在听教师读的过程中感受教师语气的变化,并初步把握文章不同部分的情感。其次,学生模仿教师的诵读方法,结合自己对文章的初步理解朗读文章,在读到自己最为动容的语句时加重语气。教师则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阐释文中的关键词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等。《项脊轩志》一文的情感较为丰富,作者表达了有喜有忧的复杂情感,教师可通过分析关键词句使学生明白作者有喜有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内在逻辑。最后,班内学生共同朗读文章,此时学生已经对文章情感有深刻理解,教师在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升华,由此完成全文讲解。
3.鼓励辩论,培养思辨能力
古文中记录着精彩的历史故事、伟大的历史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不同解读,教师可在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产生争议时营造积极讨论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讲解《阿房宫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仅用一百多字描绘阿房宫富丽堂皇的原因。不同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部分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还有部分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都能合理论述原因,教师应鼓励学生引用古文中的字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学生自圆其说的过程也是熟悉文章、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且学生试图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说服他人,竞争意识强,学习效率更高。
教师还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古籍中各类人物的优秀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如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在课堂中渗透爱国教育。讲到烛之武只身潜入敌营,义无反顾为国家大义挺身而出的行為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自己由这一片段联想到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种为国家大义牺牲小我的精神有何现代意义。再如,《离骚》中屈原表达了自己伟大的政治理想,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屈原的政治理想中符合当代价值观的部分,使学生养成客观、正确看待古人价值观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能逐渐增强思辨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三观”也会逐渐完善。
4.引入教具,营造教学氛围
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古文,文本无法充分展现这些景色的瑰丽、秀雅,教师应巧妙使用教具,将这些景物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如讲解《滕王阁序》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介绍滕王阁的微课视频,使学生感受到该景物浓厚的历史沉淀。接着,教师导入正文的讲解,根据讲解顺序播放滕王阁的图片,或是用音频渲染氛围,提出滕王阁景色鲜明、壮丽的特点。学生通过视频、图画、音频,从色彩、声音、动静等方面切入,感受滕王阁的意境,对作者的感受有更直观的体会。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探寻创新教学方法的途径,在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做到推陈出新,体现“继承、创新”的改革思路。教师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使教学过程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为改进文言文教学课堂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凤.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要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5(14).
[2]李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后练习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苏红艺(1977—),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